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备考指导之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时间:2024-04-26 16:46:3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考点概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考试说明》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种版本的“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能力层级为B。考查难度上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句子成分。
  题型多为选择题,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材料来源上,所选阅读材料的例句多选自初中所学课文(包括“新课程标准”教材和统编教材)及与课本有关联的文章。
  如何掌握好“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呢?:1.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2.可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对照课文和单元知识短文认真填写,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
  
  备考策略
  
  1.立足课内,辐射课外。
  (1)历年中考考点的设置,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实在必要。
  (2)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注意前后联系,总结规律。同时积累关键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配以一定的课外练习,体现知识体系的联系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
  (3)以课外文段为主,联系课内已学知识。与课内的知识融合,贯通起来理解记忆。另外,每天分别给10个虚词在课内找例解。
  2.注意虚词的古今变化,懂得它和白话中哪些说法大体相当。
  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
  (1)少数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的“然后”,“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今仍使用。
  (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发语词的“夫”“盖”,如“盖追先帝之殊遇”;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例如“所以”在文言里表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结果。“也”在文言里作助词,表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现作副词,表同样、并行等意义。
  (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语气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于”则用“在”“向”“到”“对”“从”“同”“给”“被”等介词代替。
  3.分辨词性,以词性统率用法。
  例如:“之”有三个词性。
  动词,“辍耕之(到、往)垄上”,“之”作为实词,仅此一个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
  代词,有第三、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人称代词用法,前者是一般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可以不必特别记;后者(如“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属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另外,还有近指代词用法,如“均之(这)二策”。
  助词,一般有五个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五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在句子中作主语、谓语和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要抓住它在主谓之间(一般是名词、代词与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特点,把它与定语标志区分开来。
  这样,通过词性统率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而通过抓生疏、疑难、特殊的用法,也减少了复习量。
  4.结合语境辨明用法。
  虚词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与句法分析两种方法。
  【解题方法】
  1.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则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助陈述语气,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2.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作代词,名(代)词后一般是作语气副词,如“秦王恐其破璧”(代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
  3.注意作词法、句法分析。比如分析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俅以幸臣躐跻显位”;(2)“得全首领以没”;(3)“扈从以行”;(4)“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其中,(1)(4)中的“以”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但一个用在身份前,一个用在工具前,所以意义不同;(2)(3)中的“以”用在两个表行为的动词前,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4.分清虚实,审视语气。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要弄清词义及用法,就要先分清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是虚词还是实词。有的虚词只是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审视句子的语气。
  
  失分会诊
  
  根据平时训练和中招阅卷的情况,解答文言虚词题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性判断错误。
  例:“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中的“为”是动词,译为“做”,不少同学当作了介词“给”。
  2.主动被动判断错误。
  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于”表被动,译为“被”。
  3.注意用法变化。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而”表并列,可译为“和”“又”“并且”;“挟天子而令诸侯”中的“而”则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或不译。这是中考考生最易失分的一类题目,难度也比较大。
  
  例题透视
  
  [例1](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是马也()②食马者()
  [剖析]此题以解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把握,常放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因此,解答此题,分析具体语言环境,对所在文段进行整体翻译是前提和关键。题①中的“是”当“这”讲,题②中的“者”是“……的人”的意思。
  [例2](2004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剖析]此题将虚词与实词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实词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现象,虚词考查的是意思及用法的异同。意思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在中考试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虽不是重点,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
  
  专项训练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固以怪之矣()
  ④一狼洞其中()
  2.判断下列加点虚词的语法特点。
  ①宋何罪之有。()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③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3.下列每组加线词用法不同的是哪一项。
  (1)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C.舍鱼而取熊掌
  D.佣者笑而应曰()
  (2)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D.策之不以其道()
  (3)A.肉食者谋之 B.或置酒而招之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闻之,欣然规往()
  参考答案:1.①指失道者②指修岳阳楼这件事③这件事④指柴草堆。
  2.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表判断③宾语后置的标志④表被动。
  3.(1)D(2)C(3)C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同为石中生 性格各不同04-26

“田园”与“湖畔”的诗情画意04-26

明代文人《西厢记》重写接受04-26

回归自然的淳真美04-26

于褒贬中寓寄托04-26

错位时空中的不和谐之音04-26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述评04-26

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04-26

浅析李清照的词04-26

隐藏在背后的“他者”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