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之二——文言实词专题辅导:通假字

时间:2024-04-26 16:46:4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考点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结合语境理解常用实词的意义。
  所谓文言实词是指意义实在、指代明确、直接关系到语句理解的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一考点的题型设计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形式,内容涉及含义和用法,一般有这样几种出题方式:①对四组解释进行辨析,要求选出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②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给出四个词语(放在具体语句中),要求选出古今词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③给出四组语句,要求选出含有或没有通假字的一项;④直接解释加点的词语。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结合语段阅读进行,也有单独设题的。以考查课本中有注释的为主,但有由考查课内识记向考查课外迁移运用的趋势。
  
  备考策略
  
  对语言的学习总要从积累基本的词汇开始,文言文也不例外。掌握、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其中,文言实词又是关键所在。
  1.由于时间的流逝,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词语,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地死记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迁移运用,从而提高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孔子云“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习文言文是要下点苦功夫的,必须以一定的识记积累为基础。
  
  失分会诊
  
   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几乎都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从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误有二:一是以今天的词义去套文言词义,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释为“具体”;二是不会辨别一词多义,在多个词义面前不会选择。下面具体说说:
  一、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假借。即用一个语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上没有什么联系的字来代替本来的字。被替代的字叫本字,替代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通假字“说”——本字“悦”)
  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最大关系是读音相同或相近,据此可分为音同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情况。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音同音近关系主要是就古音而言,不能完全以现代的读音来衡量。
  识别四类通假字:
  ①音同形似。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火”通“伙”,意思是“同伴”。
  ②音近形似。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③音同形异。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意思是“背叛”。
  ④音近形异。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懂得通假字的这些特点,当我们在阅读古文时,如果遇上的生词(字)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通假”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只从字音上去寻求本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读一些古文,多记忆一些通假字。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古今异义
  现代的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注意这种古今言殊的现象,避免发生“望文生义”的错误。当然。变化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例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则是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指“妻”,即男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变化。例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①指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②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汤”古义是“热水”,现在的常用义是“汤菜”“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意思是身份低下,见识短浅,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不含贬义。而现在是言行不道德、下流无耻的意思,是贬义词。
  5.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要细心辨别,不要误认为现在的常用词。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比现代汉语多,但是往往比较生僻。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义的,这也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一词多义在根本上还是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但是一词多义的多个义项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都是由词的本义引申、比喻、借代、假借等而产生形成的。对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应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根据上下文和文章整体内容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含义。当然特殊的义项只有靠平时的记忆了。
  
  专项训练
  
  1.找出句中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①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______”通“______”,意思: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______”通“______”,意思:
  ③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______”通“______”,意思:
  ④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______”通“______”,意思: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______”通“______”,意思:
  2.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去: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②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③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戾: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④亲旧知其如此(《五柳先生传》)
   旧: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3.下列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会宾客大宴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小大之狱 越明年
  C.阡陌交通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于是见公输盘 虽我之死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三顾茅庐 B.满坐寂然
  C.路转溪头忽见D.汝之不惠
  5.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子墨子九距之
  B.仓鹰击于殿上公输盘诎
  C.默而识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
  6.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杨朱之弟布衣素衣①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②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注]①素衣:白色的衣服。 ②缁(zī)衣:黑色的衣服。
   (1)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写出它们各自的本字。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天雨()
  ②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③子亦犹是()
  
  例题透视
  
  例题1:(2006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模拟卷)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卑鄙)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措”,放置)
  C.且焉置土石(哪儿)
  D.一狼洞其中(打洞)
  解析:此题涉及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A.“鄙”,古今异义,这里应是“目光短浅”的意思,所以答案是A。
  例题2:(2006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执策而临之()
  解析:该题考查了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知识点。①中的“或”要注意古今异义,在这里的意思是“有时”,而不是现在意义的“或许,也许”。②中的“食”通“饲”,意思是“喂养”,而不是“吃”或“食物”的意思。③中的“策”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④中的“临”要注意一词多义,与今义的“面临”意思相近,是“面对”的意思。
  例题3:(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屋舍俨然:
  ②鸡犬相闻:
  ③咸来问讯:
  ④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解析:第1题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同时考查了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①中的“俨然”要注意古今异义,在这里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②中的“闻”意思是“听到”。③中的“咸”是“都”的意思。④中的“叹惋”是“惊讶,惊奇”的意思。
  第2题运用单项辨析型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考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同时考查了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A项①中“绝”的意思是“隔绝”, ②中“绝”的意思是“独一无二的,非凡的”。 B项①中“是”的意思是“判断动词‘是’”, ②中“是”的意思是“因此”。 C项①中“出”的意思是“出去”, ②中“出”的意思是“在外面”,指“国外”。 D项①中“食”的意思是“食物”, ②中“食”的意思也是“食物”。所以答案是D。

  本版参考答案
  1.①“女”通“汝”,意思:“你” ②“扳”通“攀”,意思:“牵引、带着” ③“要”通“邀”,意思:“邀请” ④“帖”通“贴”,意思:“粘贴” ⑤“反”通“返”,意思:“往返,返回” 2.①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②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③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④古义:旧交,旧友 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3.D 4.A 5.D 6.(1)“反”通“返”,“女”通“汝”(2)①下雨②出去③你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论社会化与人的自由04-26

异曲同工哀婉的悲歌04-26

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04-26

苦闷与解脱:离不了的名利场04-26

“田园”与“湖畔”的诗情画意04-26

明代文人《西厢记》重写接受04-26

回归自然的淳真美04-26

于褒贬中寓寄托04-26

错位时空中的不和谐之音04-26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述评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