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同质性的心理学分析

时间:2024-04-26 17:36:2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 天人论 同质性 整体主义
  一、中国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一)弘大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心理学思想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首先体现了人与人的血缘伦常,把个人限定在血缘群体之内。“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采取由己推人,由近及远的方式,使仁获得了宽泛的内涵。“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实际上,礼是“仁”的外在规定,只有用礼规范自己,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成“仁”的境界,除了“立于礼”,还要“兴于德”,“成于乐”,这是人之所以弘大刚毅而具有内在美必不可少的根据,因为德可言志,乐可中和,二者能够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内心世界。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既是人之成“仁”的升华,又是人的本质的显现,这种人的本质是善的,入世的,进取的和自强不息的。
  (二)自然无为,逍遥洒脱的道家心理学思想
  与强调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儒家相比,道家强调人类自然天真的原始美德,认为这种原始美德是人主体性规定的基础,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只有在这种原始的本真状态下,才能体认出道来,这就是“天道自然”,所以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认为正是这种人为原则的出现,才导致了人类原始美德的丧失,人类自然本性的破坏,于是丧失了人立人为的规范性。老庄考察和反思现实人生推崇的原始美德,主张绝圣弃智,见素抱朴,来追回人类的原始美德,实现人性的自我复归,使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意志得到重新肯定,其方式就是“损”(减法)《老子·四十八》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为学”是指经验知识的积累,为道则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为仁就是为道。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道家主张只有达到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生的合一,才能进入至善之美的境界,正如庄子在《齐物伦》指出:“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三)无相无色,反本归真的佛家心理学思想
  佛法出于印度,人称出世法,因为引导众生脱离苦海达到解脱,是佛教的根本义,所以出世法,还需在世间来理解。佛法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出世法便渐变为世间法,即佛教教义根本仍在人生,众生的解脱,成佛是理想的人生境界,要达到此目的,就要息意去欲,识心达本,即返本归真,真即真如,二者同义。
  真如源于印度梵文,意为“本天”,即人的原始状态,是人之本体。众生体悟真如,即为返本归真,所以能返朴归本,因众生皆有佛性,如何以佛法解释世间,当人人自相,实相,自相即“言说之构想,染相之相着,业惑三系傅。”实相即世间自相本寂,换言之,实相是佛家宇宙本体,本体为空寂,自相则分有实相,演化为人欲横流,眼花缭乱之世间万物,但因实相本性为空寂,故自相分有后尽管五光十色,其实后也是空幻,这即是佛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认识到世间万物本为空寂,则人生在世则为受苦,佛家“四谛”说:苦、集、负、道,即人生来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多种欲望,要想得以解脱,就要消灭欲望,进行修行,才成得道,返归真如,那么如何反本归真呢?是谓三学“戒,定,慧”,《大乘起信论》中三大义为:体大示真如无所不之真理性,相大示真如有无量无漏妙功德,用大示真如妙用无穷至善普施。若要达三大境界,必修三学,戒,强令其修德,戒便转化为善的规范,定即定心,消除欲望,慧即悟道,从而回归真如,后禅亲融合儒道,提出“心即佛”命题,使佛性心性化,人性化,《坛经》云:“人性本净,由妾念盖复真如,但无妾念,性自清净”。六祖慧能直接把人性与佛性视为一物,不可以开人生而另外求佛,向真如复归。
  通过对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及其理论支点的考察,我们认为:天人伦,人贵论,性善论,相互循环,贯通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即“天人合一”观,并固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思想和核心理念,并与中国人的心理生活和行为紧密的契合在一起。这种密不可分文化契合性也说明了中国传统心理学是整体主义(holism)而不是还原主义(reductionism),是绝对不可以单纯的,片面的,割裂的认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二、传统文化同质性的心理学分析br />  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具有同质性。对于儒家而言,是通过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和亲属关系的道德为途径,体现为儒家的“三纲五常”,义礼之道是儒家理论的根基,它体现在人际关系的伦常之中。虽然儒家思想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但其思想精髓仍是以“礼”、“仁”为核心,这对于稳定古代中国社会、塑造古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起着最根本、最广泛的作用。道家的道德性相比较而言虽不像儒家那么明显,但仍是其主导性质。道家的“无为”之“无”便是“道”,所谓“得道为德”。道家正是从“道”、“天道”推出“德”。道更是道家最基本的观念,是万事万物的根。佛教传入中国重构后,禅宗可以说是中国化佛教的核心代表。而禅宗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显示出人人可以成佛,而“成”则成了关键,这即是说道德意志——可以“成”佛的意志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这与儒家肯定人人有圣贤性,可以成圣成贤的道德理想更接近了。佛家所追求的统一性,不是虚幻世界的因果轮回,而是体认真如,摆脱轮回,显示真实的内心佛性,总的来说:在中国人看来,天道即是人的心理精神生活的创生者,又是人的多种心理生活和行为活动的终极归宿,天道即是人道的起点,又是终点。因此,要成为圣人,真人,佛陀,就必须超越个人的情欲追求,通过不断的精神修养实现人性的尽善,尽美,与天道合一。

相关文章:

论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研究04-26

对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几点思考04-26

关于美术创作中的情感问题研究04-26

从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的批评看哲学与政治之争04-26

奥运后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04-26

论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04-26

完善落实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要突出抓好四个环节04-26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创建的差异化战略浅析04-26

影响教育公平的三大主因04-26

在校企合作下五年制高职《汽车营销售后服务》课程的开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