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德育:高校道德教育的活力之源

时间:2024-04-26 17:32:1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早在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结构理论,为体验教育找到了心理学的依据,其倡导的“发现法”提倡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内在的动机,注重信息的提取,这些都成为体验教育中“体验”、“感悟”等诸多心理过程的理论基础。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尽量让大学生的每一点认识都从鲜活丰富的体验中产生,使学生在体验中选择新的观念来丰富精神世界,抵制消极影响,并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内化及情感升华。体验式德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学校道德建设体系的迫切需要。
   一、诉求:体验式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体验式德育与传统德育模式相比,坚持和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和“人的取向”,针对道德和道德教育中的“无人化”现象提出了道德教育人本化理念。传统道德教育过分强调了人的实然性,忽略了人的应然性,某种程度上将人物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古希腊的柏拉图、苏格拉底都反对将经验存在的状态局限于人,认为这种经验存在并非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存在于超验的理念存在之中。因而,大学的道德教育理应摆脱过去单一说教模式,应该采取体验模式,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应然性,使青年学生在主动追求道德境界的同时,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体验式德育中“以人为本”的原则被贯穿始终,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全面客观认识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研究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新变化,科学地预测发展趋势,适时提出符合时代及人的发展的最新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性、发展性,选择和创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选择和改造教育环境。同时,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一样,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者进行沟通,并实际影响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对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有价值认同,积极应对环境的改变,并能自教自律。因此,整个道德教育活动也将成为一种相对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体验式德育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发现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因素,满足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需求。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二、方向:实施体验式德育坚持的原则
   1.激发动机。所谓道德动机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具有道德意义行为的内在动因。它由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两部分所构成,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成为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因时便成为道德动机。只有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升华为道德信念时,人们才会真正具有自觉和自律的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般来讲,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方式是统一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动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道德行为,所以针对道德结构中的情感层面,我们可以积极地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用道德标准来评价别人言行,丰富内心体验,使道德认识与情感相融合,从而产生积极的道德动机和行为倾向。青年学生积极的上进心理冲动易生易逝,这就需要教师抓好上进心理进行诱导,留住冲动、延伸冲动、形成萌发、凝聚、扩展、生长的升华态势,最大化地促进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需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合适的道德教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应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体验式德育应把道德体验教育和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把道德体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道德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注重激励学生的内在认知和要求。体验式德育要把道德引导和自主创造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2.培养兴趣。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所以,教师应不断探索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应充分了解,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鼓励和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可,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二是更新道德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如今的大学生思想极为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他们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他人的肯定。三是运用多种创新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兴趣。如设疑式教育法、案例式教育法、活动式教育法、讨论式教育法等。
   3.渗透情感。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因此,在大学生的道德体验教育中,我们要小心翼翼地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有了心灵的震动和思索,情感的体验、道德的教育才会生动。古人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与情是不可分割的,情渗透于理中,理中藏着情,明理先得动情,触动感情之弦的道德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走向“平民化”,走出“贵族化”,让生活走进我们的道德体验教育课,让我们的道德教育课走出课堂。所以我们教师平时要留心观察生活细节,做个有心人,以生活中的小事作为触动学生心灵的契机,产生情感记忆。
   4.强调内化。所谓道德内化,就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道德内化过程包括:社会道德规范在认识上的内化、社会道德情感的内化、社会道德评价的内化和社会道德行为的内化。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所以必须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德育过程并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怎样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是道德内化的关键。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内化。德育的内化,首先应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化是德育找到自身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基础,德育只有深入到学生实际中去,才会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真正变成学生的实际行为。一切外部教育的影响,最终都要经过受教育者内心的矛盾运动,取得其思想心理上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发挥效应,所以德育内化的实现需要心理基础。
   三、构建:实施体验式德育的方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体验式德育应该是一个促进个体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心理过程。教育者应明白体验式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一个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需要,从而实现社会教育目标的过程。高等教育最终要实现育人的目的,就必须经由教育者引导大学生实现这种转化,教育者只有依照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在“体验”中心理状态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帮助学生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行为。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常常只是形象教育和简单觉知,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情感意志都发展到一定水平,大学阶段道德教育应该从更加理性的层面展开。体验式德育的实施应该从道德认知入手,通过激发动机和培养兴趣开展道德体验活动,以此促发道德情感的产生,并使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发道德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评价和反思,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内心道德世界,将道德体验的成果进行巩固和强化,遵循这样一个循序反复的过程。
   此外,体验式德育的实施应从大学生容易感知到的内容入手。由小及大,培养社会公德:从爱护花草树木到爱护环境意识的培养;从尊老爱幼到服务人民意识的培养;从规范行为到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由近及远,培养职业道德:从不说谎到诚信意识培养;从勤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三大’教育理念统领下的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创新研究”;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高校道德体验教育奋学习到敬业精神培养;从谦恭态度到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由浅入深,培养家庭美德:从爱家到培养爱国情怀;从责任心到甘于奉献;从感恩到回报社会。

相关文章:

管理类本科教学团队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设对策04-26

浅谈高职教育如何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04-26

改善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04-26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04-26

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关系研究04-26

浅谈高校网上报销模式04-26

现代少儿图书馆建设管理研究04-26

高校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探讨04-26

浅析高校信息化视角下的无现金结算04-26

案例教学在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策略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