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

时间:2024-04-26 16:48:36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二 、《读书敏求记》的分类方法
  
  钱曾藏书丰富,其特点为:品种多,质量精。尊王尝以四千一百余种图书分类铨次,编成三部藏书目录;一为《也是圆藏书目》;一为《述古堂藏书目》;以为《读书敏求记》(初稿题名为《述古堂藏书目录题词》)。此三部目录,详略得当,体例各异。钱曾以"生平酷嗜者,本为最"〔2〕为目标。《读书敏求记》是钱曾在模仿宋朝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的基础上,精选其所选收藏宋元精椠或旧抄而着的 一本善本解题目录,是研究我国古籍版本学的重要著作,为保护古籍善本作出了重大贡献。清代学者阮福在重刻《读书敏求记》时作"阮福赐卿序"说:"福尝谓尊王之书,述著作之源流,究缮刻之同异,留心搜讨不遗余力,于目录书中洵为佳着。"〔3〕《读书敏求记》所著录之书为钱氏藏书之精椠,每书之下标明次第完阙,古今异同,并以此详细考订,兼及作者、作品之评论。书成之后,名倾一时。为当时的文人学者开启了一个崭新的 视角去观察社会,研究世界。
  我们初看《读书敏求记》的 编排体例,既不像王俭《七志》的 七分法(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又不像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其实,我们仔细研究,不难发现钱曾继承了图书四部分类的基本框架。《读书敏求记》全书分为四卷。卷一有经、礼乐、字学、韵书、书、数、和小学七类组成;卷二包括史、时令、器用、食经、种艺、豢养、传记、谱牃、科第、地理舆图和别志共十一类;卷三由子、杂家、农家、兵家、天文、五行、六壬、太乙、奇门、历法、卜筮、星命、相法、宅经、葬书、医家、针灸、本草方书、伤寒、摄生、艺术和类家共二十二类;卷四则有集、诗集、总集、诗文评和词五类组成。从以上分类体系可以看出《读书敏求记》对四部分类法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虽无四部之称,却保留了四部的框架和顺序,同时还保留了经史子集的类名,从具体书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读书敏求记》虽然继承了四部分类的核心内容,但又依据当时典籍的流传状况、社会发展需要及个人藏书事业的实际情况,对图书的分类编排方法进行了改造。首先,中国古代传统的以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类的方法在《读书敏求记》中被四卷所取代,而经、史、子、集四类本身则将为和以往的小子母同一级别的部类,比如"经"和"礼乐"、"韵书"等;"史"和"传记"、"地理舆图"等。其次,在《读书敏求记》的这些部类当中,诸如诏令奏议、经传政治的书目大大减少,而数术、艺术、历法、医家等有所增加,这可以说是它在这分类上的最为突出的特点了,同时从他的这些藏书书目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尊王对日常生活和科学技艺是非常重视的。再次,《读书敏求记》的分类中增设了一些新类目,如卷一的"书"类,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五经之书,而大都是关于古人书法的书籍,有金禄三十卷,雪庵字要一卷等,共九部,可以让读者了解古文字方面的内容。又如,"地理舆图"类既包括了只有文字说明的地理典籍,也包括了有字有图类典籍,地图较多,包括国内国外的。再如,《读书敏求记》的第四卷包括诗集、总集、诗文评和次四类,其中诗文评和词类都是以往重要目录书中所没有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不断发展进步的实际情况,也反映出钱曾在目录学上"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敏识。钱曾《读书敏求记》的分类方法反映了他试图要采用新的分类方法但还没有完全冲破四部分类法。
  《读书敏求记》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重视"经传政治"、"道德伦理"而轻视"科学农艺"的旧格局,反映了清初文化典籍不断发展社会日益扩大的知识需求,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文化的一个突出的形式特点是其经学统治,并笼罩影响一切文化领域,这种特点反映到目录书上来,就是占主导地位的图书分类法中,经部典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及其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的著作;史部包含的是史学著作;集部典籍主要是历代学者的文学作品;子部除了先秦诸子书外,还包括了"科技""医学""农""工"等一些科学技术类的典籍,这些典籍还不及所有典籍的四分之一,而钱曾提升了"天文""医家"等一些以往的小类和伤寒、种艺等反映自然科学的子使其与"经史子集"同级,表明他不仅重视经学还非常重视经学以外的知识,尽力使他们独立的发展。钱曾的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关于自然科学和日常生计两大方面的典籍书目中,例如,他在《读书敏求记》卷三医家类所著录《产科备要》八卷的提要中感叹道:"古人于产妇八月慎重若此,今罕有行之者,亦罕有知之者矣。"〔4〕这是钱曾对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这一事实发出的感慨。《读书敏求记》的分类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钱曾将各种各样的书籍全部放在一个级别上,导致一些类目关系混淆。例如,《读书敏求记》卷一中将"字学""韵书"和"小学"并列为小类不太妥当。通常我们认为"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三类,所以从书目单上看有重复之嫌。其次,某些类别太繁琐,容易使读者产生混乱的认识。比如《读书敏求记》 卷三中像太乙、奇小、卜筮、星命、相法等类目纷繁复杂,令读者无从开始,综观钱曾的分类方法虽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他的分类方法仍然极大的促进了四部分类法的发展,为后人开拓了目录学的研究领域,为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三、《读书敏求记》的学术意义
  
  《读书敏求记》首创版本提要书目提要在我国渊源较早,是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纸的发明和应用,再加上当时人们强烈的 创作欲望,以及统治阶级对文化建设统治的需要,为目录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家数目事业和私人数目事业开始得到发展。如荀勖编的《中经心簿》初步确立了对古籍目录采用四部分类法的著录方式,对后世目录的编制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私家书目是有学者个人编撰的目录,他们广泛的著录流传以社会的各种图书,内容丰富,体例严整,对目录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王俭的《七志》更多地反应了民间的藏书情况,首创书目七分法,其中图谱志类将地图等单独设部类,客观地反映了魏晋以来图谱学的发展,呈现了地图、普牃增多的特点,促进了地图学的产生,而钱曾《读书敏求记》中则把图谱、地图、图牃等归入"地理舆图"类并在卷二下,没有专门设部类,但是却包括了有字有图类典籍、有文字说明的地理典籍、及国内国外的较多地图,内容广泛,引导人们增长地理知识,扩大地理视野,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客观作用,为后世保留了大量而且珍贵的地理文献典籍。
  我国古代目录以有无解题和解题撰写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部书目质量的标志之一。我国早期的书目提要有三种体例;即叙录体提要、传录体提要、和辑录体提要。书目事业发展到清代,我国的书目提要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例,即版本提要,这种提要偏重于对版本的说明和考证,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版本著录的扩大,这是钱曾《读书敏求记》首创的,他把我国版本目录学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版本提要继承了传统的叙录体提要的撰写方法,在著录版本的同时,也对著录者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还对图书内容进行了著述评价;吸收了辑录体和传录体的优点,对版本的著录与考证比较详细,解题字数多时达五百多字。
  《读书敏求记》传世之后,在图书版本鉴定方法上找出了一定的规律,提出从版刻、字体、纸、墨色等不同特征来考证图书雕版印刷的年代,从初印、从印、原版、翻版等方面去评定图书的版本优劣。《读书敏求记》提出了完整的鉴定古籍版本雕版印刷年代和价值的方法,如通过印章、版式、行款、字体、校勘等来鉴定。卷一中《韵书》里"礼部韵落五卷"中提到:"牧翁云:'诸凡韵书,元版去宋刻远甚,校过始知之。'"此处就是通过校勘始知熟为精本。再如,卷三天文类卷三天文类《天元玉历森罗记十二卷》"此是牧翁早年手录,凡疑误字标题于上。暮年则笔力老苍,字法俱模东坡,与此截然两手,公悉以前后诗文稿付余,故余认之最真,他人则不知谁氏所书矣。"此处从牧翁早年、暮年所写 (下转第47页)(上接第41页)字体的差异.鉴别出该本为牧翁早年手录本。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提出的签定古籍版本雕刻年代和价值的方法,对后世的版本学研究者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著名的版本研究家在探讨鉴定古籍版本雕印年代和价值的方法时,都得益于钱曾《读书敏求记》的启迪。姚名达先生称《读书敏求记》"实为奠定版本学基础之创作"是名符其实的。《读书敏求记》开创了编制善本书目之先河。善本书目是我国目录的重要类型之一。它对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版本校勘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许多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所重视,然而,我国最早的善本书目便是钱曾的《读书敏求记》。《读书敏求记》是钱曾特意从《述右堂书目》、《也是园书目》中,筛选出来的极珍贵版本编的。
   《读书敏求记》自成书后,流传三百年间,除传抄本外,还有几种刻本:雍正四年(1726)赵孟升刻本;乾隆十年(1745)沈尚杰双桂草堂刻本;道光五年(1825)阮福小琅嬛仙馆刻本;道光五年(1847)潘士诚刻海仙馆从书本;一九二六年章钰刻本。姚名达先生曾说:"其书二百年来,翻版达十数次,校正补辑迭有其人。其为后世推重可知"。〔5〕
  
  参考文献:
  〔1〕钱曾撰:《读书敏求记》卷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2〕《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2005年。
  〔3〕钱曾撰:《读书敏求记》阮福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4〕钱曾撰:《读书敏求记》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5〕姚名达撰:《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来新夏撰:《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1981年版。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论司空图之“韵味说”04-26

真理在误认中前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另类解读04-26

论《知音》理论的局限04-26

论马尔库塞的“审美形式”理论04-26

浅谈古文阅读中主旨的把握04-26

清代弹词《珍珠塔》阳声韵用韵探究04-26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04-26

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04-26

刘勰、萧统的赋学观04-26

试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