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扣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是重要渠道,这样就能体会课文表达效果,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关键词】 分层 比较 品味 体悟 挖掘 语言 活立
语文教学,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键。达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沉潜品味词语,内化成经典的语言范式。这样,沉睡纸面静止的语言就会活立起来,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1 分层品味,语言活立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因此,让学生沉潜品味词语,并拥有感悟理解与运用,分层品味词语是一个途径。词语,最大的特点一词多义,特别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饱含作者的情感。这样,理解一句话,乃至一段话,只有抓住关键词进行分层品味,才能让静止的语言活立起来。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展示师生的个性,思维的碰撞、互补、相容中敏锐地对词语中所蕴含的情与意悟出本色的美。
例如,北师大语文第九册中的《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第二节诗歌中的“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摇晃的夕阳。”这一句话,“夕阳”是关键词,分层品味它,才能品味出句子意思与语言表达的美妙,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首先理解句子中的“夕阳”原义及其句意中的实际意思,明确句子运用的是比喻——借用夕阳来代表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夕阳照在水中,水被装进桶里,夕阳也射进了水桶里。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词的原义,现在生活用水的对比,理解更深含义:①姑娘们挑水的时间长,劳累;②这种生活像落日的夕阳,没有生气,显得沉重。最后联系上文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借着姑娘挑回一担夕阳,说明这座村庄的生活贫穷与落后。这样的沉潜品味,语言的精神扎根在丰厚的词语土壤上,情感的催生淡淡的、美美的、真实的、自然地注入学生心间,学生朗读起来就灵动了;词句的美也就灵动在运用中。
2 以词串文,语言活立
语文教学沉潜品味词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特发现。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对细节中的关键词语在比较、品味、体悟、逐渐走进课文、走近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还要能够“提领而顿,白毛皆顺”的关键词作为突破口,以词串文,让语言活立起来。这不仅给予学生的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学生理清文脉的途径。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圆点,顺着圆点上的线,扯到了词语意义、文本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传递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也一目了然。
例如: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的《天马》,扣住“珍品”一词,细细琢磨:“珍品”是什么意思(很大价值并被珍藏的物品)?“天马”真能是文物珍品吗?找出理由说明。学生围绕印证“珍品”,寻求答案中去品读,汇报中探究、比较、争议、确定、概括,汇报中品味读悟。这样开放地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在以词串文中抓住重点词句,从天马的来历——时间的久远;天马的外形——形神兼备;天马的名称由来——设计高超奇妙等,推敲中悟出:天马的确是文物珍品。这样的跳出具体的词,整体把握,理清了层次,三维目标在阅读中就立了起来。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3 体验词语,语言活立
体验,是一种带着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诗意语言的品味过程;体验,是一种带着学生在细读中发现美,发现价值的过程;体验,是一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体验词语,可以在演读中潜心涵咏,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感悟,更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还原情境……这些体验的形式,有时可以独立引用,有时可以交错着运用。
例如,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还原情境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镇的早晨》中“目不暇接”。首先体验词原义: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然后联系上下文体验“目不暇接”——美好新奇的事物;接着联系生活实际还原情境,说说自己在闹市或市场看到的美好新奇的事物——体验“目不暇接”;再让学生倾听朗读,欣赏小镇早晨新奇美好事物体验;最后交流感悟“目不暇接”所感受到的:热闹、繁荣、物丰且谐富。这样的体验,每一次都将“目不暇接”的新鲜表现出来,词所表达的意义、蕴含的情感就活立起来。学生理解的不仅是一个词,还能从背景的描写中体验了词的运用准确,感受了作者的愉悦心情及其歌颂的美好事物。学生记忆忧新,在以后的习作中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4 挖掘深意,语言活立
有人说,诗人、艺术家的精妙,就在于抓住了极其飘忽的思绪。因此,他们所展示出来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并折射出文心与智慧。特别是诗歌,文心与智慧常落在一个词或字上。这就要求我们挖掘深意,让经典的词语,串着语言,变成诗情画意,在眼前活立起来。这样,我们领悟的不仅有文字的内涵,还能感受作者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挖掘深意,可以联系背景、联系上下文、再现情境、感情朗读、设身处境地感悟、设置“矛盾”、比较对照等方法,从而在多元的解读中让语言活立起来。
例如北师大语文第九册李贺写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快走”一词,是整首诗的文心,不但是静态清冷大气场面的展示的延续,而且表达了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扣住“快走”引导:淡淡月光下银色的沙漠,景色宜人,诗人的马又没配鞍,可见正是欣赏美景的时候,把“快走”改为“慢走”岂不更好?学生在联系意境及其诗人的背景,透过“快”与“慢”对比,学生就能感受在诗人的心里,这清冷的广漠,犹如他远大的志向,而苍劲有力的马,犹如他施展抱负的才华,一个“快走”,表达的是诗人迫切的心情,展示的是理想的飞翔。这样的挖掘深意,静止的语言变成了生动的画面,言为心声,活立起来的诗人情感就注入学生的心中,经典的名作,演绎的将是精彩的课堂。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述初中体育课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04-26
初中生物课堂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4-26
新时期儒家文化和语文教学04-26
语言——教学的魅力04-26
让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闪光04-26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分析与运用04-26
创设课堂情境氛围 增强语文教学活力04-26
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4-26
激情燃烧的语文课堂04-26
新课改下数学创新教育观念初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