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定位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前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对自身的科学定位,正逐渐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新时期,重新对高校的发展定位进行科学论证,意义重大,必将推动高等教育科学转型与跨越发展。
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初步提出了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全新办学定位。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在现实经济社会背景下,更加适合某些高校在某一阶段的发展定位。深入研究教学服务型大学定位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办学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与内涵
1.教学服务型大学定位的背景。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全球市场”和“网络革命”,其发展趋向正在由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我国从经济形态变革的高度,从世界经济转型的大视野,提出了经济生态化、GDP绿色化、生活低碳化的战略转型。这样的格局下,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进行创新性、革命性的改革。
从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看,一方面现代意义的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融于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大学既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并以此成为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如何破解《纲要》中所指出的“两个不适应”,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是当务之急。
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看,十七大以来,中央确定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其根本要求就是必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对高等教育的思想、模式、体系、内容、方式、方法无疑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从我国高等教育本身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
基于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高等学校要真正更好地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必须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观念,确立教学服务型的办学类型定位。
2.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教学服务型大学就是要为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提供最紧密、最直接、最有效地服务。其本质就是打破传统意义上就教育办教育的封闭办学模式,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被动适应向主动服务转变,由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以企业与社会需求为主导转变;通过服务的途径,实现与经济社会有机联动、互融互通,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落实教育部关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的具体举措。
3.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教学服务型大学,其本质的思想就是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服务型转变,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通过服务功能的发挥,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高校“两个不适应”的问题,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有机联动、互融互通,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在理念上,在办人民满意的高校思想指导下,在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开放式办学,既坚持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社会的信念,又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直接做好社会服务,追求教育服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机制上,采取“产学研用一体化”。“四位一体”就是将高校的教育服务行动与政府的发展及改革战略相结合,在攻难克艰的社会实践中发挥高校的各种优势做好服务,相对一般的“产学研”扩展了社会面,加大了社会市场的融入度,这也是教育服务型高校有别于一般高校的显著特征。
在服务路径上,既有“多元性”,又有“特殊性”。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教育服务既有“显性服务”又有“隐性服务”,既有文化层面的又有物质层面的,其服务价值的追求既重经济效益但更重社会效益。其“特殊”就是表现在教育服务型高校是基于高校的“文化力”提升“服务力”,基于科学“巧实力”促进“和谐力”。
在评价机制上,服务社会是最根本的目标。服务型高校视直接为社会服务为己任,在评价系统中直接服务社会的内容和绩效应当纳入评价,而且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社会效益的评价,如先进文化的引领与传播、前沿性新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科学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二、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
构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要不断深化教学转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坚持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专业服务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使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1.人才培养具有“开放式”,主动服务经济社会。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充分体现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走社会化的合作之路,强化服务职能、面向社会、行业、产业链,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作为首要目标,按照“专业+企业群”的思想,将培养方案与企业对接,广泛吸纳社会的意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2.以“有用教育”为特征,按照“实用、有效”的原则开展教学。将过去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知识结构──课程”的人才培养思路转变为以服务社会、行业、产业链为中心的“社会需求──执业能力──课程”,突出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新思路,设计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教学的目的性。
3.注重科学性、先进性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充分体现使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处理好国家、学校、专业、学生、社会对课程和学时的要求,体现专业特色,将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文化活动等进行综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科学精简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信息量,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5.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注重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建立并完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分别修订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对于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必须掌握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专业方向、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掌握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对于定向的学生要结合企业实际,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要紧密结合生产一线和地方特色,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三、黑龙江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初探
黑龙江科技学院建设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主要围绕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要解决国家提出的高等教育“两个不适应”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教育存在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就是要坚持“两大规律”,按照两个需要,即企业与社会的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构建办学体系,检验办学质量和水平。二是要解决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突出办学特色,为区域和行业发展提供最可靠的支撑。作为地方性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我们重要的使命就应当为区域和行业发展提供最紧密、最直接、最有效的服务,从而成为可靠的支撑。三是要解决学校和广大干部、教师、职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果我们这样的学校不能为区域和行业发展、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就会被边缘化、被淘汰。
在此基础上,黑龙江科技学院按照“三新”要求,着力构建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1.新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其中,科学发展就是遵循规律抓发展,寻求规律谋发展。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办学要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就必须掌握学生成长的规律,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规律,否则就是不科学的。创新发展是实现快发展的重要方法;开放发展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的开放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通过全面开放,与企业社会紧密结合达到融会,再升华,最后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2.新体系。学校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大德育”为先导、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大实践”为途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使德育与工程实践互通互融、互促互进,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显著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构建大德育体系,使德育四年不断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确立做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的人才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德育贯穿学生成人成才的始终,坚持德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四年不断线。二是构建大工程教育体系,使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把学生的培养置于模拟大工程背景下,以工程为主线,以工程服务面向为导向,构建融现代管理、人文素质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模拟大工程环境。把《工程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设置为全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实施工科类、管理类、文科类等不同训练方案的《工程训练》,对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工程意识培养,开展系统的工程教育,不仅工科的学生,理科、文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工程背景,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打牢工程人才的基础,体现出“学工的人要精通工,学工的人要懂得文,懂文才会致工精通;非工的人要懂得工,非工的人要围绕工而学,此方可致文为利器”的文理交融的精髓。三是构建大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以“本科规格+实践技能”为特征,以大工程为背景来设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的大实践教育框架,形成以德育实践为重点的社会实践,以工程教育、工程训练为重点的工程实践,以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实习、设计为重点的专业实践相辅相成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4个实践能力模块,即通用能力实践模块,包括德育实践、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工程教育、外语实践、计算机实践等;基础能力实践模块,包括基础实验、工程基础训练等;专业能力实践模块,包括专业工程训练、专业实验、实习、设计等;综合创新能力实践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设计、科技文化实践、创新实践等。培养4种能力,即通用实践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两方面素质──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3.新模式。一是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需求,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遵循“教育与人才成长规律、市场经济规律”,按照“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思想,做到五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用倒推法来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素质拓展等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全面搭建“专业+企业群”平台,建立课程置换机制,引入企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相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3+1”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内情景模拟、校外顶岗锻炼的二元培养模式。三是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按照以“用”导“学”、以“用”促“学”的思想,推进“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行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逐步形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方式。四是在评价机制上,一方面以学生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重点,建立学生学业考核新机制,实行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学业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以学生学会了什么和能力培养实际为重点,考核教师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浅谈高校推行网上预约报账的利与弊04-26
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研究04-26
初探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效益04-26
浅谈对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04-26
吉林省青少年体育消费现状研究04-26
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性高校学生食堂采购机制创新探析—04-26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付学生非正常请假的艺术04-26
产品销售预测的数学模型及应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