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公共危机是指那些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大众正常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的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主要有因不可抗拒力引起的自然灾害和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危机两大类,前者包括地震、雪灾、干旱、泥石流、海啸等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后者有人为失误造成的重大事故,如集体中毒、火车出轨等由于舆情引导不当引发的危机,也有人为故意因素造成的社会动乱,如恐怖事件、民族冲突或者战争等。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舆论》等著作中提出,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人们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新闻机构去了解。公共危机发生后,受众如何解读媒体公共危机的报道并参与公共危机的沟通、决策,不仅与媒体报道有关,也受自身媒介素养的影响。
媒介素养,是指大众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分析、评价和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通过媒介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而“灾难事件与心理、社会、制度与文化交互作用的方式会加强或消减对风险的感知并塑造风险行为。这反过来造成新的社会或经济后果,如导致对制度丧失信心、污名化、脱离共同体事物等间接影响”。因此。关注公共危机信息在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传播,总结其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其能够理性地认识媒介和辨别媒介信息,领会媒介及其信息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
不论何种性质的危机事件,都极具新闻价值,危机一旦发生,会立刻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和大众谈论的热门话题,有关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有时甚至比危机事件本身的发展还要快,一个地方的危机事件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等媒介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呈现以下的传播特点。
2.1 国外反华势力以“公共危机”为契机,恶意诋毁中国形象
长期以来。由于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内公共危机事件常常被西方媒体进行歪曲性解读和负面炒作,故意挑起并激发社会矛盾。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某些西方媒体的宣传报道中, 竟成了“中共血腥镇压少数民族反抗”的民族事件,完全歪曲了事实真相,造成国际舆论一边倒地指责中国政府,极大地污损了中国的形象。借助公共危机事件 “妖魔化”中国的做法在和平年代是西方反华势力惯用的手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零乱和随意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主要是专业化的传媒机构,进入数字化媒体时代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传播的门槛几乎降为零,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QQ等发布信息,有的甚至建立了个人网站,拥有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专业的媒介传播工作者,多是科班出身,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他们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以专业知识及背景信息为支撑,知道什么信息能播,什么信息不能播,从哪些角度进行传播,尽可能做到真实客观,避免传播的失真和失衡。非专业的传播者则不同,他们不受任何约束,喜欢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与他人共享。但是他们对危机的判断往往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主观预测和联想,多半就事论事,缺乏将公共危机放在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传播的内容大多肤浅而零散,观点比较偏激,带有很强的个人情绪和主观色彩。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当事件发生地的网民将他们视野中的事件图片或者事件“亲历记”发到网络上面后,现实中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危机则可能在虚拟社区里被进一步放大。2011年9月10日晚,江西瑞昌发生了4.6级地震,第二天就有不少网友发帖子,展示被地震震垮的房子,称地震专家预测 “两周内湖北附近还将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破坏强度极大”,引发市民极度恐慌。
3 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与接受公共危机信息的特征
国际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早已把媒介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但在我国,媒介素养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媒介素养教育未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公共危机信息的接受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3.1 对媒介运作方式不够了解,对危机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缺乏甄别能力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态势日益增强,良莠不齐的国外文化向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大量渗透,它极大地冲击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国内媒介和国外媒介在对同一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不同态度,年轻人特有的叛逆心理,加之有时国内媒体对一些敏感话题的闪烁其词或语焉不详,使得他们对国内的新闻报道总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而对西方媒介别有用心的歪曲报道却津津乐道并迅速在互联网上进行散布传播,显示自己“非主流、不盲从”的个性特征。但是他们恰恰不知道,媒介提供的信息都是一定的媒介传播体制运行的结果,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某一具体的公共危机事件而言,媒介传递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还有蕴含在信息之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大学生,在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的阶段,应该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了解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做一个清醒的媒介受众,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大学生们极易受西方媒体观点的左右和影响。
相关文章:
文化导入与高校英语教学04-26
南京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及开发策略04-26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初探04-26
大学生幸福指数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04-26
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英语课程内容重组实际教学示范式04-26
浅析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战略管理04-26
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中职技能教学改革04-26
也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