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分类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学、训等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是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专业竞争力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的核心竞争力。五年制高职是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下发《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中指出,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组织实施职业院校专业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所有设置专业均达到合格水平,同时面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100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创建50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职业院校的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尤其是在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推动下,启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一个重视专业建设的职业教育氛围已经形成,一个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机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现阶段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部分专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紧密度不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招生和学校的声誉。同时,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许多高职院校不考虑自身条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1.2 重基础建设、轻内涵管理
在专业的软硬件建设上,许多高职院校注重设备投入和师资培训,而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对实训设备的充分利用,对师资培训效果的及时考评等方面没有到位,从而使这些投入对教学的影响并没有显现出来,也没有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1.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还没有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和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对于教师的准入机制和培训机制还没有健全。
1.4 与行业企业融合深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之所以课程开发不到位、实训教学环节滞后和专业的特色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还没有转变观念、开门办学,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合作企业,通过政府牵线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办学。
2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因此,高职专业建设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围绕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先进的现代职教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保障专业建设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2.1 产教结合,教产相长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的需求,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技能突出是培养目标的特色,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也更加注重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专业定位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健全的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行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实际;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在对专业教学资源条件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与方向,把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求实作风,坚持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并重,提高综合素质,铸造人才特色。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必须要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和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要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岗位;认真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双证书”的获取率和获取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住实验、实训、实习3个关键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3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专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要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专业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各门专业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2.4 强调内涵建设,精细化管理
打造品牌,彰显特色,走特色化、创新型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道路,是专业生存、发展、成功的正确选择。专业建设必须以内涵建设、精细化管理作为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特色化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管理。专业建设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精细化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要涵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育人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并且要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相匹配。在专业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意识。专业出台的各种管理制度,应以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要提倡认真、细致,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的精细管理,提倡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增强执行能力,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2.5 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团队建设。教师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者,也是学校已有特色的传承者,更是学校新的特色的缔造者,而一个专业是否有特色,也主要取决于专业师资队伍。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有其特殊性,如果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不断追求创新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要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以师德教育为重点,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要增加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强化职业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重视教师的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6 重视专业文化建设
文化特色是高职院校最重要、最本质的特色,也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找准专业定位,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促进健全“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文化要凝聚办学积淀,总结专业文化特色,提炼导向明确、内涵丰富的特色文化,建立一种具有鲜明文化氛围的新型素质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并把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机结合;要把校园文化、职业文化、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相关文章:
数学思维在线性量本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04-26
刍议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04-26
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的思考04-26
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04-26
新时期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探析04-26
河南省大学生兼职状况的调查与探讨04-26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培养04-26
军校图书馆党建工作的创新与探索04-26
关于高校学生对图书馆利用情况的思考04-26
中小学财务管理核算的现状与发展分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