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来年,“课程改革”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高频词”,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被公众所关注。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面临外界的诸多质疑与诘难,正所谓成绩与问题并存。面对当下的质疑、迷茫和疑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终极根据进行思索尤为重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梳理,并从复杂思维的视角切入提出推进新课改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矛盾与困惑;改革试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时至今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8个年头,有成功的欣喜,有改革路上举步维艰的困境,阻碍课程改革进程的因素很多,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既有表面的、也有深层的;既有文化的、也有制度的。[1]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现行教育大纲有着根本区别,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开发,重新确定了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中农村中学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设置需要的课程,实行“绿色证书”教育和其他技术培训的教育;城市的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上,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课程专家、课程主管人员和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进行的,从而形成了专家、行家与广大师生结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队伍。
2.课程改革的政策缺陷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问题就是改革政策本身的缺陷所致。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政策的不明确性。政策的科学性是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政策的实施是在具体场景中发生的,有一点不清楚就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政策“解读”而导致执行中的混乱。第二,政策不一致。在课程改革政策执行过程中经常存在一种政策“分割现象”,即很多不同的计划和改革措施之间缺乏一致性。[2]多种不同的计划经常争夺教师的时间和注意力,将他们拉向不同的方向,限制教师们的能力发展,使他们不能充分参与实施任何一项计划。新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教师的负担。
3.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3.1 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缺陷。
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的变革,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它既非单纯的精神现象,也非单纯的自然现象;它既是事实的,又是价值的。这就注定了课程改革研究必须在研究方法上多元化,研究视角上多角度化。但我们现有的新课程改革研究并非如此。我们不能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去理解课程改革,这将导致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阻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也不利于课程理论自身的发展。
3.2 教师与形势发展的脱节。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适应新课程,教师的培训原则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中提出了“教师即课程”的口号要把这个口号转化成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就必须改变教师被研究的状态而成为一个主动的研究者。
3.3 分数的束缚。
课程改革,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的评价制度也将被多元的评价体系所代替,这需要社会、群众和领导的理解。一些教师说:如果我进行“课改”尝试,但本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另一些教师用增加负担的办法,学生考试分数高,我就会被认为是不合格教师,我何必这样冒险?[3]所以,有相当多的教师表面上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却扎扎实实地进行应试教育。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4.主要问题的应对
4.1 新课改总体方法应稳步实施。
改革需要激情,改革更需要理性。新课改应“以一种现实改良的态度来观照与推行”,“而不能革命、否定式地全盘改造”。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臆断、主观武断、固执一端和自以为是。简言之,就是要多些科学理性,少些自我中心。就课程改革而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事不同,人们研究所求得的“是”也必然不同,而一些导致挫折或失败的改革,可能正与不能理智地面对不同的“实事”,不能有效地求“是”有关。
4.2 评审制度的转变和教师的综合提高。
新课程评价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功能,同时,更要发挥教育功能、改进与激励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其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同时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指导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保证经费的投入。指导中心要发挥作用,除计算机、普通话等全员培训过关外,每学期都应分期分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结合当前的“课改”情况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聘请专家、学者讲学,聘请名师指导,聘请在某方面的专才或有经验的教师作经验介绍、上示范课等,通过讲座、现场指导、观摩示范课、交流研讨等多种互动形式,使教师经过学习、培训,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4]
4.3 创新性实践活动与课程的相结合。
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环节进行前人已经反复进行过的重复性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实践获取必要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对其以后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必要的,如社会模拟性实践活动、自然模拟性实践活动以及大量的练习等。创新性实践活动是指就学生而言,其所进行的活动以及创造出的成果是其本人在未获得他人经验的前提下独立完成的,即他们所独立进行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包含着的创新价值和意义是“对实践主体而言的非重复性”。在综合性学习环节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的范围是非常广的,例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问题;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创建新的活动方式等等。
5.结语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改革是求真务实,而非形式化的求改革之名;改革是特殊的教育实践形式,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要求;改革是稳定与发展的途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改革要有理想,但不能脱离现实。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是教育领域内今后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大大增强,只有不断完善推进改革机制,走多元对话的道路,寻求重叠共识的民主精神,着眼改革的整体谋划,认清改革的实质,树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头脑,推行公正透明、广泛参与、规范操作、共同分享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营造起全社会关注新课程改革、参与新课程改革、支持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贺春香. 强化校本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J]. 教育革新, 2009,(02) .
[2] 丁雄伟. 加强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J]. 教育革新, 2007,(05) .
[3] 曹俊军,刘要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 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 2009,(01) .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4] 郭福仙.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几点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8,(01) .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传媒事件中思考记者角色的失守04-26
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04-26
社区报如何跳出鸡毛蒜皮那些事儿--绍兴晚报创办《社区04-26
长春房地产类报纸的同质化竞争04-26
自媒体时代职业记者如何锤炼信息?--以钱江晚报媒体融04-26
杭报集团推进新闻创新的探索和实践04-26
消费主义语境下情感节目的热化现象04-26
地方传统媒体不能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04-26
网媒陷阱:挡不住的诱惑?04-26
从《青年参考》创富版看当代青年成长偶像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