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3O年 高校 体育课程 改革
摘要:改革开放3O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回归与恢复、探索与转型、深化与完善三个阶段。研究认为,其成就:确立了高校体育“健康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的核心价值;实现了高校体育“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目标转换;保障了学生平等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增强了体育课程吸引力;实现了评价目标的本质回归和方法的科学合理。其问题: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趋势未能得到扭转;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被动体育与主动体育的关系还有待理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未能同步跟进;学生体质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未得到同步提升。
1改革开放3O年高校体育改革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战略决策,引发了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高校体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1.1回归与恢复阶段(1978年一l984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高校体育在以劳动代替教育的“劳动体育思想”的影响下陷人全面停顿和倒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高校体育回归学校体育正轨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一时期,高校体育首先摒弃了“文革”时期的“劳动体育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总结建国初期高校体育的经验成为当时高校重建的唯一选择。197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体育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仍体现了以“技术技能教育”为主要构架的目标体系和内容特点。1979年,“扬州会议”统一了“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认识,确立了以体质健康教育思想来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工作方针,开创了高校体育“体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的新局面。
1.2探索与转型阶段(1985年—200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高校体育改革已不再满足于对前苏联体育教育模式的引用,开始广泛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的体育思想、教育理念,开创了以“体质教育”、“全面发展”、“快乐体育”、“挫折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想为代表的思想“争鸣”和教育实践,高校体育传统的“三中心”课程模式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转型。
1986年,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学校体育研究会学术团体的相继成立,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该《纲要》在体质教育、技能教育指导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终身体育,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中,开始强调教材重建。1993年,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加快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步伐。1995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发,终身体育思想成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这一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在教育思想上,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模式上都进行了较大的改进。
1.3深化与完善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针对探索与转型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得失,高校公共体育开始进入全面的深化与完善阶段。
2002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与1992年《纲要》相比,新《纲要》在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较大变革。新《纲要》是对92(纲要》的全面深化与完善,是探索与转型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这为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的高校在体育硬件建设上提供了政策支持。2005年,针对高等教育中“一些学校领导体育意识单薄;生均体育资源随着高校扩招出现负增长;学生中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别是学生的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随后联合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相关文件的连续下发,表明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仍任重而道远。
2改革开放30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
首先,突破了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确立了高校体育“健康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的核心价值。改革开放前,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影响,高校体育以社会为本位,定位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劳卫”价值。为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是对学生体质的生物改造和对运动技能的经典掌握。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对“以社会为本”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全面改造,于是,“关注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发展”成为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依据和终结目标。与此相适应的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主动体育、和乐体育、成功体育、挫折体育等成为这一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热点。随着高校体育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高校体育“健康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的核心价值被提炼出来,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工作的价值中枢。
其次,厘清和深化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高校“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的目标转换。“社会本位”向“学生本位”的价值转移引发了高校体育对传统的目的、任务的重新审视。改革开放初期,在“社会本位”视角下,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三基”为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高校体育课“变成了增强体质的简单操练,在这里人是没有思维和情感的,主要按着逻辑推理进行操练就可增强体质。体育课变成了一种纯生物学的改造过程。”显然,这种在“社会本位”下生成的“生物体育观”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于是,“必须彻底地实现从传统的生物体育观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转变”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体系。该目标体系的颁布,成为高校体育由“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转变的标志。
第三,改革传统单一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为多元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保障了学生人人平等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和保障。传统单一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难以保障“三维体育观”下体育课程多元化目标的实现,难以保障人人享有体育教育。改革开放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基础上,开始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增设选修课,针对运动特长学生增设运动训练课,针对病、残、弱等特殊学生设置康复保健课。在课程结构上,打破传统系别、班级建制的授课限制,按“三自主”原则重新编班上课,同时,把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课程结构的整合,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体育需要,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平等享受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第四,竞技运动教材化、教材内容生活化与教学方法多样化相结合,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吸引力。“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是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体育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将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教材主要内容、将运动训练方法作为体育教学主要方法,导致了内容和方法与对象的错位、运动员与学生的身份错位,从而引出了体育教材“教不了”、“教不完”、“教不明”、“教不深”、“教不好”和“简单低级重复”等问题,这种“学科本位”思想下的体育教学导致了学生审美疲劳,以致对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兴趣,体育教学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随着“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本位”下教材内容竞技化、教学方法训练化现象得以改观,取而代之的是竞技运动教材化、教材内容生活化。教材内容的改编和生活化运动项目的充实使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学生拥有了个性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观念的传入和素质教育的兴起,又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改良和发展的动力和空间,“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分层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大批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应运而生,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得到恢复,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第五,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目标和功能的本质回归,评价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合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本位”下的“学科中心”思想把课程评价仅仅当作对教师教学成果“是”与“非”的判断,对学生学习成绩“好”与“差”的甄别。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课程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有效手段,正如布鲁纳在《教学论探讨》中所指出的,“评价,最好被看做一种教育智慧,它是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的。”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做了大的改进:在评价内容上,由重运动成绩转向重全面发展,其内容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向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加强了对教师和课程建设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涉及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评价方式采取了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议,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对课程建设的评价涉及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有效提高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了课程目标的达成。
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改革开放30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突出成绩,但问题和困惑也是同时存在和不可忽视的。
一是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趋势未能得到扭转。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问题成为近年来学校体育关注的热点问题。显然,“运动不足”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根本原因。而导致学生“运动不足”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等,但是,就生活在校园圈子之内的大学生而言,高校体育未能根据这些变化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与改革是导致学生“运动不足”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初期的“体质教育”难以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而此后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又未能较好地解决强身健体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体育课难以承受课程目标多元化之重。因此,打破传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的界限,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课程体系乃是今后高校体育实现多元化课程目标的唯一出路。
二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被动体育与主动体育的关系还有待理顺。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看,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体育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属,教学中重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却忽视学生个体需要,被动体育使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受到伤害,导致“身顺心违”和“什么都学而什么都不会”的结果。针对这一弊端,体育课程改革开始关注学生个体需要,扩大学生感兴趣项目的学时比重或把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引入教材之中,让学生陕乐学习,这一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又因学生不感兴趣的实效性运动项目的删减而降低了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因照顾学生的快乐体验又使一些强制性、规定性措施难以实施,高校体育多元化目标的实现仍受到影响。由此看来,在体育教学与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被动体育与主动体育的关系还需要辩证看待,强此弱彼,其结果只能是顾此失彼。
三是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未能同步跟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能否顺应时代需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是每一个高校体育教师都必须严肃对待的现实问题,也是高校体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情况看,有相当数量的一线教师并没有深刻把握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和逻辑关系,通常采取以不变应万变或断章取义的做法,要么固守传统教法,要么偏离课程改革方向,致使体育教学“换汤不换药”,未能取得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由此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仍值得研究和思考。
四是学生体质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未得到同步提升。当今,学生体质健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下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根本途径的体育课程的地位却未能得到同步提高,“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在高校具体表现为:学校体育维持经费难以与其他学科经费投入平等对待;绩效评定中重竞技成绩轻群体活动指导;体育课工作量打折计算;体育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发挥。
4结语
改革开放3O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也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获得巨大成就的30年。回顾改革历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目前看来,虽然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3O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理论积淀,高校体育课程的明天是美好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中考思想政治非选择题型解题方法04-26
例谈物理科学探究的评估策略04-26
浅谈二外西班牙语教学04-26
新形势下物理讲评课教学探讨04-26
激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种尝试04-26
我的课堂有演讲04-26
浅议地理探究式教学04-26
浅谈生物活动化教学04-26
诵读04-26
浅谈实践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组织教学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