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4-04-26 17:30:24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人们的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为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则将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
  关键词:高校思政;历史理论;历史方法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强调了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意见》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也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将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思想。
  从表面看来,历史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好像风马牛不相及,而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历史的借鉴作用更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笔者不揣浅陋,就历史理论与方法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谈点浅薄的看法,以请教方家。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这三十年中,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也走过了一段风雨路,目前趋于成熟,但仍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目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众所周知,建国后,我国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向当时走在社会主义建设前列的苏联学习,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也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体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常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高校教育体制必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挂钩,从而在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教育模式,也是人们常说的“苏联模式”。在这种模式影响下,政府对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第调整,明确以削减综合性高校,发展理工科专门学校为方针。此时,大学高贵的人文精神完全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大学的人文精神走向式微。﹝1﹞p226-227
  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已经有多篇论着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2﹞笔者以为,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但影响到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从长远来看,也势必影响到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因此,从高校思政工作角度思考,将历史理论与方法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失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效率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存在着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既有自身优点又有缺点,作为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不例外。美国历史学家杜赞奇曾撰文强调“历史是反理论的”,但他又承认道:“面对历史知识课题的理论真空,于是,既部分地产自‘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诉求,同时也导致该种诉求。在我们教育的早期阶段,‘民族—国家’的历史教学法并不涉及历史的基本规则(grammar)和方法论,而是对历史内容的学习,而且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它的首要目标之一不是理解可以对其种种范畴提出疑问的基本规则,而是灌输对民族的热爱、自豪、耻辱、怨恨,甚至是仇视。换言之,历史是民族认同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3﹞p11杜赞奇称“历史是反理论的”其实质上包涵了历史理论的不确定性,这并不是说历史研究不需要理论,而是历史理论不是单一的,需要综合各门学科的理论。比如,历史哲学即是历史学综合了哲学理论而产生的历史学理论之分支。杜赞奇在这里还指出了历史的作用,他强调了历史是民族认同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历史教育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中占有的地位可见一斑,由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历史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
  但谈到历史学的理论却又似乎是空泛的,因为历史学理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单一的理论,它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衍生出新的理论,特别是近代以来,历史理论的更迭尤为频繁。从兰克史学到后来的实证主义史学,再到计量史学的出现,以及与社会学紧密联系的社会史研究,还有后现代主义史学,等等,每项都标志了史学理论的更新与发展。虽然如此,历史理论却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史实为准绳。史学研究十分看重证据的力量,对于扭曲史实的作品,人们总会发现其作伪之处。
  与理论相配者是史学方法,相对史学理论之抽象,方法则较为具体。史学方法的形成与其他学科或许不同,它非由演绎而得,多以实际研究,累计多人多年经验,自经验中提出普遍通行原则,足以广泛应用于治理学问者。史学方法形成过程决定它自己特点,王尔敏在《史学方法》一书中总结道:“其所表现之一般性质,则在于:其一,浅显简单,而非深奥之哲理;其二,粗略空疏,而非繁密之条目;其三,非固定,无止境,当须逐步改进;其四,归纳众多之经验,愈多愈见稳固。”﹝4﹞p6史学方法的这种特点从深层地告诉人们,历史经验的重要性,同时,它也向人们表明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那么,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将史学理论方法与高校思政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为,首先应从历史看领导,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领袖气质。高校思政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种种鲜活思想的人的个体,在普遍性之下,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特殊性,这包括了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性、学习方式、消费习惯、交往能力等方面。同时,高校思政工作模式往往是一对多,一对一的模式是难以想象的。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干部,以学生干部管理学生,或者说是学生自治,这样思政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孙中山在三民主义里提到,所谓心智能力最大者,当服千万人之务,次之则服千人、百人之务,否则也至少为自己一人服务。这实际上是对领导者的一种定义。不但说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要具备如此之性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干部向这一方向努力。
  在目前,不可否认学生干部能力的强大,但真正可具备这种领袖性质者却不多见。高校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者性质,则不利于学生将来发展。培养学生干部的领袖素质,当以“将将”与“将兵”的故事为标物。
  另外,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冲动,遇事不能冷静对待,那么在思政工作中运用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则有助于冲突的缓解直至解决。回顾2008年3月以来,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针对我国的暴力骚乱、抗议示威事件,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政治经济生活,损伤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系列反华辱华事件激起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愤怒,在某些地方还发生了过激行为。针对学生的这种爱国激情,我们不能一味地靠“围堵”去工作,而且我们也没有正当的理由阻止学生的爱国热情。但学生的个别过激行为,却仍需要正确引导,防止其产生不良后果,甚至是触犯法律。
  那么,此时历史理论与方法在思政工作的运用正当其时,恰在好处。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读史能使人明智。”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人,在考虑事情时往往比较冷静,思考问题也较为透彻。因此,针对学生爱国热情的过激行为,要从历史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阴谋,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收到平息学生愤怒的情绪的效果。在这一轮风波中,笔者曾就西藏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国外反华实力的根本目的,从学理的角度与学生党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座谈会。结果表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而学生党员在同学中间又能起到良好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带十,十带百,很快就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2009年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作《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温家宝展现了大国领导人的风范,向英国人民展现了一个传统而又在发展的中国。但在演讲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一位德国留学生蓄意扰乱会场秩序,并向讲台投掷鞋子。该事件发生时,虽然正值全国高校寒假期间,但我国广大青年学子还是通过网络表达了一致的愤怒与讨伐的声音。广大青年学子对此事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其过激的行为却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借机破坏中英关系和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面对这样的情况,从历史学学理的角度加以分析与引导,则有利于该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通过班级QQ群与网络论坛,向广大青年学子介绍该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如此做法,不仅潜移默化中给广大青年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程,而且平息了广大青年学子对此事件的愤怒情绪,达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人们的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为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则将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娟.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企业家天地.2007-9.该文分析说,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是导致中国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文章还指出,人们主观思想上的误区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如“科技至上”观念等;人文教育的欠科学性,内容的空泛性及方法的单一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
  [2]近年来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王强.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缺失与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6).曾凯.当代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科教文汇.2007-11.黄正元.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反思.当代教育论坛.2007(1).赵立丽、沈冰的关于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高教探索.2007-(1).
  [3]杜赞奇.为什么历史反理论的?.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王尔敏.史学方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俞波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刘修敏.网络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黄文秀.和谐社会视野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8]张元龙.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规律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9]杜兰晓等编著.迈向成功——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科学出版社.2007—11.
  [10]翁铁慧主编.高校学生辅导员情景模拟训练.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6—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上海市生鲜果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04-26

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几点思考04-26

生态学视角下的景观规划思考04-26

高校债务及风险化解现状探析04-26

加强地方高校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04-26

浅析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04-26

试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04-26

高校工资管理自动化的研究与实现04-26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探析04-26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