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情况比较常见,学生主动学习性不强。借助工具书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加强文言文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例证法谈一谈工具书在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攻城拔寨”过程中的作用。为更新文言文学习观,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工具书;文言实词;疑难;自主学习
0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主动学习性不强,导致文言文教学课堂沉闷、死板,因此学生文言阅读能力普遍低下。钱梦龙先生说过,“观念决定方法”,观念的更新固然重要,但最终要将观念落实到学习方法上。文言文学习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沿,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加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张中行先生言:“读文言典籍,要养成勤翻辞书的习惯,这有如渔夫,常在河滨混,对于鱼的出没情况就会不经意而知之。”①冯友兰说:“工具书的作用,好比书山索径,学海借舟”。②在学习文言文中不能总靠教师和注解,因为教师常常不在跟前,有不少文言作品没有注解,或者虽有注解而不够详细。工具书,只要能找到,就常在身边,不只内容丰富,而且诠释确切,所以由初学起就应该手勤,培养寻检的习惯,积累寻检的知识。
下面以解决文言文实词的疑难问题为例,谈一谈工具书在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攻城拔寨”过程中的作用。
1查找词义常用的工具书
在文言文里,“字”与“词”没有明显界限,启功认为:“从文言文讲,一个字的也是词。”因此,文言文工具书里,字典和词典都属同一类。高中生常用的查找文言实词意义的工具书有以下几种:
1.1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局2005年9月出版)该书是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共收古汉语常用字和复音词约一万条;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附录还有《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是学习古汉语的良师益友,1995年,该书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1.2 《中学文言文常用字详解手册》(徐莉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重点掌握的150个实字和15个虚字(根据课文阅读需要,所收实字比《课程标准》多增加了较常见的30个),凡高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字词难点和重点,都可以方便地找到,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这本手册,轻便易携,既可供高中学生查阅语文课常见疑难文言字词,又可供高中学生对重点词汇作积累,确实适合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1.3 《中华常用文言文词典》(陈延嘉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该词典对词条的解说比较具体、实用,包括五个方面:①解释词义;②标明词性;③例句附有现代汉语译文;④对近义词进行辨析;⑤对古今同形词进行辨析。每个义项一般用一个例句,较难理解的增加一两个例句,学生查找起来比较方便、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2如何利用工具书解决词义中的疑难问题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高中学生在学习文言实词时,会碰到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一词多义,二是古今异义,三是古音通假现象。如果借助工具书,这些问题就可得到解决。
2.1 一词多义中的疑难问题高中学生往往会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感到头疼,就拿他们碰到的课文中笔画最少的“一”字来说,例如:
①古今一也(《察今》)
②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③用心一也(《劝学》)
④上下天光,一碧万倾(《岳阳楼记》)
⑤乃一至此乎(《史记· 滑稽列传》)
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
这么多个“一”,究竟如何区分?针对上面的6个“一”,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中华常用文言文词典》查找发现:“一”本义数词,表示基数,用作动词时表示“统一,相同”,用作形容词时表示“专一,专心”,用作副词时表示“一概,全,都”、“一旦,一经”、“竟,竟然”、“才”,用作助词时表示加强语气。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词性对应推断出上述例句中“一”的含义:①是“相同、一样”;②是“统一”;③是“专一”;④是“满,全”;⑤是“竟、乃”;⑥是“有时、或者”。
2.2 古今异义中的疑难问题有些文言的实词,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的文言实词容易使人造成错觉,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现代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这一点,高中学生也不例外,但如果借助工具书也会容易找到正确答案。例如高中课文第二册《荆轲刺秦王》课后练习题: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题一: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通过查看《中学文言文常用字字典》得知,此题中的“涕”是指眼泪,名词。同《左忠毅公逸事》:“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和《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中的“涕”意思相同。
同时,学生通过该字典举一反三,查阅到“涕”还有另外两种解释:
其一:流泪,哭。动词。《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涕泣谋于禁卒:流着眼泪求告狱卒谋求探监。)《聊斋志异·促织》:“儿涕而去。”《柳敬亭传》:“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其二:鼻涕。后起义。名词。[汉]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一尺。”
学生通过该工具书中的分析还可以知道,在古代,“涕”一般指眼泪,如《诗经·卫风·氓》:“泣涕涟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叔入,哭甚哀,多涕。”成语“痛哭流涕”、“破涕为笑”等正是保存了古代眼泪的意思。在古代,“泗”才指鼻涕,如《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根据前人的解释“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可以清楚地了解“涕”和“泗”的区别。此句的意思是形容涕泪像下大雨一样。“泪”字到汉代才产生,从此“涕”才有了鼻涕的意思。[汉]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一尺。”是较早的用例。汉以后的文章,包括诗歌,仍旧经常用“涕”指眼泪,如[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士无不起,躬自流涕。”即使“涕泪”连用,一般也是单指眼泪,而不是指鼻涕眼泪,如[唐]杜甫《野望》:“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有趣的是,汉以后,尤其在接近口语的作品中,“泪”代替了“涕”,“涕”逐渐代替了“泗”,而“泗”一般不用了。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题二:断其左股。
学生通过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以发现,“股”有三个义项:一是大腿。从胯到膝盖的部分。二是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构成直角的较长的边。如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又以半径减去所割数,余者为股。”三是量词(后起意义)。如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通过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知道题中“股”的含义应是“大腿”,与 “宋师败绩,公伤股。”(《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和 “贾举射公,中其股。”(《韩非子·奸劫弑臣》)中的“股”意同。在古代“股”是大腿。“胫”是小腿。“腿”是后出现的字,开始专指小腿,后来成为大腿和小腿的总称。通过查阅和对比,学生就会系统、立体地掌握“股”字古今含义的异同,就不会和现代汉语中的“股”的常用义混为一谈了。
2.3 古音通假现象。古音通假现象是指文言中有些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它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不过同样,高中学生利用工具书都可以解决,例如学生要解决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③“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
④“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硕鼠》)
⑤“一夜飞度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战国策·燕策》)
⑦“君子生非异也” (《劝学》)
针对上面例句,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中学文言文常用字详解手册》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得知它们都是通假字,例 ①中的“要”同“邀” ,例②的“得”通“德”,例③中的“还”通“环”,例④中的“女”通“汝”,例⑤中的“度”通“渡”,例⑥中的“说”通“悦”, 例⑦中的“生”通“性”。据统计,中学教材中共出现通假字180个左右,这些通假字都可以在相应的工具书中找到,学生通过多查多记,熟知上述通假的五种情况就能顺利解决文言文通假字难题。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而在高中生常用的工具书中很难有一本或两本全部囊括中学语文教材中现成句子实词的含义,也就是说,高中生在现实的文言文学习中,不是所有句子中实词的解释都能在工具书中找到完全相同的例句,因此在借助工具书的同时,高中学生还应掌握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知识迁移能力。“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也就是一种能力。”(余闻《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说明》)。但是,只要以借助工具书为基础,再辅助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碰到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本文总结出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有:
2.3.1 从读音入手
例如:“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在《古代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学生可以查阅到“徇”与“殉”读音相同,“徇”可通“殉”,“殉”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两个“徇”属同一义项,系“殉”的通假字,释为“为……而死”。
2.3.2 从成语入手
例如:“善才绳之”(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
通过借助工具书《古代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学生可以知道“绳”字有一引申义“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再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意思“制裁”,推断本题中“绳”的含义为“按法律处置”。
2.3.3 从结构位置入手
例如:“齐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学生利用工具书《古代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可以查阅到“北”有三个义项:一是同“背”,相背。二是北方。三是打了败仗往回跑。在古代汉语中,大都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这一点学生在学习过程是有体会的。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中“追亡”“逐北”对应整齐,“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断“北”应取第三个含义。
2.3.4 从语法入手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学生在《古代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可查阅到,“樵”在古代汉语中有三个含义:一是木柴。二是打柴的人。三是通“谯”,谯楼,古代在城门上建筑的楼,可以了望。本题中“取”为动词,“樵”是“取”的宾语,就应该为名词,可以推断出“樵”的意思是“木柴”。
2.3.5 从上下文义入手学生在解决词义过程中要学会不仅要看该词义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它与全段全篇是否协调,是否前后一致。
例如: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项脊轩志》)
通过借助工具书《中华常用文言文词典》查找到古代“借”同“藉”,有四个含义:一是把茅草垫在地上,这是本义。后引申为有一般东西铺垫,垫压。二是践踏。三是凭借,依靠。四是假使,即使。该句中的“借”不能理解为“借阅”,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用不着去“借”的。因此,此“借”字根据义项一中的“垫压”,再从上下文的事理中推断应理解为“堆积,堆叠”。
3结语
张中行先生说:“有疑难,向人请教是个办法,但不如依靠工具书,因为既方便,又确实详尽。讲读文言,有使用工具书的知识,翻检工具书的习惯,就能够化难为易,比较快地提高”。③一言以蔽之,只要怀着不仅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的求知态度,坚持借助各类工具书,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文言文学习就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有趣,就会领略到文言文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
注释:
①张中行着.文言津逮.北京出版社,2005年7月,第6版:56.
②转引高小方,顾涛编著.工具书使用和文献检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③张中行着.文言津逮.北京出版社,2005年7月,第6版.
参考文献:
[1]王力着.谈谈学习古代汉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2]张定远编.中学文言文教学论集.(天津)新蕾出版社,1986.
[3]周振甫着.怎样学习古文.(北京)中华书局,2004.
[4]吕叔湘着.语文常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何九盈,李学敏编著.中学文言实用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6]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于褒贬中寓寄托04-26
错位时空中的不和谐之音04-26
大陆近二十年《西厢记》研究述评04-26
春风展叶桥头柳 腊月开花水畔梅04-26
浅析李清照的词04-26
隐藏在背后的“他者”04-26
《诗经》爱情诗美质浅谈04-26
李清照花木词的审美意蕴探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