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主要方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目标,也是减少教学浪费的重要渠道。本文从从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即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章 导 论
1.问题及研究意义
在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课堂教学,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目标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浪潮,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教学理论和方法等的改变。这些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的素质,增强人才对社会要求的适应性。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1.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目前由于我国中小学生源不断减少,又由于基础教育阶段仍有家长存在择校意识,这就无疑加重了学校之间的竞争。学生和家长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集中在学校的教学质量上。因此提高小学数学堂教学质量是提高中小学在学校竞争中的有效手段。
1.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学行为是无效的,教学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无形中造成了教学浪费。教学浪费的危害很多,教学浪费使教学过程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减少教学浪费。
2.教学质量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刘志军(1995)曾经对教学质量的内涵与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综述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对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从教育教学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来考察,教学主要以两个方面为服务对象,即社会与人,教学质量的需要主体也主要是这两个方面。这里的“明确或隐含需要”的来源,就是指社会的要求和学生发展。因此,教学质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教学活动或现象协调满足社会与人两方面需要的特性。”
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单从教学质量的内涵理解还无法对教学质量如何满足社会与人两方面需要的特性做出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对教学质量做进一步认识。
刘志军(1995)又把对教学质量的研究分为:
2.1教学质量就是教学结果质量,即学生质量。
2.2教学质量包括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
3.有效教学的意义
3.1所谓“有效”即有“好的结果、作用和影响”。
从有效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无非是从三个层面来看,即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所谓教学有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惟一指标。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具体地说,教学效益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
3.2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牺牲品,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反思,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原来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注重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新的知识建构在原来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章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调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2.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各个环节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学生学习知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时间不应该用于导入新课或者复习旧知识的课堂教学时间就不能过长,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学习时间讲授新课,重点讲解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是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它应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不能过多的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同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在时间上分配的合理性,要避免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放羊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另外,教师在安排教学结构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3.2.2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教师应合理地分配好各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例如,复习检查的时间不宜太长,新授时间占的比例要大一些,还要安排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教师在课前已经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作了预算,但因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着的,特别是当学生思维活跃时,常会打破原来安排的进程,在某几个环节超出了预算时间,以致于完不成任务而拖堂,或一节课内容不到下课早就讲完了,只好叫学生翻来覆去地自己看书本。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的中间进行调整,力求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计算好时间,每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把学生答问、读练的时间计算在内,并且留有余地。可多准备一些练习的题目,作为机动,如果时间有剩余就进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不进行。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有备无患。
3.2.3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那种让学生不通过思考就能回答的“是”与“不是”式的提问,那就是无效的提问。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概有一下一些策略:
①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频繁的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②策略之二:注意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回答。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所以,老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从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③策略之三: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关调查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以6:4为宜。
④策略之四: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
所谓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
例如,在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20次,而学生沉默了16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偏低,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人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特别指出的是,“无语状态”不同于启发式的“愤悱”状态,这里特指所提问题未能达到激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并用适当语言予以表达的目的。一般地,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相比之下,年高年级的课堂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内向型)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外向型),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其实,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
为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降低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问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
以上的策略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悟出的,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和同行指出,鄙人一定虚心接受,并改正。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论在“求是”中“求道”04-26
浅论《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及生存方式04-26
浅论丁日昌设局****禁戏04-26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悲美意境04-26
浅论明清诗学批评对严“四唐”之分的消解04-26
浅论关于白蛇传说及其生存境界之演变04-26
浅论阳明心学与劝善运动04-26
浅论明中期文学复古运动中的“别支”04-26
浅论吕熊及其《女仙外史》新论04-26
浅论唐代诗文中“马”意象的嬗变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