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观词在两宋时期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词风凄婉感伤,艺术价值较高。本文主要从宋代的国家形势,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及秦观的个性性格三方面分析秦观之词凄婉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审美心理;凄婉;感伤
词这种文学体裁到了两宋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词承晚唐五代的文风已形成的绮靡婉约之风,当时人们习惯于用它来写艳情,词的地位是不及诗的。自古"诗以言志",诗歌承担了较多的政治色彩,面目正统,严肃,而词还刚刚发展,还未背负过多的意义,不妨轻松一点,随便一点,这就在词风方面给了宋代文人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利于开创新的风格。另一方面,晚唐五代词人所写内容多局限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这可为宋代词人留出其他角度抒写性情,况且在诗歌的古近体方面,唐代诗人已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宋代文人要在诗方面有所突破就很难了。这些为宋代词人在词的领域开拓创新创造了条件。
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是送别,在唐代诗人用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出洒脱之气。秦观词《满庭芳》也有送别,表现出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桌、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的景色淡淡勾勒,云是淡淡的,草是衰败的,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之感。在其另一首《望海潮·洛阳怀古》中有"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一句,栖鸦意象常给人无所归依之感,"无奈"写出词人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而"归心"是随着流水到天涯的,给人一种没有根基的飘泊感受,有一种总在心头莹绕不去的凄凉。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中出现"雾""月""杜鹃""斜阳""梅花"等景物,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断""闭""砌""流"等动词的使用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其中"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最为传神,"恨"之绵长沉重,一个"砌"字准确地刻画出来,作者在词中伤别念离慨平生,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评此词"词境最为凄婉",及其恰当。在北宋衰微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之下,秦词展现凄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
宋代文人审美心理也影响秦观词的"凄婉"词风形成。宋代因其自身条件形成具有时代总体性特征的文化,这一时代文人的审美心理是不同于前代的,"宋代文人颇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受佛道影响的理学家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病,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老瘦之美的偏爱。宋人善于描写离恨愁绪,多捕捉一些残灯、残日、残阳、残梦的场景,写老写瘦,以此为美等等。"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并用"过尽飞鸿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字字愁"沉重之至,达到了一种极致。在这首词中,词人秦观对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这种凄清闲愁的意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又如《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上阙开首"锦帐重重"有种繁多沉重之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纳入词人笔下的景象"暮霞''"西斜的红日""残花"展现荒凉凄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物的摄取是"冷风""残月",唯有此种景物才写出词人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之伤感,这种凄冷之景,这种哀婉之情恰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浣溪纱》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句艺术性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飞花的"轻"写成像梦一般,愁绪在秦观笔下如"无边丝雨"般延绵不绝,没有尽头,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比喻的笔法极写愁绪之深,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宝帘闲挂小银钩""闲"字用得极妙,流露出词人挥之不去的哀婉情绪,词人捕捉"斜阳""残月""细雨""危楼"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的凄清之意境,体现了词人的审美心理。
另处,还有抒写女子离愁的词中,也显现了对孤寒、凄冷的美的偏爱,展现时人审美的心理:《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桌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主人公因思念而心伤,古人曾用"断肠"一词比喻内心的极度感伤,而在秦观笔下,"断肠"已难以表达这种心境,已是"那堪肠已无"了,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秦观也可以说真是"此时无肠胜断肠"了,将一种因离愁而生的痛苦发挥到极点。又如《调笑令》中"恋恋楼中燕,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空锁楼中深怨。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子与所爱的人分别,满腔的思恋与埋怨却无处去诉,而回忆往昔的美好日子又加深了这种愁绪,"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主人公不停地期盼,不住的遥望,等待她的却是不尽的思念,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词人在词中表达一种怨气,那是莹绕心头,永远化不开的。在《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琼树玉枝本是无情物,在主人公那忧怨的心中,也是羡慕嫉妒的对象,它们还能"频相见",当主人公要把幽恨抒发出来时,流水无情,怎会帮主人公去传情呢?这几首词均借女子口吻表达那种浓重的思念与愁绪,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将愁绪量化、形象化,这些词中的忧怨愁绪,病态的美,也在宋代文人眼中是那样的美,是值得让他们在词中反复去咏叹的,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对柔弱、忧伤、哀怨的美的欣赏,表现了特定的审美心理。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三、秦观的个性性格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少年豪俊,胸怀壮志,攻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并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陈师道《秦少游字叙》)。不料,世事艰难,他37岁时才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因深得苏轼赏识,随着苏轼等屡受迫害,秦观亦受牵连,先后被流放到郴州(今属湖南)、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海康)。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秦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被贬到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仅52岁。他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四),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与他的经历和个性性格都有关系。
同是屡遭贬斥,身处逆境,秦观和苏轼两人的性格及展现的词风是截然不同的。苏轼面对挫折,乐天知命,旷达不羁,对生活、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他虽也产生过消极思想,但并未颓唐不振。而秦观则有所不同,其词风展示其性格偏于柔弱。他在屡遭打击之后,由于缺少苏轼那样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长期包围着他而难以解脱。其词中也时常流露出一种绝望的哀伤。因词风忧伤哀怨、缠绵悱恻,并擅长写出一种纤细幽微的情感境界。在《南歌子》中"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令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迢迢""淡淡"等叠词的使用渲染一种惨淡的美,"怕天明"是怕梦醒之后的凄清,有一种深沉的哀伤。最未一句的"残月""带三星"读来让人顿生凉意,词中的意境是孤冷凄清的。又如《如梦令》中,"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词中之景"落花飞絮"给人一种漂泊无根,荒凉冷清之感,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浮雨打萍"相似的意境,"孤馆悄无人"是孤单冷清的,此情此景,"无绪"是最恰当的情绪,词人又用"五更风雨"的凄清把这种情绪点染到极致。其《千秋岁》中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时逢词人横遭贬黜,远离朝廷,政治理想破灭,青春容颜衰老,这种种的怨愤不平,促使他发出了沉痛的喟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当时孔平仲读罢此词,不禁惊诧道:"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并称:"秦少游气貌,人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曾布也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秦观此词流露出令人惊诧的悲愤凄凉之意。 在秦观暮年所作《梦中作》中"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用象征、托喻手法,表现了词人毕生的追求,冀望,在结尾隐隐流露生命理想终化成空烟的伤痛迷惘,若细细品来,蓦然领会到彻骨的悲凉。秦观的词风格凄婉,从其个性来讲,满足了他叹喟命运悲剧,渲泄人生愁烦的精神需求。
纵观秦观之词,不难看出他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凄婉的艺术特征。而其词的词风又是与宋代特定的国家形势,当时文人的审美心理及秦观的个性性格相关联的。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第81页。
[2]沈金浩:《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的主流型态》,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5卷第4期。
[ 3]曾季:《艇斋诗话》,上海书店1999年版第413 页。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崛起的背后:历史与关于历史的叙述04-26
教育负担与清末乡村教育冲突04-26
从陈布雷日记看其晚年心态04-26
刘心武论04-26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04-26
呼啸的爱恨情仇中人性的升华04-26
通感——诗歌结构的发展环节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