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净土乐国的世界

时间:2024-04-26 16:48:3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一种脱离当时现实状况的理想社会图景,与佛陀提出的净土乐国世界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乌托邦式的人生理想,表达最为直接的其《桃花源诗并记》。通过这篇作品与东晋末年风行的净土宗经典的比照研究,我们发现,陶渊明这篇作品深受当时庐山高僧释慧远净土弥陀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桃花源;净土乐国;乌托邦
  
  一
  
  对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①的研究,早已论者纷纭,本文经过深入考察发现,陶渊明这篇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曾经受到东晋末年庐山慧远大师所倡导的净土弥陀信仰的影响。
  陶渊明这篇作品中所描绘的时代,正值晋末大乱,政治腐败、民生尤艰,现实社会一团浑浊。鉴于东晋中叶以来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百姓薪采渔钓,皆责税直,且其时民居未一,于是刘裕上书朝廷拟禁断之。刘裕其义熙九年表曰:
  臣闻先王制治,九土攸序;分境画疆,各安其居;在昔盛世,人无迁业,故井田之制,三代以隆。秦革斯政,汉遂不改;富强兼并,于是为弊。然九服弗扰,所托成旧,在汉西京,大迁田、景之族,以实关中,即以三辅为乡闾,不复系之于齐、楚。自永嘉播越,爰托淮、海,朝有匡复之算,民怀思本之心,经略之图,日不暇给。是以宁民绥治,犹有未遑。及至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自兹迄今,弥历年载,画一之制,渐用颓弛。杂居流寓,闾伍弗修,王化所以未纯,民瘼所以犹在。
  虽然重新施行了东晋朝廷沿用多年的庚戌土断政策,但是江左自隆安以来,兵戈连年,民不安生,因此一时之间积重难返。《资治通鉴》卷一二二“义熙元年”条下却这样记载道:“是岁,晋民避乱襁负之淮北者,道路相属。”虽然,当时的西北诸国也并非乐土乐国,但是,这种情况却反映出江南在东晋王朝的统治之下民命不堪的真实情形。
  
  二
  
   陶渊明诗文中一个历来为士大夫阶层所津津乐道的特点,是对理想社会的无限渴慕和追求。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是陶渊明一方面把原本艰难的田园生活诗化,另一方面却是试图为广大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士大夫们,精心构建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的安居场所。陶渊明的这种乌托邦式的人生理想,表达最为直接的其《桃花源诗并记》。
  在弥陀净土宗众多的经典中,触目皆是描绘那极为美妙的净土世界的文字。如在《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就有这样一些有关佛国的美好的描述:
  无量宝网弥覆佛上,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绞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②
  这段经文所描绘的美妙景象,俨然是一幅人间乐土的美丽图画:“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这种景象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情形极为相似:“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两者相比较,只是陶渊明的记述简洁而富于诗意,而佛经则有些繁重冗长拖沓。又如:
  无春夏秋冬也,亦无有大寒,亦不大热。常和调中适甚快善无比。皆有万种自然之物,百味饮食,意欲有所得,则自然在前;意不用者,则自然化去……寿命极寿,寿亦无央数劫。……悉遥相见,遥相瞻望,遥相闻语声,悉皆求道善者。同一种类无有异人也。其诸菩萨阿罗汉,面目皆端正,清洁绝好,悉同一色。无有偏丑恶者,诸菩萨阿罗汉,皆才猛黠慧。其所衣服,皆衣自然之衣。都心中所念,常念道德。其所欲语言,便皆豫相知意。其所念言道,常说五事。其国中诸菩萨阿罗汉,自共相与语言,辄说经道,终不说他余之恶。……皆相敬爱,无有相憎者,皆自以长幼上下,先后言之,都共往会以义而礼。转相敬事如兄如弟,以仁履义,不妄动作,言语而诚;转相教令,不相违戾,转相承受;皆心洁净无所贪慕。终无有淫侄瞋怒之心愚痴之态也,无有邪心念妇女意也。①
  这段经文所描绘的除了佛国净土之中的气候宜人、风景绝美之外,生活在美妙佛国中的人民也快乐无比:“皆有万种自然之物,百味饮食,意欲有所得,则自然在前;意不用者,则自然化去悉遥相见,遥相瞻望,遥相闻语声,悉皆求道善者。面目皆端正,清洁绝好,悉同一色。其所衣服,皆衣自然之衣。都心中所念,常念道德。其所欲语言,便皆豫相知意。其所念言道,常说五事。皆相敬爱,无有相憎者,皆自以长幼上下,先后言之,都共往会以义而礼。转相敬事如兄如弟,以仁履义,不妄动作,言语而诚。 而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中则这样写道:“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两相比较,仿佛如出一辙。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吾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①
  这段佛经所描述者,简直与陶渊明于《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中的物阜民丰、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景象如出一辙:“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这样写道: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宗教经典中宣扬的天堂美景,是现实的人间社会无法满足其人类心理欲求而产生的一种幻象。“通过分析来寻找宗教幻象的世俗核心,比反过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它的天国形式要容易得多。”
  
  三
  
  综观陶渊明一生行事,我们发现,陶渊明的思想,与古代印度的顺世论思想有相似之处。据佛经记载,顺世论是由一位比佛陀时代要早的名叫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人为主创立的。顺世论者承认世界的基础是物质,构成物质的基础是地、水、火、风。顺世论认为:“大种为性,四大种外,无别有物。”②并且还认为一切有情均由四大和合而生,人死后还归四大,“人依四大而成,若命终者,地还归地身,水还归水身,火还归火身,风还归风身,诸根归入虚空。”③顺世论还进一步承认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它具有内在的力量,“谁铦诸刺?谁画禽兽?谁积山原?谁凿涧谷?谁复雕镂?草木花果,如是一切……皆无因生,自然而有。”④从而否定了神和其他超自然的原因。对于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顺世论否认灵魂的永恒和无所不在,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灵魂只是肉体的属性之一:“身坏命终,断灭消失,一无所存。”在认识论方面,顺世论也主张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除知觉外,其他的证明都是可疑的。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一种脱离当时现实状况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一种清平世界中的平实和谐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与佛陀提出的净土乐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场景,就像佛教净土宗诸多经典中所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中的情景一样。那种情景不是现实的人间社会生活,人类生活中导致不幸的种种因素好像都不复存在,忘记了人类是一个有意识有欲望的物种,忘记了人类生活的复杂多样性,农耕渔牧生活的艰辛的一面被淡化与忽略,桃花源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无忧无虑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季羡林.印度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 覃顺林.《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浅析[J].文学教育(上),2008,(3)
  [4] 林燕飞.《桃花源记》非《桃花源诗》之序[J].阅读与写作,2002,(9)
  [5] 邓子华. 桃花源的另种解读[J].文学教育(上),2007,(4)
  [6] 程一身.桃花源:走进昨天的理想国[J].世界博览(看中国),2007,(4)
  [7] 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第4卷)·送王秀才序[M] .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
  [8] 洪迈(撰) .容斋随笔·容斋三笔(卷十)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0.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论萨特的“文学介入说”及对当下的启示04-26

论威廉•福克纳和神秘侦探小说04-26

从李杜作品中探讨文学的认识功能04-26

古代论体文之界定与文体特征04-26

论司空图之“韵味说”04-26

真理在误认中前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另类解读04-26

论《知音》理论的局限04-26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04-26

浅谈古文阅读中主旨的把握04-26

清代弹词《珍珠塔》阳声韵用韵探究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