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有名有字,并且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论语》中相关人物的名字的探讨,发现《论语》中人物的“名”与“字”之间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析名为字、同音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等。同时从名与字的关系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因此对《论语》人物名字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语言学、文化学和历史学意义。对与“名”与“字”的关系问题,前辈学者对此已经作过比较多的研究。但本文专讲《论语》中人物的“名”和“字”。并就《论语》中人物的“名”和“字”进行穷尽的调查。
关键词:人物;名;字;《论语》
Abstract:The ancients were well-known for their words and there was meaningful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e and word. This thesis will study the name and word of some figures in the Analects. We can find out their relationship was in synonyms, correlation and relative. And there were some words from dismantling name, the same sound or adding modifier phrase etc. Meanwhile, we can know about the ancient society produces and the ancient living situations. Therefore, it can bring out great meaning on linguistics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elder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a lo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me and word. Now, this thesis will study on the figures name and word from the Analects.
Keywords: person;name;word;the Analects
一、引言
现代的人可能经常问别人:“您叫什么名字?”对方便答,我叫某某某。实际上他回答的只是他的名,并没有回答出字来。因为现在人一般只有名,没有字。现在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和“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名字”这个词,实际上用作偏意复词专指名了。然而,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武并切”。分析“名”这个字,就是古代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果白天还可以用手势、动作来表示的话,夜间就只能用声音来表示自己的存在,用语言来交流思想,这就出现了各自的“名”,故而从口从夕会意。概括来说就是,“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而对各自的称呼。①
《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宝盖’下,子亦声。疾置切”。分析“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引申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②“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义·姓名》:“旁(傍)其名为之字者,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其名,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 ③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可以是语义方面的,也可以是字形方面的,这就是汉语汉字对名字的影响。
搞清楚了“名”与“字”的内在含义,接下来我们探讨《论语》中人物名与字的关系。先统计《论语》中一共出现多少个人物的名字。然后,再探讨《论语》中人物的“名”与“字”关系。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论语》人物名字索引
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词典》和程石泉《论语读训·论语索引》可发现,论语中一共写到了152个人物。分别是: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三饭缭、卫公子荆、卫公孙朝、卫君(蒯聩)、卫灵公、大宰(吴)、子文(令尹)、子产、子羽、子西、子张(师)、子贡(赐)、子服景伯、子贱、子夏(商)、子桑伯子、子羔(柴)、子游(偃)、子禽(陈亢)、子路(由)、予(宰我)、公子纠、公山弗扰、公西华(赤)、公伯寮、公冶长、公叔文子、公明贾、卞庄子、夫子(孔子)、孔文子、文王、比干、王孙贾、长沮、世叔、仪封人、冉有(求)、召忽、史鱼、叶公、司马牛、四饭缺、宁武子、左丘明、申枨、亚饭干、仲弓、仲叔圉、伊尹、回(颜渊)、尧、师阳、师挚、师冕、有子、汤(履)、纣、老彭、达巷党人、阳肤、阳货、齐人、齐君(庄公)、齐桓公、齐景公、齐简公、伯氏、伯牛、伯夷、伯鱼(鲤)、佛肸、吴孟子、宋朝、牢、闵子骞、陈文子、陈师败、陈成子、巫马期、叔孙武叔、叔齐、周公、周任、孟之反、孟公绰、孟氏、孟庄子、孟武伯、孟敬子、孟懿子、季文子、季氏(季孙)、季桓子、季康子、季然子、林放、武王、南人、南子、南公适、南容、柳下惠、祝驼、禹、羿、原思(宪)、原壤、晋文公、晏平仲、桀溺、桓魅、泰伯、皋陶、荷蓧丈人、高宗(殷高宗)、接舆、崔子、曾子(参)、曾皙、棘成子、舜、鲁人、鲁公(伯禽)、鲁太师、鲁定公、鲁哀公、微子、微生亩、微生高、裨谌、彭方叔、僎、漆雕开、箕子、管仲、臧文仲、臧武仲、樊迟、稷、颜路、澹台灭明、孺悲、蘧伯玉④。其中名和字都可查到的有近60人⑤。本文就将对这将近60人的名与字的关系作番分析。发现“名”与“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析名为字、同音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等。具体如下:
三、《论语》人物名字用例分析
(一)名与字相联,由抽象引指具体。共5例:
1、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父叔梁纥和母颜氏“祷于尼丘(山名)”,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姓孔氏。
《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之所为也。从北,从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帮之居在昆仑东南。”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仲尼”之“仲”,表示的是排行,因为孔子上有兄长“孟皮”(《孔子世家》索隐引《孔子家语》),系叔梁纥之妾所生(《孔子家语·本姓解》)。⑥
2、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说文》:“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古茎切”。又《说文》:“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在古代耕必须有牛。冉耕,字伯牛。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伯牛”之“伯”,表示的是排行。表明冉耕在家里排行老大。
3、司马耕,姓司马名耕,字子牛。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说文》:“耕,犁也。” “牛,大牲也。”(同上)。在古代耕必有牛。司马耕,字子牛。由农垦之义,引指具体的耕牛。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子牛”之“子” 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司马耕,可以直接称为司马牛。
4、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说文》:“参,商星也。从晶,所今切”。又《说文》:“舆,车舆也。从车,以诸切”。古代“参”是在车右边陪乘。例《史记·文帝本纪》:“乃命宋昌参乘。”(参:参加,陪伴)⑦。舆,在古代更是直接指车。曾参,字子舆。由车右边陪乘,引指具体的车。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子舆”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5、步叔乘,姓步名叔乘,字子车。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步叔乘字子车。
《说文》:“乘,覆也。从入、桀。桀,黠也。军法曰乘。食陵切。”又《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凡车之属皆从车。尺遮切。”古代“乘”有指车、马车或乘马车的意思。例《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舆已架矣”(乘舆,乘马车)⑧。步叔乘,字子车。由乘车,引指具体的车。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叔乘”之“叔”,表示的是排行。表明步叔乘在家里排行比较小(一般排在第三或更后)。
从以上5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可以相关联,并在意义上由抽象引指具体的。这种名与字相联,由抽象引指具体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据义指实。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例2:冉耕字伯牛、例3:司马耕字子牛,据此可以证明,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已经有了牛耕。这对于研究春秋历史,春秋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有着一定的文化学、历史学意义。另外,例4:曾参字子舆、例5:步叔乘字子车,可以看出春秋时马车的广泛应用,让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二)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共6例:
1、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说文》:“回,转也。从口,中象回转形。户恢切”。又《说文》:“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儿。”回水指旋转的水。例《荀子·致士》:“水深而回。”(回,旋转)《庄子·应帝王》:“流水之审为渊。”(渊,旋转的水)⑨在这里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渊”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颜回,可以直接称为颜渊。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樊须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曰:“知人。”
《说文》:“须,面毛也。从页,从彡。凡须之属皆从须。”又《说文》:“迟,徐行也。”古代“须”和“迟”都有等待的意思。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吴起须故人而食”(须:等待)。《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迟明,行二百余里”(迟:等,等待)⑩。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迟”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樊须,可以直接称为樊迟。
3、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宰我为临灾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属皆从予。余臣切”。又《说文》:“我,施身之谓也。或说:我,顷顿也。凡我之属皆从我。”古代“予”和“我”都是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意思。例《尚书·盘庚上》:“予告汝于难。”(予:我)⑪。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我”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宰予,可以直接称为宰我。
4、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闵损字子骞。少孔子十五岁。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说文》:“损,减也。从手,稣本切。”又《说文》:“骞,马腹絷也。从马寒省声。去虔切。”在古代“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如《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损:减少,亏折)。《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骞:亏,损)⑫。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损”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闵损,可以直接称为闵骞。
5、公伯缭,姓公伯名缭,字子周。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公伯缭字子周。周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孔子,曰:“夫子固有惑志,缭也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孔子曰:“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公伯缭其如命何!”
《说文》:“缭,缠也。从系,卢鸟切。”又《说文》:“周,密也。从用、口。职留切。”在古代“缭”与“周”都有环绕的意思。如《九歌·湘夫人》:“缭之兮杜衡”(缭:环绕)。《左传·成公二年》:“逐之,三周华不注”(周:环绕。华不注:山名)⑬。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周”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6、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说文》:“由,径也。十,阡陌之制也。”又《说文》:“路,道也。从足,从各。洛故切。”在古代“由”与“路”都有道路、路径的意思。如《公羊传·襄公三十年》:“由乎曲沃而入也”(由,经由、路径)。屈原《九歌·国殇》:“平原忽兮路超远。”(路,道路、路径)⑭。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子路”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从以上6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的意义是可以相同,并且互相解说的。这种名与字同义,互相解说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同义互训。
(三)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共3例:
1、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子贡问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说文》:“赐,予也。从贝,易声。斯义切”。又《说文》:“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古送切”。在古代,“赐”是君王赏赐,“贡”是把物品进献给君主。例《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赐良金百溢”(赐,君王赏赐)。又《左传·桓公十五年》:“诸侯不贡车服。”(贡,把物品进献给君主)⑮。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
2、曾点(蒧或点),姓曾名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蒧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尔叹曰:“吾与蒧也!”
《说文》:“点,小黑也。从黑,占声。多添切”。又《说文》:“皙,人色白也。从白,析声。”点,在颜色上表现为黑色,而皙在颜色上则表现为白色。人色白,是说人长的白。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如曾点,可以直接称为曾皙。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3、狄黑,字皙。古代“黑”是指火所熏的颜色,即黑色。而“皙”是指人长得白,多指人皮肤比较白,皙在颜色上则表现为白色。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
从以上3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是可以相对、甚至相反的。这种名和字是可以意义相对、相反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反义相对。
(四)原名变化,名加词合成字。共2例:
1、公冶长,姓公冶,字子长。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长”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名加子合成字。
2、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漆雕开字子开。孔子使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说。
“子开”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名加子合成字。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是可以加词合成字的。这种名加词合成字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单音节变双音节。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子”字并无实义,只是表示对男子的尊称、美称。
(五)利用汉字形义特点,析名为字。共2例:
1、孔鲤,字伯鱼。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鱼” 取“鲤”一偏旁,析名为字。鲤为鱼类之一种,词意上是类属关系。“伯”是排行,说明孔鲤在家里排行老大。
2、梁鳣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岁。
“鱼” 取“鳣”一偏旁,析名为字。鳣为鱼类之一种,词意上是类属关系。“叔”是排行,说明梁鳣在家里排行比较小。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因此古人就利用汉字形义特点,析名为字,分辨事物统一类别。这种利用汉字形义特点,析名为字,分辨事物统一类别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辨物统类。
(六)利用汉字字音特点,同音为字。共2例
1、冉孺字子鲁,少孔子五十岁。
古代“孺”与“鲁”同音,同音为字。“子鲁”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称呼时,这个“子”有时可以省去。另外,“孺”与“鲁”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尚书·金滕》:“公将不利于孺子。”(孺:幼童)。又《论语·先进》:“参也鲁。”(鲁:笨,愚钝)⑯。可以看出,冉孺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有点愚钝。
2、荣旗字子祈
古代“旗”与“祈”同音,同音为字。“子迟”之“子”,表示的是对男子的尊称。另外,“旗”与“祈”在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旗”(旗:上画交龙、竿头系铃的旗)。又《诗经·小雅·甫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向鬼神祷告恳求)⑰。可以看出,“旗”与“祈”可能都与古代的祭祀有关。
从以上2例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常常利用汉字字音特点,同音为字。这种利用汉字字音特点,同音为字的手法,在语言学上体现为同音互训。并且同音为字的“名”和“字”在意义上也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
四、小结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古代贵族男子取字,有的在字的前面加“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⑱。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性别,如仲山甫、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冉季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有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有的以排行为字,如颜之仆字叔,冉雍字仲弓,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孔子父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这些名、字,很容易让人搞错(先秦先字后名,汉以后先名后字)⑲。
古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⑳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注释:
①⑭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25、33
②庄辉明、章义和.颜氏家训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1
③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40
④程石泉着.论语读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24-427
⑤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20-324
⑥陈渔、夏雨虹. 孔子家语[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5
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王力编著.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⑲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510
⑳潜苗金. 礼记译注[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1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505-514
[3] 许慎编著.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4] 段玉裁编著. 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 王贵元编著. 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 王力编著.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王力编著.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63:961-971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 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10]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40-356
[11] 王蘧常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先秦—两汉分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65-91
[12] 司马迁着.史纪[M].长沙:岳簏书社,2001:317-327 402-411
[13]程石泉着.论语读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24-42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论互联网在中国社会公共领域形成中的作用04-26
探析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及趋势04-26
手机报的新闻标题特色04-26
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探析04-26
媒介融合时代广告传播的流变04-26
新闻报道过程中伦理失范现象分析04-26
民营电视的品牌之困及其出路04-26
电视民生新闻回归之路04-26
微型博客的发展前景及影响分析04-26
电视剧视像叙事的深度探求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