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了,教材都有了新体例,各学段语文学科已通过审定的多套教材,基本情况都是容量大,篇目多,体系繁,要求高。面对新教材,教师有两大困惑:一是不能教。新课标对每个模块、每个学段的教学要求避实就虚,语焉不详;在教学思想上对自主学习与组织教学、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存在认识的误区,导致教师在教学改变上莫衷一是,或依葫芦画瓢,或故伎重演。二是教不了。教学时数不够,是新教材最典型的问题。教材篇目多、容量大,教师加班加点,学生疲于应命。许多著作阅读、综合学习、探究活动由于时间限制、场地保障、师资水平等问题而落不到实处。
上述问题所涉及到的方面有些是我们教师不能控制的,如教材、课时、中考高考指挥捧等;有些是我们教师能部分控制的,如校本课程的开设、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有些是我们教师完全能够控制的,如改进我们的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等。这需要我们首先思考的是,我们是从教师“教”完教材出发,还是从学生“学”到真实的知识出发?这个问题冲撞的结果应该是:“教”不完是客观存在,但学生“学”好是完全可能的。
那就应当把我们新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1 学习方式的改变要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形成一个人的生存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改变,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个学生能学习自主、善于合作、主动探究,能独立思考与不断创新,他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既而可以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命运的主人。
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是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可以据此对学生的学习特征作出判断。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于独立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效果形成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们曾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分出“月下荷塘”与“荷塘月色”的段落,分出写景层次,然后把文中重点的佳词丽句分析给学生听,并要求他们记住。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众多美好的词句毫不领情;在课后迁移练习中学生一筹莫展,无能为力。这种灌输式教学只能使学生个性被扼杀,主动性、创造性遭重创,教学课堂逐渐成为“万马齐喑”、“一潭死水”。实施新课程,改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介绍写作背景,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文章,然后谈自己的阅读发现与学习问题。有的学生默读,有的学生朗读;有的学生对照着课后练习读,有的学生直接做《同步导学》……第二步,将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进行分类,再送到学生小组中合作探究。有的学生提出朱自清生平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清华园”荷塘存在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荷塘月色描写层次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荷塘月色描写方法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作者的心境与抒情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作者为何忽然想起采莲事……把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分类,告诉学生分类方法:作者背景、描写对象、描写方法、抒发情感、表达技巧等,并把问题分别交给四人小组学习探究,给予他们充分时间,保证学习的活动量。第三步,合作交流。各小组通过学习探究,推举代表作交流发言,其它小组可以交叉补充,教师正面肯定、补充不足,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第四步,合理迁移,拓展提高。回顾初中曾学习的《荷》专题,欣赏不同时代写“荷”的作品,学习写“荷”的丰富技巧;寻找与介绍中华文化中写月抒情的诗文作品,鉴赏不同的赏月情调,培养学生鉴赏情感与审美情趣。这些过程,学生积极踊跃,争先恐后,既有为小组争光的荣誉感,也有探究成功的喜悦感,教师推波助澜,学生欲罢不能。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讨问题,交流解决问题,联想拓展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使学生逐渐掌握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习惯;不仅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还语文课堂应有的无限生机和迷人魅力;不仅增强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使语文教材教时不足的困难得到缓解。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2 学习方式的改变要落实在新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在新课程理念上,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在课程实施上,只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与精神,形成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学实践的学习习惯。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情境,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给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品质以充分的鼓励和肯定,真正地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着力提升语文自主学习的品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生命发展的价值,新课程才能充分体现出激励生命成长的功能。
同时,尽管有些习惯可能经过一次的练习或由于偶然的一次接触就能形成,但大多数的良好习惯都是经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阅读和写作等学习兴趣调动上来之后,如果不正面引导,进行经常性训练,就很难形成固定的行为反应模式,即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作为一种内驱力,尚不足以克服人的惰性和拖沓的倾向,更不能克服人对持久的、规则的和有纪律的学习生活的厌倦。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鼓励,规范、督促是必须的。
例如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就必须不断培养阅读的兴趣与毅力。首先,“谁也无法从他不喜欢的书中获得裨益”(诺波特语)。兴趣与目的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与毅力。同时,阅读的乐趣产生于渐入佳境的阅读过程,能产生乐趣的书籍,必是能引起人们心灵共振之作。追求成功的人生,当然要择善而读书。另外,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反复历练是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叶圣陶说:“为养成自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他还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教育不限于学校,读书也不限于学校,所以,学校里的阅读,除了完成课标要求的阅读量之外,更主要的是为人的一生阅读打实基础,养成习惯。
阅读是这样,观察、思考,说话、写作,记忆、整理等具体的学习方式都是这样,都需要通过学习,明确目标,学会方法,反复历练,养成习惯的。
在新课程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实现与坚持学习方式的更新与历练:变智力为主的学习为全面发展的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被动接受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变独立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变单一课内学习为多元积累学习……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我们教师除了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提醒,去督促学生养成,还要坚持,坚持到每一堂课,坚持到每一个活动。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挖掘古诗意境美 培养学生想象力04-26
地理课堂教育教学问题改革的初步设想和做法04-26
小学生不参与课堂学习的成因与对策04-26
浅析如何激发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04-26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究04-26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体会04-26
论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04-26
观察与试验在数学中的应用04-26
让个性化之花盛开在阅读教学中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