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①关于德育的重要性,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都有过重要的论述。毛泽东曾指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又红又专,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这是毛泽东同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再强调的根本问题之一。在新时期,邓小平重申毛泽东同志的主张,他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都强调了德育的重要问题,并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讲到:“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②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都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了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通过对德育的不断创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学习和践行的动力,才能更好地巩固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大学德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肩负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德育创新是当今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武器,是立业之本、强国之基。
1.德育创新是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进了德育创新。德育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也是抵制现在社会中道德沦丧的重要力量。因此,德育创新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首要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准则来规范自身的内容、要求、发展方向、目标和水平。德育创新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并把它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努力认真地开展德育创新。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们把大门打开了,好的东西进来了,不好的东西也进来了。西方世界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对我国灌输自己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开展德育创新,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稳步向前。要打破传统德育构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德育主体层次差别,改进德育体系,积极、稳妥、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只有高度重视德育创新,才能激励人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鼓舞人们确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道德取向。“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连结和指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齐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力量。”
2.德育创新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正确思想引导。德育创新是现代化建设与国民素质相适应的时代客观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公民道德素质将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国民素质程度将制约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国民素质的提高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德育创新则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德育创新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可持续力量,它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树立爱国主义民族观和改革创新时代观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当前,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给德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例如,网络技术作为最先进的传播媒介,正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对这种信息海量、交流灵活的网络科技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应将此作为德育创新的新载体。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网络实现德育创新。当前是思想自由化的时代,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德育中的主导地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提升公民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德育创新必须废弃传统的“灌输德育”,在德育创新中重视德育主体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有效变革德育方法,建构起大学德育通向社会的桥梁。
3.德育创新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事关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长远发展。德育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并纠正过去重视物质建设、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精神建设,“重物轻人”的错误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对于生活状态、发展机会、发展能力、权益保护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我们应将此作为德育创新的契机。在德育创新上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形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对民生思想的认同,才能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④的“三民”重要思想,落到实处。我们要积极进行德育创新,彻底转变陈旧的社会民主认识观念,改变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德育状态,增强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社会主义德育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从而实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建设目标。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二、实现大学德育创新的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德育。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⑤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和开发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也是德育创新的核心。我们所有的德育创新活动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开展。在德育创新中要强调德育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上下支配地位关系向伙伴合作关系方向的转变。“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⑥又要把德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功能在实现德育中充分发挥出来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造出广大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式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既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交往德育模式。彭未名在《交往德育论》一书中强调:“德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地觉解、成长、发展过程,而交往中就有觉解、发展,觉解是交往的内核,成长与发展是交往的特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深入地探索高校德育的规律。交往型德育模式是指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的过程,是由多元主体间自由、民主、创造性地平等交流与积极主动参与,实现德育主体的合理化,由此产生影响和效果,最终达成共识的交往活动。交往德育模式坚持“人本化”育人理念,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信息传递和相互影响为基础,依据特定的生活环境的意义关系,互动共生出富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并促使人觉解的人际效果和效应。交往德育模式体现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主体间的作用和统一。交往德育模式较之传统德育模式实现了如下的转变:德育功能,注重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同重性,改变了传统德育中往往强调社会功能的驯化作用,而忽视了个人发展;德育目的,强化学生主体发展规律,改变了传统德育中仅仅让学生接受、服从道德规则和规范;德育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需要,并且不断丰富、拓展德育内容,改变了传统德育中空洞、单调的道德知识与规范;德育主体,肯定师生之间各方多极主体的“人本化”理念,改变了传统德育中,教师一方主体和学生“物化”思想;德育过程,注重以社会环境为基础的实践体验,改变了传统德育中死板的“灌输”方式。在当今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社会变革时期,只有改变传统灌输道德为交往型德育工作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才能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
3.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德育的现代化水平。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⑦德育创新要依靠先进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教育手段,为德育注入强大动力。要加紧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把网络建设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利用网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意识,使德育目标能够更好的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同时,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立体、更直观的学习交流平台,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和丰富了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渠道,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考问题的能力。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调适心理压力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消除了师生之间距离界限,德育主体间性得到有效发挥。师生主体之间通过网络上的交流,教师可以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学生又可以从教师那得到关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问题以及情感上的困惑等方面的正确思想教育和疏导。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来认识、体验德育的过程和情境,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网络德育活动中,教师在网络交流中营造出的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和谐氛围,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道。大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网络交流活动,在交流中思想得到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效果。
4.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德育创新,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耕耘。“我国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是德育创新的需要。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人民教师最根本的素质,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教师要热爱人民教育事业,以培养人才、振兴科技、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已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教育学生立志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已,育人者必先律已。教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又要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以自己高尚的情怀尊重人、教育人、引导人。第三,教师要做到严谨治学、与时俱进。教师要具备求真求实、敢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善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
相关文章:
改善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04-26
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04-26
浅谈高校网上报销模式04-26
现代少儿图书馆建设管理研究04-26
高校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探讨04-26
浅析高校信息化视角下的无现金结算04-26
案例教学在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策略04-26
概念整合视角下的意义建构04-26
从三起创业案例来看高职的校园创业教育环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