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的淳真美

时间:2024-04-26 16:48:2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在中国诗歌史上,陶渊明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表现领域——田园诗。“自然”即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他诗歌艺术的总体特征。他将日常生活诗化。并能使情、景、事、理浑融,在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显出绮丽。
  关键词:田园诗;自然美;人格美:人情关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由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去彭泽令,从此绝意仕途,归家隐居。《归园田居》这首诗就作于归隐后的第二年,大意是书写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全市的核心是“返自然”。
  诗中,作者极力摹画了一幅生动的田园村居图,着力渲染了一个平淡祥和的环境。八九间草屋,十余亩方田,屋后榆柳婆娑,浓荫遮蔽。堂前桃李婀娜,整齐排列。远处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村落,还有那轻柔袅娜、冉冉升起的炊烟。深港中偶尔传来了犬吠。高高的桑树顶上鸡在啼叫。门庭清静。无俗务相扰,虚室有闲,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十句,由近及远,又回到近景。动静结合。草屋、树、炊烟、狗叫、鸡鸣种种意象构成了一幅美妙图画。图画中透出了恬静、和平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的诗的韵致也就蕴含其中了。此景此物虽平常但很美,美在其“真”。诗人几乎是用白描的手法毫不矫饰地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刻意的加工。意象的选择似乎也是漫不经心,随手拈出。整个画面几乎完全是自然的翻版,摹仿自然而且毕肖自然。而恰是这种不事雕饰的真实,显示出一种纯朴的自然美。罗丹说过:“当一个艺术家。故意要装饰自然,用绿的颜色画春天,用红的颜色画旭日,用朱红的颜色画嘴唇,那他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丑的一因为他说谎。”这说明艺术贵在真实。真则厚,厚泽淳。愈是这种不加粉饰的真淳的自然美,愈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郁的纯朴的田园气息。给人以清心悦目、怡神洗耳的美感,使人不由得忘乎所以与大自然亲近。
  朱光潜先生说:“艺术在表现自然美时,也不是因为自然本身,而是因为自然表现了人的活动和人的性格。”这首诗表现的另一方面便是人情美或人格美。
  作者在诗中描摹的自然田园风光,不仅景真而且情真,洋溢始终的是诗人浓烈难化的田园情、自然情。草屋、炊烟、鸡鸣、狗叫,在一般人看来是再寻常不过的田园景物,而且它们也是作者再熟悉不过的。归隐一年多来。此景此物朝夕相伴。可贵之处就在于诗人对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之物仍充满了新鲜感,历历数说。娓娓道来,透露出无法掩饰的愉悦的心境。这一切。他曾经失去,然而却一刻没有忘怀。就在出仕期间,仍“心念山泽居”,“望之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而今,“性本爱丘山”的他终于挣脱“樊笼”。重新回到了那渴念已久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如何能不欢欣鼓舞,并且更有一份倍加珍视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自然中一切都是美的,一草一木好像朋友那样同他谈话,“花草-蕊-瓣,都是自然向他吐述的亲密的字眼。”(罗丹语)惟有用心地感悟,认真地咀嚼田园生活底蕴,方能感受到常人无法体验的美感。这里是自由的天地,使受伤的心灵得到慰籍。这里没有动辄拜迎长官的苦恼,“有的只是强烈的陶醉,无尽的享受,永久的快乐”。(罗丹语)
  许多人在谈到陶渊明,更多地将他理解为愉悦而飘逸、洒脱、寄情山水的是人。其实诗人是积极入世的,热切渴望干一番事业的,他在《饮酒诗二十首》其十六自述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几度出仕,便是明证。然而官场的诈伪污浊的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的真淳天性相违拗。所以他常常处在一种矛盾中,内心经历着痛苦的煎熬。思想斗争愈来愈激烈。这使得他的最终选择更具坚实性。到了四十一岁。陶渊明终于大悟人生之道,决意返归田园。诗中开首道出“返自然”根本原因是“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使自己不得不远离山水,疏远自然,与污浊为伍,和天性相违,故决意离开。清代诗人查慎行说:“返自然三字,道尽归田之乐。可知尘网牵率,俱违本性矣。”(《初白庵诗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就是率性任真,即不屈己、不媚俗、不役于物。不为“口腹役”。(《归去来兮词序》)《南史,隐逸上,陶潜传》述陶渊明之处人曰:“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对己真,对人真。“真”是陶渊明人格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要义。陶氏追求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恰是为了追求一种“真”,追求一种合乎本性、天性的生活,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乐趣。并且陶渊明的归隐并不只是为了享受“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薄诗二首》其一)的天伦之乐,并不是一种失意文人无可奈何的自我消沉,而是对黑暗现实的蔑视与反叛。诗中对澹泊无为、逃归自然的向往,正是与对“适俗”、“尘网”、“樊笼”的厌恶和诋淇联系在一起的。他对归返自然的歌唱,正体现了他与现实抗争的心声。应当说。这里显示出的是诗人在心性、人格方面表现出的真淳之美。读陶渊明诗,往往想见其人。正如梁启超在《陶渊明》一书中说的:“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之后。我便数陶渊明。”
  可以说,从这首诗中,读者看到的是自然美与人格美、人情美的融合与统一。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的另类形象04-26

晚清士人生态与文学活动04-26

在过去之事、现在之事、将来之事之间穿越04-26

《文心雕龙札记》“章句”之解读04-26

革命的出场与反思的缺席04-26

论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04-26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含义辨析04-26

唐诗中的“龙城”与“卢龙”04-26

天下文宗 名高希代04-26

唐诗之“反七律体”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