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创新层出不穷,语文教育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但笔者在探索中 反思发现,有些东西因超过了应有的“度”而导致了语文教育的浮华,希望能引起我们的警惕,别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掉入另一个陷井。
1、语文课堂性能失调。尽管《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已明确: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大多数教师或许是因为以前“双基”搞得太多的缘故,而有意无意地将“人文性”举得太高。诚然,中学生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不说字字珠玑,至少是文质兼美。从抒发感怀到品味人生,敏悟者自是能由此而思接千里,神游八荒。虽然其人文精神得到了最高体现,却无形中压缩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训练。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得好:“语文教学是最讲究咬文嚼字的。”因此我们应该谨防走极端的教改路线。退一步说,你如果不重视字、词、句积累教学,就会造成学生很差的语感,也就会出现学生创新造句仍至模仿句能力很低的状况,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空中阁楼。
2、打着“自主、探究”的旗号,远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新教材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结果一不小心,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自主讨论、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等。从表面上看,这很合乎新教材的理念,但细究一下,他们却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识字教学、词积积累及其运用等等。问其缘由,说是学生已在课前预习了,结果在课后抽测中很不尽人意。其实人的认知规律已经表明,学生的学习,首先应该有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所谓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像大海中找不到方向的小船,四处飘泊。一堂课下来,学生是畅所欲言了,可热闹背后,我们的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难怪有学生如是说:现在的语文课好是好玩,但不上好像也没什么损失。就连语文教师自己提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3、过分追求时髦,大量用“电”教学。近年来,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运用电教手段,大力提倡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大力提倡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于是很多老师想方设法使用带“电”的教学手段,这虽然值得肯定,但认为电教手段运用得越多越好,尤其是各种优质课、公开课的评比,似乎是非“非电勿优”了。这也是一种教学误区.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会扼杀学生的思考力和想像力。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基础,通过质疑,探、领悟、延伸等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插上想像和联想的翅膀,以达到“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之境界。但一旦多媒体手段运用过多,就有可能失去了形象的思维训练,也就会削弱了语言的弹性和张力,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会分散注意力。中学生好奇心很重,一旦多媒体等手段运用过多,学生好奇心转移到屏幕上,那么其注意力就不能专注于文章之中。太多直观的东西,因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制作,失去了学生参与,自然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了。所以有时语文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制做课件,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有时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3)禁锢了老师,禁锢了学生,也禁锢了课堂。试想,一个课件,尤其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课件,可以说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教师对课程的整个的设计以及对自己文章的理解,每一个提示、每一步引导、每一个环节,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上课是就得跟着课件走,势必得诱导学生一步一个坑,步步为营,才能功德圆满。否则,错之一步就将差之千里。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4、把课堂当做大拼盘。语文教学应该讲究整体性,应该围绕一个中心去自主学习、认真探究。可是在新教材实验中,很多老师为了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而片面地运用一些“花边”来加以修饰,力求每堂课都出新出采。表演、画画、唱歌、参观、访问、调查、实验、竞赛、辩论、演讲、制作……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学生的参与热度勿用置疑,但过多过频杂的活动到底于他们的语文学习又有多大的帮助呢?有多少学生真正地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呢?何况教师也不可能是全才,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哪一样都能做指导。教无定法,但不是无法。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应剖析自己,让自己的长处在教学得到发挥,并不断完善,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良好习惯,以及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学习模式及方法,如阅读的习惯、写随笔的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模式等,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强调教学的过程。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而且是长远的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了体验,缺乏了实践,知识与技能就难以内化,就削弱了创造力培育的前提。开放的过程必然要有开放性的目标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个目的,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学大于教”的境界。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体育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04-26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语言“八字”原则探析04-26
语文学习中的“例中学”探析04-26
历史听评课方式的转变04-26
数学解题教学是非之争及思考04-26
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争鸣与反思04-26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钟摆现象与省思04-26
如何提高《理论力学》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04-26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音乐鉴赏课件评价标准新04-26
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