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培养“高等技术及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一些职业院校明确的办学定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就业现象、问题,探索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完好就业,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构建和谐社会。
1 高度重视就业服务工作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就业工作的联席机制,将就业工作摆在学生工作的突出位置,统筹协调,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立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分析就业形势与任务,实现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就业基本保障模式。
2 多管齐下确保就业服务工作
(1) 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通过面对面地交流,提高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分类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 实习与就业挂钩。通过采用实习安排与毕业就业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目的地选送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学生去实习,树立信心,确保成功。
(3) 积极开展调研和研究。通过调研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实习情况和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需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将实践上升至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4) 关注特殊群体。针对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生等特殊群体,积极采取帮扶措施,以使他们顺利踏上工作岗位,安心工作。
3 齐心协力拓展就业服务工作
全院上下一盘棋,利用企业调研、校园招聘、企业HR的引导推荐等机会,实现与企业的联动。①主动出击争取市场。院长和书记分别亲自带队,与辅导员、班主任、部分教师和一些毕业生主动出击,到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上门推荐;②心中时刻牵挂着学生。毕业班辅导员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热心为同学服务,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就业情况,高效热情地做好毕业生推荐等服务工作;③逐步试行就业导师制。初步形成了全体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参与学生就业指导的良好局面。
4 细化内容完善就业服务工作
4.1 营造就业环境
(1)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服务。同时开设档案管理、劳动法等政策法规窗口,全方位服务。
(2) 积极开展就业系列活动。利用在校的就业指导协会等社团组织、创业项目一条街等平台,开展系列就业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市场分析等服务,培养就业意识。
(3) 创建毕业生见习基地。通过开办校办工厂、高校科技园区、订单班等形式,创新模式,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工作技能和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
4.2 深化教学改革
(1) 适时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就业反馈系统、麦可思专业调查评估等平台,在调研、认证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教学资源等情况,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
(2) 加大社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打造师资混编队伍,建立稳定的培训、实习基地,创立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课前、课间、课后的有机结合。
(3)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①要做好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就业信息提供和传递工作。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应对专业化日益加强的劳动力市场。
4.3 提升综合素质
(1) 突出技能学习。高职生培养方案决定了他们要加强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学习,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更好地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 加强生涯规划。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社会活动,尽可能地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培养自己职业规划意识,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
(3) 调整就业心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青年大学生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先争取工作岗位,再在工作中磨炼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4 确保就业工作落实到位
(1) 开展就业意向调查。从学生的自身状况、家庭、就业期望、职业理想等方面入手,开展就业意向调查,帮助他们更加实际地确定工作意向,避免他们盲目选择。
(2) 强化就业培训教育。结合就业意向调查,分类指导,请心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类型的教师专家〔2〕,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掌握技巧和注意事项,合理定位自我期望。
(3) 有的放矢。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特点及不足等方面的情况,结合不同单位的要求,有选择性地开展学生与单位的对接,增进相互了解,增加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5 做好宣传延伸就业服务工作
新形势下,毕业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管理者要扮演好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与知心朋友等多重角色〔3〕,为毕业生提供多角度、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要借助于新媒体,通过网络、报纸、电话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通过班级联系人、QQ群、飞信、微博、论坛、就业宣传栏等途径及时向各毕业生公布有关信息,通过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平台,对每位毕业生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双向联系,给予他们充分的人文关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所担当,努力去团结、带动、感染和帮助周围的人。
相关文章:
文化导入与高校英语教学04-26
南京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及开发策略04-26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初探04-26
大学生幸福指数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04-26
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英语课程内容重组实际教学示范式04-26
浅析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战略管理04-26
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中职技能教学改革04-26
也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