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文言文教学,高考辨析病句复习及诗歌教学三个角度,来说明词间的意义切分问题虽小,但在语文教学中关系重大,决不能等闲视之。
【关键词】语文教学;切分
【Abstract】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learn from the text speech, Gao Kao3 differentiate and analyze the sentence of disease to review and verse teaching three angle, elucidation phrase of the meaning slice cent although the problem be small,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relation graveness, will never ability regard it idly as of no importance.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Slice a cent
常言成败在于细节,对语文的教学研究也不例外,细微处有大文章。由于一字之差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鸟鲁木齐”事件,可以因标点位置不同而让遗产有不同归属的故事都让我们耳熟,更改一字境界就不一样的诗词佳话多不胜数,如“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就令王安石先生颇下了一番功夫。以上所谈的一个字,一个标点似乎是语文中很的小问题了,而在一个语句中没有也无法出现标点符号时词间的意义切分问题,这问题似乎更小,可就是这小小的问题却大有研究。
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关于“夔一足”歧义的著名故事。“《吕氏春秋.察传》载: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这就是因意义切分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理解所闹的笑话。“夔一足”意义切分应为“夔一//足”(夔一个就已足够),而不是“夔//一足”(夔只有一条腿)。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意义切分这一看似很小很小的问题。
1.文言文教学
1.1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碰上与现代汉语形同的双音节词时要注意进行正确的意义切分,比如:
1.1.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地方”应切分为“地//方”,“地”即“地方”,“方”即“方圆”
1.1.2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非常”应切分为“非//常”,“非”即“不”,“常”即“一般”,“非常”意为“意外的变故”,作名词。
1.1.3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鱼肉”切分为“鱼//肉”,即“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
1.1.4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1.5“指示”切分为“指//示”,“指”意为“指出”,“示”意为“给人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用心”在这里应切分为“用//心”,“用”是“因为,由于”的意思。“用”这个意思许多人不知,就把“用//心”简单地等同于现代汉语的“用心”。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用”有这样的解释:“……⑸介词。因为,由于。《史记-李广传》,‘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2002年高考中就选考了《史记-李广传》一文。
上面所举的“地方”“非常”“鱼肉” “指示” “用心”等词语在阅读时都不能随意把它们当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进行意义切分,而应把它们切分为两个单音节词来理解。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注意区分与现代汉语形同的古今异义的词。
1.2在古代汉语中也存在复音词,我们同样不能把复音词当单音节词连用来切分。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1.2.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偏指“亡”,“存”无义。
1.2.2所以遣兵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偏指“入”,“出”无义。
1.2.3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偏指“异”,“同”无义。
1.2.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偏指“远”,“近”无义。
1.2.5世之有饥穣,天之行也。《论积贮疏》。“饥穣”偏指“饥”,“穣”无义。
上面例子“存亡”“出入”“异同”“远近”“饥穣”均不能切分为两个单音节来理解,这些是古汉语的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阅读时要把这两个语素当成一个词来切分。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2.辨析病句
在考试大纲规定学生必须会辨析的六种病句中有一种是表意不明,表意不明可分为有歧义和指代不明。如果一句话有两种意思就视该句是有歧义的病句,这类病句常带有很大干扰,学生不易辨认。
在复习高考辨析病句这一专题时,我曾做一个小小的试验。我在黑板写下这句话:“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我要同学们讨论这句是否有病,给两分钟思考,居然没有人认为这是个歧义句。我把句子下作如下切分,才让大部分同学恍然大悟,少量同学在我进行解说后才勉强意识到这真是一个有歧义的病句。“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强调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成长不利。(强调对孩子管教要适当)”同学们没发现这句是歧义句的原因,我认为是他们还没有注意到意义切分这个小问题,下意识使用其中的一种切分,感觉句子通顺,就以为是没有语病了。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2.1我要炒肉丝。可理解为“我要//炒肉丝。” “炒肉丝”是一道菜名,也可以可理解为“我要炒//肉丝。”“炒//肉丝”是动宾结构。
2.2小刚和小华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小刚和小华的爸爸” 可理解为“小刚//和小华的爸爸”,来校的是两人,一个是小刚,一个是小华的爸爸;可理解为“小刚和小华的//爸爸”,来学校的是爸爸一人,是小刚和小华的爸爸。
2.3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15日前去汇报” 可做两种切分:15日前//去汇报,15日//前去汇报。一是说十五日之前去汇报,一是说十五日这一天去汇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读起来通顺,但认真进行意义切分确是产生歧义的病句。经过老师点拨,再适当作一点题,同学们会有明确的思维,懂得没有停顿的句间意义的切分是令句子产生歧义的原因之一。
3.诗歌教学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也不可小瞧这切分问题,因为小小的不同切分会影响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我们来看一首小诗: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红泥小火炉”此句中的“小火炉”,一般人都认为指的是小小的火炉,切分为“小//火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有“……泥炉既小巧又朴素,殷红的火,映着浮动泡沫的绿酒”的解释。
殊不知在这里“小”是修饰“火”指的是温酒用的文火。“小火炉”即生着小火的炉子,应切分为“小火//炉”。“小火//炉”与上句的“新醅//酒”对仗工稳,如读作“小//火炉”不但破坏了原有的对仗,也破坏了原诗优美的意境。
我们来研读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应如何切分呢?这就看 “花”是理解为名词,还是动词“开花”呢?
如把“花”当名词,这句就可以切分成“朱雀桥边//野//草花”,意为“在朱雀桥边长着野草野花”。似乎也合情理。但把“花”理解为动词就更有说服力了。在字面上“朱雀桥边”和“乌衣巷口”偶对天成,自然“野草花”和“夕阳斜”也可看成对应关系。“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斜照”的意思。“花”相对应就可以理解为动词“开花”。这样“花”“斜”两字就写出了景物的动态。过去繁华的朱雀桥如今野草长得异常茂盛正开花,昔日车水马龙的乌衣巷现在只有一抹夕阳斜照,败落凄凉的意境就给渲染得淋漓尽致。此句应切分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从上面分析的两首诗歌来看,我们会体味到诗人为恰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多么精心地锤炼语言。我们在教读诗歌时也应用心,可不要因为切分不当而破坏原诗的意境,甚至误导学生。
在高中语文第二册(人教版),我们学习了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文中朱先生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要求我们无论是阅读或写作,都不能懒,也不能粗心,要有严谨的精神。我想在语文教学中留心意义切分这个看似很小的问题,一样是体现教学者严谨的态度。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其完善建议04-26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难点及对策04-26
高校会计核算探讨04-26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告知承诺制探讨04-26
“箭头法”在借贷记账法教学中的创新应用04-26
浅议高校会计制度改革优化04-26
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浅探04-26
高校内部审计组织模式比较与改进04-26
基于模糊数学的高校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