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丰富的孔学理论体系中,“生肪伦理智慧”是其中极其宝贵的一份遗产,对于后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当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困扰时,回望、思索、缕析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是十分必要和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孔子;人;自然; 生态伦理智慧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纷纷举起价值理性的大旗,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人反省技术革命的双重意义 一方面为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状态作出了贡献,同
时又在威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革命的核心在于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特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反省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视野回望于中国古代圣哲,思素、总结、续析一下他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思想.对我们有着不可小视的启迪意义。
一、孔子“生态伦理智,”的洲源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客观地必然地与大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人类为了从原始自然环境中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不得不为改善生存环境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并从而获得了原始的回报,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传说中的黄帝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的化身:他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战胜了威胁人们生存的恶魔—蚩尤.争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他还率领部族成员.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退t兽,实以益人.G7.一方面,使人类在同自然界的交住中得到益处,强化了人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而对原始生态环境改变的程度也在加剧,人类在无意识中破坏了自然界自身早已形成的生态平衡。定居和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但同时,也正是由于人们对农田永无止境的开发,终而导致森林被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戚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实映中,逐渐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初步看到了对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过分开发(应为掠夺).最终将影响到人类自身。西周统治者目睹夏 商时期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严重后
果,为了维护人们的生存利益和改善生存环境,在推行德政的旗帜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烦布法令—《伐祟令》,对保护自然资旅作出严格规定:“毋伐树木,勿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故.”设立专门机构.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当时在大司徒下设置虞 专门负责生态法
规的制定和实施,引导人们合理开发自然.以利于生物资抓的保护.这些措施有力地遏制了中原地区环境恶化的势头,并经过长期努力,逐渐使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至春秋时期.不仅生态环境恢复得较好,而且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笑自然已相当深人人心,能否很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人们行为的评价标准。那些管理无方、盲目掠夺终而导致“童山竭泽”的官吏被斥为“智不足”者〔[21试想,只为眼前蝇头小利而丧失长远之根本利益,不谓压又谓何?.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Cal。由此可见当时环境保护意识之强烈.并且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在当时已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价值取向,被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据《国语》记吸:.宜公不顾时令,任人张网捕鱼,大夫里革采取断然措施.毁掉鱼网等劳作工具以制止破坏性行为(“断其罟而弃之”)并对国君管理不力提出尖锐批评:.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署.贪无艺也.M.〕这里不仅有保护生态之意义,而且已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洞悉:只有捕劳以时.才能“不可胜用也: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在传统环保文化的形响下,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关于生态伦理的认识.他不仅看到了自然万物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而且还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视为相互依存的道德关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仁爱之学出发,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对自然万物施以爱心,按自然规律取与予。这已清晰流露出其生态伦理之思想精华.他还企图通过唤醒人们的爱心,启迪人们的智慧.来处理好人与自然之关系,以保证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类社会水续发展。这在当时是极其可贵的.
由上述可知.所谓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是指孔子在继承传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从社会现实出发,站在伦理的高度来审视自然万物,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之关系,在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卓然之智慧。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孔子“生态伦理智慧”的基本内容
孔子以教厚仁爱之心.胸盛万物之襟.创立博大而精深的儒学理论体系。儒学以.仁”为核心,以“爱.为轴线,辐射开来,成为一个开放的,涉及社会、家庭、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的理论体系。由爱人,至于爱物、爱环境、爱自然是孔子的一大贡献。此前也有类似思想,但多为零散的、从工具理性出发的、实用性的观点和见解。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扭就是由爱人及于爱物所产生的思想火花.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关于此方面的直接言论不甚丰满,但是,我们只要深人进去.还是不难发现其宝贵议论和深邃见解的。
1.肯定大自然。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经验积累的程度和认识水平的深度有限,面对广袤无垠的大自然,只有畏惧和依从.充满神秘和敬畏。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大自然的神秘色彩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则明确提出自然界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客观的、实在的.是以实然的方式位格于宇宙之间,并无神秘性可言.正所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Is]。天地各有其位,各司其职,不会相互讨扰,水则归之于水,山则归之于山。日月阴晴,星转斗移,春花秋实,夏雨冬雪,都有其自身秩序.自身规律。“四时行焉,万物生焉;[q。在他看来,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因此,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对于在思想领域打破神秘主义侄桔,破除迷信起着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人正确认识自然、开发自然、和谐自然、利用自然都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并向后人昭示出:既然大自然是客观的存在一不必去迷信它.二必须承认并尊重它。
2.依赖大自然。基于对大自然客观性、规律性的认识,孔子提出,人类要想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与休养生息于其间的大自然和谐共处,人们只有依赖于自然,从大自然那里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种族才能得以延续.天地山川、日月星辰无不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孔子看来,天地之道在于按其自有规律运行不息.化育万物.“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侧.鼋。 、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
焉“7这里以天、地、山、水之论,由微至着,积小至大,化育万物.天不过是一点点光亮所积,但是说到无穷大的天体,则日、月、星辰皆悬于其上,万物无不被它所覆盖。地,不过是一撮土所积.但是说到那广袤的大地.则承载华岳而不觉其重,容纳河海亦无所漏,万物皆能载得住.山,不过是由拳头般的石块所积,但及至广大之山,则生育草木.栖息禽兽 金银煤
铁等宝物蕴藏其间。水不过是一勺勺所积.及至深广无侧时.则鼋t蛟龙鱼繁等都生长繁育于其中,孕育出无穷的财富.天地山水汇成广袤富饶的宇宙.养育着人类,世代相继,人们又怎能脱离大自然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更不能使二者对立起来.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统一性,其二.人离开自然便不能生存下去,更甭说有所发展了.而历史事实也一再证明.人类只有依赖于自然才能够生生不息,“禹、稷躬稼而有天下.[a7.能够理性地认识到人与大自然之间这种依赖关系.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赞美大自然。由于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休养生息之场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当然应该歌顶其“美德”赞美其功用.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较之X商时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人们的生活经过周之数百年的努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故欣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远非只是统治者的专利,一般老百姓仅从生存的角度看,还是有可能去欣赏大自然的。孔子就非常钦羡大自然的造化给人们所带来的享受—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M.I.多么美妙的一幅春游图啊,读之尚且赏心悦目,何况亲临其境,亲游其历,该是多么地惬意!将自己的志愿、理想、追求,都注人于对这融触春风、洋洋春水、煦煦春日的感喟之中。视大自然为一种优美的人生境界,表明孔子对山川草木有着农业民族特有的天然亲近和喜爱之情。这种物我合一、天地人合一的思想集中地体现为“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num。天地人三位一体,只能和谐共处,否则.将是互相交征残杀,徒伤无益。这种“赞天地之化育”的生态伦理智慧给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可鉴之路.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4.爱护大自然。既然大自然是客观固有而非人为的结果,当然就应当承认它,肯定它;既然大自然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当然就要爱护它、保护它。如前所述,周代时人们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之与人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着手实施了初步的环保措施。只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新兴地主阶级的.起.各个部族诸侯之间的争战杀伐,无休止地开荒辟壤,生态恶化已见端倪,并愈演愈烈。这时对大自然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孔子从仁学出发.本着惜生、,生的原则,主张对自然界及其自然界之物施以爱心,呼吁取之以时、取予有度,并能带头落实自己的主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uu.在孔子看来,保护小鱼和巢中之鸟.既是仁爱精神的体现.也是热爱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手段。不只是表现了孔子仁及鸟兽的博大胸怀.更体现了他那则法天地的精神.表现了他那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淳厚底蕴.事实也已经证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应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值得珍视的一大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西方文明突出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把人视作宇宙中最神圣者.始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傲视万物,仿佛整个宇宙都可任由人类宰创。这种文化心理一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尸重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复杂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最终发展到为满足私欲而发动战争,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导致全球性的人际危机、资耳危机、环境危机.反观中国传统文化.视天、地、人为和谐一休,共处共生共荣,至今仍是值得深人探究和认真汲取的。孔子认为,从大自然中获取人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合乎“道”和“义”的,但应有度有节.所谓“节”就是取予以时,按自然界固有规律办事.“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Gx7孔子对待生物的态度已经融人浓浓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悉,表现出了他那博大的仁爱脚怀和极致般的生态伦理智慧.
5.则法自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按其固有规律来运行,年有四季,月具圆缺,春花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除了人们必须主动地积极地认识自然规律以外.还必须按照(或日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虽然受时代和文化的局限.孔子关于规律以及如何循律面动没有形成象伦理道德那样丰满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一些零散的些许言论,但透过他的所言之字里行间、所行之举手投足,还是可以清晰地窥视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关于农业生产.孔子坚决主张上下一致,勿违农时,适时而作.在孔子那里.客观规律的作用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捕猎、农耕、园艺等等皆然.当樊迟向他请教“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一’rpsl“稼”与“W都有技术问题.即规律性问题.“老农“老圃”热能生巧,深知此道.当然就是指知律依律了.象“使民以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启蛰不杀”“方长不折”等无不体现出孔子那超人的.智和和谐生态、以利万物的胸襟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孔子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提出和倡导则法自然,而是在道德的层面、审美的高度来评价对自然规律之遵循的。“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Gel.这里的.天”并非指神秘之“天,、上帝之“天”,而是指客观之“天”、自然之“天”规律之“天“.“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W。尧、舜皆为圣人。既为圣人必有大德于民、于天下,故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依自然规律而“为”.而非违背规律而“强为.“乱为“这一点从禹疏而治水成功的故事中便可见其端底.在孔子那里,则法自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更具有价值理性意义.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相安相依,子子孙孙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蓝天白云.清风细水.粮丰物茂。真可谓其乐者触融也.这种超然于物外,着眼于“远虑”的大智大旅.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一枚璀灿的明珠.至今仍在熠熠生辉.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真可谓“上律天时.下袭水土”C}e1若能依此而行.则人类社会必能迎来新的曙光.
在孔子看来.尧和舜的伟大就在于他们不将主观意愿强加于自然,而象天地那样“无为而治,,所以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M._。后来思想家们的“能象天地是谓人”De〕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WI等思想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上述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人成为宇宙的一部分,大自然为人格化的大自然,人与大自然同一节律,具有了大自然“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万虑万能的效应。人类的历史总是以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人的生命存在,又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一个重要条件。
三、孔子生态伦理智慧的现实意义
凡人皆需与自然共处.古今中外.贤与愚者皆然。在孔子那里,由天、地、人相协调发展所构成的理想状态,成为后人(特别是中国哲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从修身、立命到治国为政.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充满智慧和富有启迪意义的。
首先,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道德关系,其间的确存在着价值选择的问题。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存在着的各个物种之间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某类更高明一些、更神圣一些,人类只不过是自然存在大家族中的普通一员.过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于是就骄傲了起来.仿佛人类可以主宰一切,握有对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生杀予夺之大权。为满足自身的欲望,无视或扼杀自然界中其他物种.导致物种快速灭绝,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被无情打破。最终人类在不得不喝下自酸的苦酒后,才明白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极端重要:自然界中每一物种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既是自身的存在,也是其他物种存在的需要.生物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才能共生互利.这种彼此相协调、相依存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任何某一物种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人类自觉矫正认识.主动采取措施,充分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要求人类自觉地以道德的视觉审视自然界.确立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大生命观.积极主动地为保证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而努力.
其次,正确认识自我.甄别技术进步的善恶。恶化的环境已经向人们昭示:现代工业文明具有善恶二重性。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的确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我们能否认为凡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必定给人类带来繁荣、幸福和欢乐呢?凡是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科学技术就一定是“善”呢?当然不是!应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肉体与精神和谐的关系来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魅力.如果忘记科技实践活动应该具备天、地、人生态伦理意义时.科学技术的功能就会被自私、狭隘、短见、孤立的功利所扭曲,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失谐,人与人失调,人自身肉体与灵魂的分离,出现“他人是自己生存的狼”、富人抢穷人的饭碗、成人掠夺孩意的财富、祖代断子孙的生路等等人类所恐惧的局面。而这些可恶可僧又可怖的结果的出现.其根源就在于人类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丢失了伦理约束,由一个伦理的社会的人堕落成为一个纯自然状态下的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启迪人们只有保持.可与天地参”的祟高道德境界,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在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所面临的二难选择.我们要发展,因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气但发展就必定要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应当在重视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无权忽视他人的生存和利益.更无权提前预支子孙后代的基本生存资料。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把握适当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要充分珍惜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杜绝浪费,避免污染环境.充分开发可再生资源,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
第三.要从生态伦理的高度来认识自然、探究自然,并按自然界的客观固有规律办事。自然界是一个有着自身客观规律的有机整休,人类在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只能以遵循自然容砚规律为前提。如果忽视或失去这个前提.那么必将动摇人类自身生存的基础.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自然界为生存基础,一旦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了,受害的决不仅仅是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近年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给人类生存所带来的灾难就是最好的注释。水土严,傀失、臭氧出现空洞、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叔叔降落、水质下降水源枯竭等等,都使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面临疾病与死亡的威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们必须认真反思.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充分遵循自然规律,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以生态伦理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走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第四,充分珍惜自然资源也是孔子生态伦理智慧拾我们的有益启示。在孔子看来,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环境质a是息息相关的,与自然界所能够提供给人类消费的资源是密切联系的.那么.人类要想子孙万代永享太平,持续发展繁荣.就必须保护好自然资源,珍借和节约资源。既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人类就应该象尊重自己一样尊重自然生态的存在权利,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然资源。尽管囿于时代,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还只是一抹亮色而已.但却足以警示后人.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对任何一种自然存在的过度攫取和肆意挥霍,都终将得到大自然的报复,迟早要自饮苦酒。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困惑也越来越突出:物种资源急剧减少,矿产资源几近枯竭.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化,自然灾害肆虐,空气严,污染.城市垃级和噪声等等已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人类要想在未来的世纪里与大自然和睦共处,共生共荣,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对大自然投以伦理关爱.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取予有度,消费有节;并且要尽可能调动人类所特有的伦理智慧,利用科技手段,.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资源和非耗竭型资源,发展环保产业,维持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唯此,才是维持人类社会持久发展的必由之路,才是保证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文学鉴赏的主观性与文学批评的客观性———读《古诗赏04-26
说“何其”04-26
庄子之《逍遥游》04-26
明代常熟的辞赋创作04-26
读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有感04-26
新世纪在的《三国演义》探究04-26
对《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探究04-26
浅析从《史记》分析我国文明的源流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