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关于《金瓶梅》英译本误译

时间:2024-04-26 16:46:22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是很常见的,误译多半源自误读,即对源语的错误解读。对源语的误读又分为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金瓶梅》英译本中存在较多误译和不当翻译。人名和某些事件的误译只不过是译者的某种“失察”而已,而习语和文化术语的不当翻译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源语文化意识和修养的欠缺。考虑到英译本非直接译白中文,误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母译本。
  关键词:《金瓶梅》;误译;不当翻译;误读;文化意识
  正当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一部新型的长篇章回小说冲破神魔鬼怪、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等传统题材的藩篱,悄然在民间流传开来。这就是300多年来人们争论不休、有着100回篇幅、近百万字的《金瓶梅》。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与成熟,在明清小说创作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我国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部以市井人物、反面人物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它以西门庆的家庭为描写中心,这个家庭上通文武百官,下连贩夫走卒,是当时社会矛盾集中点的缩影。小说的创作完全是一种朴素、自描、写实的笔法。在朴素的写实中,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活灵活现,揭示出真实、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动人的生活情趣。它在许多方面都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个转折,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有一席之地。国外对《金瓶梅》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该书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拉丁、瑞典、俄、芬兰、匈牙利、日、朝、越、蒙等十多种文字。《金瓶梅》在欧洲的最早译本是法国汉学家莫朗的节译本,1927年出版。继莫朗之后,1927年纽约出版了英文节译本,题为《金瓶梅,西门庆的故事》。1930年德国汉学家库恩出版了德文节译本(49章),接着伯纳德·米奥尔(BernardMiol1)将库恩节译本转译成英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该书在大陆一直未能公开出版,英译本国内更是难得一见,英汉对比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笔者手头的英文译本(49章)是米奥尔根据上述德译本转译而来的。对该译本的得失及翻译策略问题笔者曾作过一些探讨,本文列出了其中一些误译及不当翻译,并对造成误译及不当翻译的原因作了一些分析。误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有名词的误译:所谓专有名词,是指作品中所涉及的地名、人名以及机构的名称等。
  对这些名称的翻译通常遵循“名从主人”的惯例:人名、地名一般采用音译,但机构名称多用意译,偶尔也有音译。《金瓶梅》中人物多而杂。据朱一玄所编《金瓶梅词话人物表》统计,前后出场的人物有853人之多。这些人物中,除了西门庆一妻五妾外,其他各种人物上至皇帝,下至贩夫皂隶,几乎无所不有。仅西门庆一家的奴婢就有40多个。译者在人名翻译上采用了“双重标准”:男音女意,即男性人名用音译,而女性人名则用意译。音译比较简单,根据原名的发音将汉字转为拼音文字即可。但如果原名读错,音译必然走样。《金瓶梅》译本就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庞”和“薛”在我国是两个比较常见的姓氏,书中主要人物之一春梅就姓庞,而译者却将其姓译作“Long”。请看以下原文对话(本文原文均来自于崇祯本电子抄本):
  (1)玉楼道:“我听见他爹说春梅娘家姓庞,叫庞大姐,莫不是他?”(第八十九回)
  译文:“AsfarasIcanremember,SpringPlum’Sfamily nameisLung.No doubtitis she,’’SaidJadeFountainoncemore.
  原着中姓薛的是一个尼姑,人称“薛姑子”。此人神通广大,经常在西门庆家出入,与他几个妻妾打得火热,常帮她们弄点“符药”(据说可以助孕),或是装神弄鬼,治病消灾什么的。译文中“薛师父”也错成了“AbbessPi”。
  (2)王姑子道:“也不打紧,俺每同行一个薛师父,一纸好符水药。前年陈郎中娘子,也是中年无子,常时小产了几胎,白不存,也是吃了薛师父符药,如今生了好不好一个满抱的小厮儿!”(第四十回)
  译文:“Oh,butonecandosomethingtohelp,”saidSisterW ang.“The AbbessPiknowsarecipe.Shetrieditlastyearin thecaseofaMiniste—rialSecretary’Swife.Mistress Chen.ThisMistressChenwasaboutyourage,andshewaschildless;shehadhadonlyanumberofmiscarriages.Butlastyearshetried themagic draughtoftheAbbessPi,andsherecentlygavebirthtoafine,healthylitlteson.’
  明明是“庞”(pang)和“薛”(xue),译文里变成了Lung(Long的老式拼法)和Pi,译者显然是将这两个字念错了,读成了“龙”和“辟”。这种人名音译的错误毕竟很少。相比之下,意译时误差就多得多。以一些人名为例: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李瓶儿,其英译分别是MoonLady,Sunlfower,JadeFountain,Snow Blossom,Gold Lotus和MistressPing,其中只有李瓶儿系音译,其余均为意译,除吴月娘和潘金莲译名较准确外,其他几个都不怎么相吻合。
  2.基本事实和常识错误:译本中出现了与原着基本事实不相符和常识性错误。
  (3)过了两日,月娘痴心,只指望西门庆还好,谁知天数造定,三十三岁而去。到正月二十一日,五更时分,相火烧身,变出风来,声若牛吼一般,喘息了半夜,挨到巳牌时分,乌呼哀哉,断气身亡。(第七十九回)
  译文:Thenhisdesitnywasfulfilled.Afteradificult death—struggle,which conitnued for manyhours,beignningatmidnight,andwhichnOWanda-gain madehim roarlike a bull,he breathed outhislifein the eralyhousr ofhtetwenty-firstdayofhtemonth.He had notpassed hisforty—fourth year.译文中西门庆死时年龄竞出现11岁误差。
  (4)原来那13正值九月十二三,月色正明。(第八十三回)
  译文:Thatnight—itWsa thebeignningoftheninth month—afu11round autumn moon shone downfrom the clera sky.
  原文里明明是九月十二三,译文里成了“九月初”,接着又说“天空晴朗,月光明媚,”岂不自相矛盾,违背常理。译者看来对中国的阴历制缺少必要的了解,这也再一次证明,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对译者是多么重要。
  3.官职头衔的误译:《金瓶梅》全书中人物众多,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婢女乞丐,几乎无所不包。译本对有些官衔的翻译很不准确。
  例如:书中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主角西门庆的身份不仅是一个开药铺的商人,而且还有一个官衔:“提刑副千户”。这是一个什么官呢?据《辞海》解释,“提刑”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明清时期在各省设有提刑按察使;“千户”也是官名。“千户”为一所的长官。再根据小说中所作的相关描述和此人所干的种种勾当来看,其官职大概相当于当今一个县级公安局副局长之类,因此译为DeputyHeadofCountyPoliceStation比较合适。但在译本中他成了SupplementaryDistrictJudge(地方法官助手),与他的实际身份显然不相称。另外,在第三回“定挨光王婆受贿,设圈套浪子私挑”中王婆向潘金莲介绍西门庆时说:“他家大娘子,也是我说的媒,是吴千户家小姐,生得面伶百俐。”这里的吴千户被译为LeftComman.dant,显然也与上述定义有出入。
  又如:庞春梅在西门庆死后被吴月娘赶出了家门,后来嫁给了当地一名军官,人称周守备。这“守备”也是官名。明代于总兵下设守备,驻守城哨,地位次于游记将军,有点像现代卫戍部队司令,可以译作GarrisonCommander,但在译本中他被称为“RiverPrefectZhou”,这与他实际身份相去甚远。Prefect一般用作地方行政长官,而不是军官;此外,River一词用在他身上也未免风马牛不相及。
  书中号称“四大奸臣”之一的蔡金,官至“央内阁”,人称“蔡太师”,译本有关此人有几个头衔:TutoroftheImperialPrince,ChanceUor,theAncientCommandero这三者中只有Chancellor勉强还说得过去,Tutor和Commander两词与他身份显然不符。另外,译者将“四大奸臣”译作“theFourExaltedStateCirminals”也太笼统,不如用“hteFourDisloyalMinisters”合适。
  4.传统文化内容的误译:奈达曾经说过:
  合格的译者不仅要具有双语能力,还应具备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洞察字里行间所包含的信息。潘绍中认为,翻译中碰到的主要困难,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就是作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文化的种种歧异。就英汉对译而言,文化的不同之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值得译者注意研究。中英文之问不仅语言上差异巨大,文化上也有难以跨越的鸿沟。古典长篇小说《金瓶梅》对300多年前的古代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真实、生动的描绘,堪称明代社会风俗的壮丽画卷。其中某些风土人情带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翻译起来比较棘手。尽管“异化”的策略在翻译习语、修辞、异域文化等方面得到译界的提倡,但就某些个案而言,还是有许多“此路不通”的例子。以下实例或多或少能说明这一点:
  (5)只是学生早有一片仰高之心,欲求亲家预先禀过,但得能拜在太师门下做个于儿子,便也不枉了人生一世。(第五十五回)
  译文:AndIhave,moreover,aspecialrequesttomakeofyou,dearcousin.Ithasbeenmyheartfeltdesrietocomeinto closerpersonal contactwith theAncientCommander,asa“dry”son.
  这攀“干亲”是典型的中华文化,英文里虽有“adoptive”一说,但那是一种收养关系,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用“dry”son等于白译,因为英语读者肯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6)陶妈妈道:“俺知县老爹年五十多岁,只生了衙内老爹一人,今年属马的,三十一岁,正月二十三日辰时建生。见做国子监上舍,不久就是堂进±。有满腹文章,弓马熟闲,诸子百家,无不通晓。”(第九十一回)
译文:MotherTaodrewadeepbreaht:“Nowlisten tome.Heistheonly son ofourDistrictMan—darin.His~therisfiftyyearsold;hehimselfisthir-ty—one,andhewasborn on thetwenty-third dayofthefirstmonth,atthehourofthedragon.Hestud—ledatthe Impeirla Pirnces’Academy,and he ex·pects before long to take his doctor’S degree.Hisbellyisfulloflearning,and he has mastered htewritingsofallthe hundred sages.’’
  “举人”、“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与“博士”学位完全是两码事,译者却用了doctor一词正确的译文分别是“successfulCall-didateinhteimpeiral examinationsattheprovinciallevelintheMingandQingDynsaties”和“success-fulcandidate in the highestimperila examinaitonsheldinthepalaceundertheemperor’Ssupervision”(《新世纪汉英大词典》)。
  (7)李瓶儿先叫过王姑子来,与了他五两一锭银子、一匹绸子:“等我死后,你好歹请几位师父,与我诵《血盆经忏》。”(第六十二回)
  译文:MistressPinggaveSisterWangasliverbar,fiveouncesinweight,andaboltofplainsilk.“BeSOkindastoread,aftermydeath,withsomeofyoursistersofthecloister,asolemnmassforthere-poseofmysoul!”shebegged.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血盆经忏》又称《血盆经》,是我国道教文化的内容。妇女死了以后,道场上要念此经,一方面表示对她生儿育女时历经磨难表示安慰和敬意,另一方面又对生育时亵渎了神灵表示忏悔。英译mass一词只能使人想起基督教弥撒活动,与原文传达的意思可谓格格不入。
  (8)伯爵道:“哥若肯下顾,二十两银子就够了,我写个符儿在此。费烦的哥多了,不好开口的,也不敢填数儿,随哥尊意便了。”西门庆也不接他文约,说:“没的扯淡,朋友家,什么符儿!”
  译文:“Oh,ifyoureallywould-twentyounceswoulddo me,”said BegarYing,“ofcourse,a_gainsta noteofhand.I’vebroughtitwith me;hereitis.”His Men laughingly waved itaway.“Be—tween good firendsone needsno note ofhand.’’
  如果说例(7)译者有“张冠李戴”之嫌,例(8)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现成的“帽子”没有戴起来。所谓“写个符”无非就是出具一张借条,英文里不是有“IOU”这种形式吗,这里完全可以借用,但译者偏偏要用什么noteofhand。
  上述误译的产生,源于译者文化意识的淡薄和源语文化修养的欠缺。什么叫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克服翻译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导致误译。从上述误译中不难看出,译者苦于在英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表达法,无奈之下,只好强行硬译(如“dry”son、),或者“移花接木”,套用英语文化中现成的说法(如“mass”、“doctor’Sde—gree”)。结果是,前者让人不知所云,后者弄巧成拙。许崇信将两种不同的文化比作不同的“血型”。他说,翻译中以此代彼,以我代人,在不少情况下既不合适,也“代”不了。如果任意拿自己的东西去代替别人的东西,把一种异质文化的“血液”输入到另一种文化的“血液”中去,得到的不是文化交流,而是文化“凝血”。
  5.习语的误译:汉语成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形象生动。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经过千锤百炼,这些保存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上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汉语成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其英译变得更困难。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译界对成语的翻译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刘重德先生提出了“直译、意译、转换形象、音译”等四法。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什么时候该用何种手段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近几年来,主张多用“异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异化”策略的运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一旦超出限度,不仅译文显得别扭,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意义歪曲和审美偏差。以下例句原文都含有成语,译者无一例外地异化处理,强行直译,使译文显得不地道,译语读者恐怕如坠五里雾中,不得要领。
  (9)一自父母亡后,专一在外垄宿,惹草招风。(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回)
  译文:Afterthedeahtofhisparents,hedevot—ed muchofhistimeto“irdinghtewavesofpleasure,craessedbythemoonandwinds,spendinghisnighstamgngblossomsand willows.’’
  (10)只为卓二姐身子瘦怯,时常三病四痛,他却又去飘风戏月,调弄人家妇女。(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回)
  译文:Butasthoughthesewerenotenoughhis‘inordinatedesires0ften drove him abroad“to rageiwht thewindsandplaywithhtemoonbeanl8,”,andseducethewivesanddaughtersofothermen.
  (11)王婆道“大官人,你听我说:但凡‘挨光’的两个字最难。怎的是挨光?比如如今俗呼‘偷情’就是了。(第三回)
  译文:“Listentome,mynoblegentlemna”,said MohterWnag.“In loveafairsit’SnotSOsim—piesa htat.Whatdoes‘love’meantoday?Stolenlove.’’
  (12)何九道:“休得胡说!两日天气十分炎热,如何不走动些!”一面七手八脚葫芦提殓了,装入棺材内,两下用长命钉钉了。(第六回)
  译文:“Nonsense!”Hesilencedhtem.“That’Stheresultofheat.Come on,take upthebody!”Andhurriedly,withsevenhandsandeightfeet,theyproceededtolayoutthebodyandputitinhtecofifn.
  (13)那日却和西门庆做一处,打发王婆家去,二人在楼上任意纵横取乐。(第六回)
  译文:atverydayshehadanassignationthherlover.MotherWna gwassentaway.SOthatnow,forthefirsttime,theycoulddevotehtemselvesundisturbedtoindulgenceinhtatplesaurewhichhteyenjoyedbothverticallynadhoirzontally.
  (14)林氏道:“他又两夜没回家,只在里边歇哩。逐日搭着这伙乔人,只垄坠,把花枝般媳妇儿丢在房里,通不顾,如何是好?”(第六十九回)
  译文:“ForsomedaysnOWhe’sbeengaddingabout the city,”Lady Lin replied,with a sigh.“Unfortunately he has faHen into bad company a—gain;he spendshisnightsamong lfowers and wil—lowtrees,andheleaveshisyoungwife,whoislovelyasa sprayofblossom,deserted athome.’’‘偷情”译作adultery也好,extramaritalaf-fairs也行,但stolenlove总显得有些别扭;“眠花卧柳”、“飘风戏月”、“惹草招风”都是同义词,英文里即gowhoirng/wenching之意,译者完全按字面直译,难以达意;“纵横取乐”、“七手八脚”的处理已经不只是直译的问题了,而是彻头彻尾的“死译”,无疑是犯了翻译中的大忌,只能叫败笔。余光中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直译,甚至硬译,死译,充其量只能成为剥制的标本:一根羽毛也不少,可惜是一只死鸟,徒有形貌,没有飞翔。
  翻译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古今中外再高明的翻译家概莫能外。误译多半源自误读,即对源语的错误解读。翻译错误五花门,但不外乎“硬伤”和“暗伤”两大类。段连城先生将这两类错误分别称之为“甲型病状”和“乙型病状”。前者是指技术性的错误,也就是译者粗心大意所致(当然有译者不负责任的因素);就后者而言,问题就复杂多了。译者双语水平的高低,翻译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得当,还有双语文化、特别是源语文化的修养程度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误译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金瓶梅》该英译本而言,导致上述误译的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其所依据的母本——德译本的错误。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04-26

论元好问与金代的乐府04-26

论唐彦谦诗歌对李商隐的师承04-26

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探析04-26

浅谈多媒体用于古代文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04-26

陶渊明“桃源理想”探析及反思04-26

论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04-26

妙趣横生 诗意盎然04-26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04-26

论诗歌的“空白”艺术及“张力”效应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