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操《孙子注》不仅是现存《孙子》最早的注本,也是最早的定本,对孙子军事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孙子注》以阐释《孙子》的要义为主,却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既有对原文军事思想内容的解释,也有根据 自身军事实践所作的现身说法,更有对词语本身所做的注解。这些内容,不仅发展 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面对“不得已而用之”的军事武力而进行的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曹操;《孙子注》;孙武;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1)06-00090-5在孙武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曹操 可称得上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孙子注》(又称《孙子略解》)不仅是现存《孙子》最早的注本,也是最早的定本,对孙子军事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今天见到的《孙子》,都是在曹操注本的基础上,经过宋代的《武经》、《孙子十一家注》以及曹注单行本等流传于世的。因此,可以说,曹操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现存《孙子》共 6040字,而曹操《孙子注》就有3871字,约占正文的65%,且语言非常精要简洁。
曹操《孙子注》的内容,主要是阐释《孙子》的要义,而在实际的注释过程中,却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既有对原文军事思想内容的解释,也有根据 自身军事实践所作的现身说法,更有对词语本身所做的注解。可以说,这些内容不仅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面对“不得已而用之”的军事武力而进行的深层次思考。
一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孙子注》对《孙子》的继承与发展曹操的《孙子注》在注释原文时,根据 自己的实践经验 ,对原文的理论观点、经验概括、实战案例以及军事术语、地理环境等都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这些阐释既有对原文 的一般性解释 ,更多 的则是阐发 ,深人透彻地分析 了原文的思想精髓 。这些正是曹操对孙子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我国古代兵学成就的总结性概括,对以后的兵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用奇守正原则
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孙子注》,都十分重视用奇守正原则在军事实践中的作用,曹操在《孙子注》中更是多次说明用奇守正的重要性。在《谋攻篇》中,曹操典型地发挥了如何“用奇守正”思想:五则攻之,[曹注: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倍则分之,[曹注: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敌则能战之,[曹注: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少则能守之,[曹注:高壁 坚垒,勿与战也。]不若则能避之。[曹注:引兵避之也。]《孙子》认为,当兵力五倍于敌时,就采用进攻之法;一倍于敌人时就将敌人一分为二,各个击破;与敌人力量相等时,就主动作战;兵力少于敌人时,就不能冒险进攻 ,只能坚守壁垒;力量远逊于敌时,就撤军躲避。原文并没有谈到具体的战术原则,而曹操在注文中却将这些内容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在这几种情况下如何使用战术。他认为,兵力五倍于敌人时,可以用五分之三的兵力正面进攻,用五分之二的兵力奇袭 。兵力一倍 于敌人时 ,用一半兵力正面进攻,一半兵力奇袭。即便是与敌人力量相等,好的将领也会积极布置奇袭战术出奇制胜。由此可见,曹操在战术运用上,非常重视“用奇”这一事半功倍的措施。
在《势篇》中,曹操也谈到了“奇正”战术:“正者第31卷 第6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 11月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将“贪财”者“贵卖”军需物资而导致的直接后果不是指向军费增加,而是指向“百姓虚竭”,视角是百姓而不是军队,这是极为可贵的民本思想。同样,在注释原文“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作战篇》)时,曹操说 :百姓财殚尽 而兵不解 ,则运粮尽 力 于原 野也。
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
曹操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在对士兵的关怀方面。
他根据原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l,提出了“将宜五德备也”的具体要求,认为将领应该具备这五种品德,才能够带好兵、打好仗。其中“仁”的要求,很明显是指将领对士兵的仁爱思想。在《谋攻篇》中,还指责了一些将领在无法保证士兵生命的前提下,就悍然攻城的错误做法,他说: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 ,杀伤士卒也。 加曹操的这种 民本思想 ,在汉末动乱 的社会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世人未之深 亮训说 。失其 旨要,故撰为 略解”——《孙子注》的语言学贡献曹操《孙子注》虽然为兵学著作,但其中的词语解释、概念阐发、理论剖析、引经据典等充满了真知灼见,反映了曹操作为文学家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贡献也是巨大的。
1.择要释词
《孙子注》中,有不少文字是对原文的直接注释。注释方法则根据原文内容不断变化,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词语解释中,或详细解释,不厌其烦,或抓住要点,画龙点睛,或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或释词与释义兼有,两者并重,如:攻城之法为不得 已:修橹、辕韫 ,具器械 ,三月而后成 ;距 阒,又三 月然后 已。[曹注 :修 ,治也。橹 ,大楣 也。辕辊者 ,辕床也 ;辕床其 下四轮 ,从 中推之至城下也。具 ,备也 。器械 者,机 关攻守之 总名 ,蜚楼云梯之属。距闺者,踊土积 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
故其疾如风,[曹注:击空虚也。]其徐如林;[曹注:不见利也。]侵掠如火,[曹注:疾也。]不动如山。
[曹注:守也。]l1“
2.引经据典引经据典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量,曹操在《孙子注》中也不断使用经典说法,或采用他人观-12 ·点,以增强文章的客观性。仅在一段短短的序文中,曹操就引用了多处经典: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日:“足兵。”《尚书》:“八政 日师。”《易》日:“师贞,丈人 吉。”《诗》日:“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日:“人故杀人,杀之可也。”【]‘序>作者连续使用了各种典籍中关于动兵、用武的观点,表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行文中,曹操更是随手引用经典语言。
3.阐幽发微
阐幽发微是曹操在《孙子注》中对 自己的理论观点加以发挥的手法,在原文中,不少内容过于简略,甚至含义模糊,曹操就更多地进行阐释,以使原文意义更加明确。如 :车战:得 车十乘 以上 ,赏其先得者。[曹注: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 。陈车之法 :五车为队 ,仆射一人 ;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十乘,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云:言使 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上士也。
原文只有三句话,但注文却洋洋洒洒,详细分说 ,而且还引用另说 ,唯恐其义表达不明。
4.语源学成就
曹操《孙子注》在语言方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他的许多语言、注文成为后世引用的典范。据曹海花《从 <汉语大词典 >看 <孙子 >曹注的语言学价值》 统计,《汉语大词典》释义直接利用曹注的就有 20条,首例采用曹注的有9条,另有《汉语大词典》例证提到曹注的 12条,“失收某词”者 7条,“失收义项”者 1O条。兹择引如下:[驰车]1.古代轻型的战车。《孙子 ·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 ,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曹操注:“驰车,轻车也 ,驾驷 马。”[合交]犹结交。《孙子 ·九地》:“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曹操注 :“结诸侯也 。”在一种词典中这样重视曹注,充分说明了曹注在语源学上的重要价值。
四、“择便利而行也”——曹操的兵学理论与军事实践曹操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充分利用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其《孙子马宝记: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 实践价值的指挥才能。
4.扰敌 诱敌 原 则
战场上,双方你死我活的战斗中,都会有一些特殊事情发生,如为财物所利诱,一旦士兵被财物吸引,就会大大降低战斗力 ,甚至失去战斗能力。所以,战争中以利诱敌也是常用的战术。曹操《孙子注》就多次谈到此种手法,如:以利诱敌 ,敌远 离其 垒,而以便 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
在实际的战斗中,曹操也典型地使用了这一战术。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面对越来越多的敌人骑兵,曹操就采用了诱敌深入之计,他将大量辎重放置道旁,“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苟攸日:‘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 白:‘可上马。’公日:‘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
公日:‘可矣。’乃 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2119。曹操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这次胜利大震袁军。
5.观察预见原则
在复杂的战斗形势下,要善于观察敌情,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性,这也是对将领的最基本要求。
预见准确,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孙子注》提及预见性时说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曹注:当见未萌。]¨要求要“当见未萌”,即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要看到将来 的发展结果 。
曹操在东征乌桓之时,对袁尚、袁熙兄弟逃往辽东所采取的措施,就反映了曹操高度的预见能力0曹操打败乌丸之后,袁尚、袁熙与单于残部数千骑兵逃往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本来依仗与中原路途遥远而不服统治,所以有人建议曹操直接征讨公孙康,并擒获袁氏兄弟。但曹操料定公孙康将杀死袁氏兄弟请功,所以,曹操径 自率兵回师。不久,公孙康果然将袁氏兄弟首级送给曹操。至此,袁氏势力彻底消亡。袁绍所占据之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全部被曹操平定。
6.水 注 火攻原 则
常言道:水火无情。当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 ,这种非常手段就会起到一举定乾坤的作用。当然,其杀伤力是巨大的,不光是对军队,对百姓也是如此。
所以,明君良将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采取这种非常措施 的。
曹操在《孙子注》中,根据原文也多次提到了水火之性及用水火的手段 ,如 :八尺日仞 。决水千仞 ,其势疾也。 M火佐者 ,取胜 明也 ;水佐者 ,但 可以绝敌道、分敌军,不可以夺敌蓄积。[】因水势流急,无可抵抗,所以,决水千仞,便势如破竹。同样,火势猛,纵火焚烧,就会使敌人丧失作战物资 ,失去战斗力 。
这两种手段,曹操在实战过程中都曾经成功地使用过。
建安三年(198年)冬 ,曹操与 吕布战于下邳 ,曹操久攻不克。这时,因为连续作战,士卒疲惫,不少人想撤军返回,曹操采纳苟攸、郭嘉的计策,将泗水、沂水决开灌进城内。一个月后,吕布大将宋宪、魏续等捆绑着陈宫举城投降。曹操活捉了吕布、陈宫,将他们尽皆斩杀 。
至于火攻,最成功者当属官渡之战中曹操火烧袁绍乌巢粮仓,使袁绍不战自退。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孙子注》的民本思想作为实际的统治者,曹操关心民生、关注民瘼的民本思想是非常突出的。曹操在其著名的诗歌《蒿里行》中就悲怆地咏叹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4H在《蠲河北租赋令》中,曹操也说:“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_4J3。在《孙子注》中,曹操也同样表现出了这种关心民生疾苦的良苦用心。如:黄帝汤武成用干戚以济世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 已而用之。[11o~)将黄帝、圣人的用兵原则归纳为“济世”、“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等等,也就意味着这是用兵的最基本原则。凡用兵者,只有在保证是救民于水火、除此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是将动用武力作为解决问题 的最后一种手段 。与此相应 ,曹操在《计篇》中也用“天意”、“阴阳”等神圣原则限制用兵 :顺天行诛 ,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日:“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曹操这种处心积虑的解释 ,显然是把百姓福祉放在军事行动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的,表现出了封建时代一个卓越政治家崇高的政治境界。
除了用“天意”、“圣人”等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对用兵进行约束之外,曹操还用具体的事例来解释用兵的巨大危害,在解释《孙子兵法 ·作战篇》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时,曹操注释云:·11.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l酾“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1170这种“用奇守正”战术,是孙子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经过曹操的发挥,更显示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可以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法宝。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经常使用这一 “奇正战术”。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大战于定陶,“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2112。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再征张绣,但担心许昌被袭,便撤军返回。不料张绣却尾随而至,试图掩袭曹军。在安众,张绣与刘表联军占据险要位置,前后夹击,将曹操围在核心。曹操于夜间凿挖地道,将辎重悉数运出,并埋伏了骑兵。天明之后,张绣等认为曹操要逃跑了,便派遣全部兵力追击,曹操看到时机已到,指挥奇兵突袭 ,曹军步兵 、骑兵合力夹攻 ,大败张绣与刘表军队。
曹操的这种奇袭战术,屡屡得手,显示出了曹操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2.知 己知彼 原 则
知己知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只有详尽地了解敌方情况,才有可能 占据战场主动权。
《孙子兵法 ·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 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 己,每战必殆。” ’曹操在《孙子注》中也具体阐述了这一战争要诀 。
兵法:一 曰度 ,二日量,三 曰数 ,四日称 ,五 曰胜。
[曹注: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地生度,[曹注:因地形势而度之。]度生量,量生数,[曹注: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数生称,[曹注:称量敌孰愈也。]称生胜。[曹注: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曹注:轻不能举重也。]1162这两段论述都表达出了知己知彼原则的指导思想。前段将原文的“五事”即五种做法作为了解敌方情况的重要考量,认为一场战役的胜负,取决于对这五种情况的把握,这也是用兵的基本方法。后段则根据原文的叙述,将知己知彼原则做进一步发挥,“因地形势而度之”,“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称量敌孰愈也”,“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等等表述,将原文比较抽象的内容解释得清清楚楚。在军事实践中,曹操也十分重视知己知彼原则的运用。
建安九年(204年),在与袁尚争夺邺城的战斗中,曹操水淹邺城,袁尚回军相救。曹军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 自为战,不如避之”。曹操却说:“尚从大道·1O ·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为了判断袁尚的内心动向,曹操前后派遣多支部队相继观察 ,并及时报告。结果袁尚果然从西山归来,“公大喜,会诸将日:‘孤已得冀州,诸君知之乎?’皆日:‘不知。’公日:‘诸君方见不久也” 。最终曹操一举击破袁尚,逼其狼狈逃往中山。邺城牢牢掌握于曹操手中。这次战役,曹操就充分运用了“知己知彼”原则,他命人不断观察袁尚的行军路线,由此判断袁尚是否要决一死战,因为“归师勿遏”是用兵常识,但是如果袁尚走小路行军,说明他并不想鱼死网破,这就大大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曹操正是这样抓住了敌人的心理,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文中对曹操的这一做法大加赞赏,他说:“从大道来 ,则人怀救根本 ,不顾胜败 ,有必死之志。
循山而来,则其战可前可却,人有依险自全之心,无同心致命之意,操所以料尚如此,《兵法》所谓 ‘观敌而动’者也。”[3]撕3.变与 不 变原则战争是由人来操纵的,再加上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突如其来 的敌情 ,甚至 内部异常现象 (如突发疾病瘟疫、反叛)等,这不仅要求将领要有良好的应对心态,更要能够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否则,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
曹操《孙子注》就多次论述了战争中的变与不变原则。如 :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日料敌在心,察机在 目也。_l在这里,曹操充分强调了“形”、“势”的变化,“兵无常形”、“兵不厌诈”等,就是指战场上不断变化的形势。形、势犹如水流,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将领,只有凭借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来了解各种变化、因应异常现象,才能掌握战场主动权。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在部队到达位于右北平郡鲜卑王庭附近,并逼近柳城、距离单于王庭不足二百里远的时候 ,被单于发现,曹军突然遭遇大量敌人。袁尚、袁熙与蹋顿单于等带领数万骑兵迎击曹军。曹操与辎重车辆走在队伍后面,士兵未来得及准备,大多未穿铠甲,曹操左右将士都极为害怕。关键时刻,曹操沉着应对,他找到一处高地观望,看到敌人阵形不整,便下令发动突然袭击。曹操令张辽为先锋,迅速扑向敌人。敌军遭到突然进攻,阵营大乱。曹军斩杀了蹋顿单于,俘虏敌人二十余万。袁尚、袁熙与单于残部数千骑兵逃往辽东。
曹操远在“客场”却能采取主动,体现了其善于应变马宝记: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注》中的不少说法都来 自于实践经验总结。在《孙子注》中,曹操曾经两次提到 自己的实战情况 :以十敌一 则围之 ,是将 智 勇等 而兵 利钝均也 。
若主弱客强 ,不用十也 。操所以倍兵 围下邳,生擒 吕布也 。]城小而固,粮饶 ,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 州,得 十四县也。。。
这是曹操在注释《孙子》时很好的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战例,诠释注文的基本内容。其注虽简略,然皆切中旨要。
曹操一生,经历战役无数,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的军事实践并不是一条条拘泥于兵法理论的 ,而是结合各种实际情况,综合使用兵法。除上引例证外 ,下面我们通过另一些战例来分析曹操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官渡之战:奇计突袭,火攻鸟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更显示出了曹操善用奇计的特点 当双方战事胶着的时候,曹操也几乎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许攸来降,告诉曹操可以火攻乌巢 ,烧掉袁绍粮仓。火攻,是曹操善于运用的战术,火烧乌巢,曹操做了精密的安排,采用骑兵突袭、果断出击等办法,大获全胜。
2.西北讨叛 :随机应变,反 间扰敌建安十六年(211年),张鲁占据汉中,三月,曹操派遣钟繇、夏侯渊讨伐。实际上,曹操讨伐张鲁的更重要目的是想剿灭长时间割据西北的马超与韩遂,孙权欲暗中联络马超,令曹操腹背受敌。曹操很早就想除掉这块心头之患,但师出无名。所以,他想借这次出兵寻找借口将二人予以清除。
曹操 亲 自出征 ,马超 、韩遂立刻发 动叛乱 。看到曹军实力强大 ,马超便请求与曹操割河西之地为和 ,被曹操断然拒绝。求和不成,马超便屡次挑战,但曹操置之不理,马超无奈,除了请求割地之外 ,又附加上 了送儿 子为人 质 的条件 。曹 操采用贾诩离间马超和韩遂的计策,利用与韩遂阵前相见 的机会 ,引起马超对韩遂 的猜疑 。几天后 ,曹操又写信给韩遂 ,信中故意涂涂改改,目的是让马超看到后 ,怀疑信件是韩遂改的,果然 ,马超再次中计。离间之计成功,曹操便开始与马超面对面交锋,双方交战,马超、韩遂败逃凉州。至此,关 中平定。可以说,曹操的军事实践与《孙子》及曹操 自己的军事理论完全一致,表现了曹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合肥之战:知人善任 ,锦囊施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时,担心合肥安全,当时,合肥驻军只有 7000兵力,与孙权 1O万大军相比,可谓众寡悬殊。尤其是张辽、乐进、李典素来不和。曹操非常清楚这些情况,所以,一方面,他给文官薛悌施以妙计,要求他在关键时候拿给三人看。另一方面,他安排较为稳重的乐进守城,以保城池无虞。又安排骁勇善战的张辽、李典出战,并要求他们在孙权立足未稳之时采取凌厉攻势,迎头痛击。只有这样,才有取胜的可能。张辽等人深得曹操意旨,终于以少胜多,击退敌军。这次战例说明了曹操知人善任的用人特点。其实,孙盛早就认识到了曹操的高明之处,并大加赞赏。
4.许下屯田:立根 固本,足食强兵粮食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物质基础,《孙子注》中多次谈到粮食问题,如“道者,粮路也” J8。
“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_6作为北方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曹操十分重视粮食生产问题。早在刚刚奉迎天子都许的第二年,曹操就接受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大兴屯田。让枣祗、任峻等率领民众和军队在许昌周围广开屯田。
所以,曹操在以后的征战中,因为有了充足的粮食,为取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曹操的《孙子注》不但继承、发展了孙子兵学理论思想,使孙子的军事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正如孙星衍所云:“秦汉已来,用兵皆用其法或秘其书,不肯注以传世,魏武始为之注。” 也体现出了曹操仁政爱民、治军有方的帝王风范,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实战经验,将永远成为后人效法的楷模 。
参考文献 :
[1] 曹 操,等.孙子十家注 [M].上海 :上海书局,1986(影印本).[2] 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 :中华书局,1956.[4] 曹 操.曹操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59.[5] 曹海花.从《汉语大词典》看《孙子》曹注的语言学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46.[6] 杨炳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 ,1999.[7] 毕以询.十家孙子会注 ·孙子叙录[0].清(岱南阁丛书》本.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王安石与高僧真净克文04-26
从“山人”到“逸士”04-26
谈老舍幽默语言的技巧04-26
道教与唐传奇中梦的意象04-26
抗日战争中升起的记者新星——黄钢04-26
《文赋》与儒家文学观04-26
论梁代诗人王筠04-26
辽沈战争与清代通俗小说的宝物崇拜04-26
李商隐与佛教关系探微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