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拥有健全的健康向上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要求。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人格修养的教育因素,为人格养育提供肥沃的养料,学习古代文学对人格养育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探讨了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关键词】人格修养;古代文学;学习方法和态度
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人格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性特征,它有气质和性格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性格包括态度、意志、情绪和理智方面的特征,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到的勇敢、怯懦,勤奋、懒惰等就指个人的性格特征。
气质与性格都属于人格,它们是人格的两人侧面,彼此制约,相互影响。所不同的是,性格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内容,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而气质较多地受个体解剖和心理上的特点制约,虽也受后天环境影响,但与性格相比,更具有稳定性。
人格修养的方法很多,读书无疑是修身养性、自我完善的好办法。古代文学浩如烟海,不论是诗歌、词赋还是散文,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光芒,蕴藏着华厦祖先智慧的结晶,其中很多名篇佳作,闪烁着生活之美、情感之美、哲学之美,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人格修养要结合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规范要求和个人发展的规划和需求,从古代文学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在中国,文学的教化作用得到高度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从立身处世的角度来讨论诗和礼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观点,强调人的修身从学诗开始,坚定在礼的基础之上,最后在音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修养。隋、唐、五代、宋、金、元历时七个世纪,曾是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时期,其间不同的文学流派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很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就连谈于功名、超然出世的中唐诗僧皎然也提出“有益诗教”的理论主张。
在古代文学的学习中进行人格修养,要多读勤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人民性和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选择有个性鲜明、人格伟岸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比如,抗金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喷薄而出的诗句“壮志饥餐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深情悲壮,一片丹心,满怀热血,给无数国人带来多少感发激动。诗中流溢的高贵品质、作者身上的伟大人格,永远值得华夏后人学习效仿。
对朋友,应学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杜少府之任蜀州》)蕴含的那种即便命运多尧,永远志同道合,哪怕关山阻隔,总是肝胆相照的旷古情谊。对亲人父母,要学孟效《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事业的思考,要常吟范仲俺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胸阔大,坦荡无私;多读杜甫《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国家后个人,为国家大事忧虑痛苦,承受国家与民族命运之重。对理想信念要学杜甫的雄伟志向和豪迈气概,他在《望岳》中极写泰山的雄奇峻伟:绵延齐鲁,分割昏晓,生云兴雨,进而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发愿一定要凌越这伟大的泰山,俯视群山,象征着要登上事业和人格的高峰。
由于朝代、民族、时局、流派等的不同,也由于文学作家气质、经历、教养、理想等的原因,古代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显出纷繁杂乱的总体特征。韩愈在论述学习和采纳古人文章的精华时,强调对前人遗产要采取含英咀华,闳中肆外的态度,要善于吸收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学习古代文学,应重视文学史的研读
文学作品的名篇佳句,对人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作用的层次显然是不够的,要深刻地理解和学习,促进人格修养,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有必要阅读文学史。从人格修养的角度看,读史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
1.读史可以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帮助认识文学作品的地位、价值、风格和影响等,以从中选择有教益的优秀作品来学习。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述文学的社会作用时指出“故夫贤圣之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认为文学作品一定要有为而作,一定要有益于世;关于读书,认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2.可以帮助了解和认识作者人生际遇、思想根源、理想信念、品德人格、文学主张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纵览历代文学作品,发现作家诗人特别是优秀作家,经常在诗文中发泄愁苦和不平之气,有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以及李白、杜甫等,都是善于在作品中鸣不平,而且都是成功的文学作家。文学创作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者自身的际遇密不可分,而文学作品中正是那种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气、那些反映现实、抒发自身愤懑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与“不平则鸣”主张相反,唐朝文学理论家司空图,他在力图探求振兴唐王朝之道的理想破灭后,三谢朝廷任命,称病不赴,隐居山林,诗酒自娱,他表明心迹“侬家自有麒麟阁,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功名只赏诗”,还在《白菊三首》吟咏:“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题名;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平”,按一般的见解,人们一定认为司空图的诗内容消极,不可读,但如果研究了他的人生际遇和理想追求后,我们会发现,司空图在诗中创造的一种恬谈超然的佛老精神境界,实际上是用消除内心壮志未酬的悲哀与痛苦,表现了他对唐朝颓势有智者的洞察和对自己没有扶大厦之将倾的能力的切肤之痛。
3.有利于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境、情、意,有利探究作者的幽思。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文道合一”文学思想。在这一文学思想中,他强调作家的内在修养和义理学问。朱熹将诗歌创作看作感物——情动——有思——有言的过程,揭示了感物而动是人的心理本能,感物而动必然有情有欲,有情有欲必然有思有言。一首诗歌,作者所感之物,应该就是诗之境的核心,读者或许能够想象,但终究是模糊的,尤其是古诗;感物而动的情是什么,情动而产生的念头想法是什么,恐怕读者就难以琢磨了,现代人读诗,要么求助“导读”书籍,要么就像朱熹说的那样“先将自家意思,横在胸次”,自然难得要旨。借助读史或诗人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或更详细具体的经历,了解其思想观念、文学主张、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等,进入其所处之境和担当的角色,借助想象等思维方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分析诗人思绪,这样才能有望从境、情、意的理解体验和分析中探究到作者的幽思。
三、学习古代文学促进人格修养,要远离功利,不求速成
韩愈在论述如何写好古文时强调作家首先要提高道德修养,他在《答李翊书》写道:“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矣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文中所说的“根”“膏”指的是作家的道德修养,韩愈认为道德修养需积久之功,不可速成。从古代文学中学习人格修养,道理是相通的。
人格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和才能、气质的培养。要把古代文学当作一面宝镜,把学习当作每日必须的生活,不断懈学习,每日三省。
人格修养,说到底是修养者采撷一切美的元素来养育自我。而美之于人,不是缺少而缺少发现。而古代文学可谓是美的万年宝库。美的类型有自然美、人的美、生活美;按主客观可分艺术美和现实美;按形态分有壮美、秀美;从文学角度可分悲剧美和喜剧美;从作品本体可分内容美和形式美;从文学作品主人公或作者等还可以分出行为美、语言美、气质美和性格美等。
从古代文学中学习人格修养,是一个矿山掘宝沙里淘金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一特点和规律,不论是修养者个人还德育教育者,都应切记动机的重要性和自觉的驱动力,同时切记不可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蒋凡,郁源.中国古代文论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3]颜邦逸,赵雪沛.文学作品赏析:中国古典诗歌[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4]沈阳.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3G时代手机广告效果优化研究的主要视角04-26
解析法拉奇的提问艺术04-26
后现代语境中“娱乐不死”的假日特别节目04-26
电视娱乐节目的网络传播特点分析04-26
植入式广告新趋势研究04-26
从主持人大赛谈“评论型”主持人的选拨培养04-26
当前微博传播认识上的十大误区04-26
传媒集团的战略管理与创新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