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灰色分析

时间:2024-04-26 16:26:1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和普查资料,分析辽宁省1949—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趋势,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动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短期增长——持续下降——波动减少的趋势;人均耕地面积整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国家土地政策等成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辽宁省;耕地变化;灰色关联;驱动因子
  
  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要求。我国耕地减少的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地遏制,加强耕地变化的研究,分析耕地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保护耕地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辽宁省人均耕地为0.097公顷,仅是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1/2,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笔者根据统计和普查资料,运用统计描述法和灰色关联数学模型,分析了辽宁省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为该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实现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振兴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1耕地变化规律
  
  1.1耕地总量动态变化趋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建国以来,辽宁省耕地总量由1949年的473.93万公顷下降到2005年的385.66万公顷,其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短期增长——持续减少——波动减少3个阶段。
  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及政府鼓励开发各类荒地措施等都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之大规模的建设还没有起步,使这时期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由1949年的473.9万公顷增加到1956年的486.50万公顷,7年耕地面积增加了2.65%,净增加了12.57万公顷,平均每年净增加1.80万公顷,达到了建国以来的顶峰。
  持续减少阶段(1957—1995年)。1957年以后,由于自然灾害、农村修建水利工程设施等破坏、占用耕地,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等占用耕地,使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从1957年的482.92万公顷下降到1995年的历史最低点338.97万公顷,42年减少了29.9%,净减少了143.95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43万公顷。
  
  波动减少阶段(1996—2005年)。这一时期,政府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强化了土地产权管理等措施,耕地急剧减少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由于辽宁省人口不断膨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基本建设规模扩大,非农用地增加,使耕地总量仍处于下降阶段,除1996年比1995年增加较明显外,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2005年耕地面积为385.66 万公顷,比1996年减少了30.59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40万公顷。
  1.2人均耕地动态变化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50多年来,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0.259公顷下降到了2005年的0.097公顷,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缓慢递减阶段(1949—1953年)。人均耕地变化呈现缓慢递减趋势,原因在于尽管这时期耕地总量有所增加,但人口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急剧下降阶段(1954—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耕地面积总量在减少,人口数量急剧在增加。
  波动减少阶段(1996—2005年)。人均耕地整体依然成减少趋势。这一时期除1996年比1995年有点增加,其他年份依然在减少,但减少的速度比上一阶段平缓了,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计划生育的实施力度,严格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2 耕地变化驱动力关联度计算
  
  本文将辽宁省1996—2005年的耕地面积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耕地面积作为参考序列,筛选出年末总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GDP(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粮食单产(公斤/公顷)、客运量(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人)、工业总产值(万元)8个影响显著的因子作为比较序列,运用灰色关联数序模型对辽宁省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及其排序,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来看,辽宁省耕地数量变化与其各驱动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是: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客运量>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粮食单产>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3关联度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由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耕地数量变化与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客运量、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关联度很大,都在0.90以上;其次是粮食单产,在0.89;再次是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相对小一些。显然关联度在0.90以上的驱动因子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客运量、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都和人口有关系,所以,这三个驱动因子可以归为一类,命名为人口压力;粮食单产反映了技术水平,自成一类,命名为农业技术进步;驱动因子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都反映了经济水平,可以归为一类,命名为经济发展。
  3.1人口增长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分析
  人口因素是引发耕地变动的最基本要素。人口增加导致住宅用地、公共设施、交通、城镇建设等各项用地需求增加,造成耕地总量不断减少。1949年,辽宁总人口为1 830.5万,2005年增加到了4 189.2 万,年均约增加42.1万人,而同期耕地面积由473.93万公顷减少到了385.66万公顷,净减少88.27万公顷,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其灰色关联度高达0.97,这表明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刚性减少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此外,人口不断增加,使新增人口的居住用地需求也在增加,加之人均居住面积的加大,必然要有一部分耕地被占用。同时,人口的增加也导致客运量的上升。辽宁省客运量从1990年的4.5亿人次增加到了2005年的6.1亿人次,年均增加0.1亿人次,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加大。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总量却不断减少,导致人均耕地不断减少,耕地的生产压力逐渐加大。建国时,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259公顷,到2005年减少为0.097公顷,较1949年减少了62.55%,仅是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1/2,辽宁省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3.2农业科技进步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耕地变化与驱动因子粮食单产的灰色关联度是0.89,反映了农业科技进步与耕地变化也存在密切关系。辽宁省粮食产量由1990年的1 479.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 745.8万吨,粮食单产由1990年的每公顷4 785千克增加到了2005年的每公顷5 715千克。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是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辽宁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05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152.7万公顷,机耕面积达297.9万公顷,分别比1990年提高了44.2%和26.1%。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得到提高,由1990年的1 012万千瓦小时提高到了2005年的1 801万千瓦小时,增加了77.9%。化肥使用量也不断增加,由1990年的85.1万吨增加到了2005年的119.8万吨。但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提高收入的新的土地经营方式,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加大经济作物和林牧渔农业生产方式的比重,使得一部分耕地变成园林、林地、鱼塘等,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3.3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分析
  通过上表看到,耕地变化与驱动因子GDP、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82、0.80、0.73,说明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也有明显的驱动作用。1990年以来,辽宁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全省GDP总量以年均9.44%的速度增长,由1990年的1 062.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 009.0亿元,增加了6.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年均20.1%的速度递增。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度增加密不可分,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又与土地的占用有密切的关系,基本建设项目增加,城市范围日益扩大,郊县农村城市化加快,政府、高校等机构盲目占地扩建,都会导致耕地的大量减少甚至破坏耕地。
  除上述三大主要驱动力外,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还与国家的重大宏观政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土地政策对耕地数量的变化起到了振荡器和减震器的作用,尽管耕地数量变化是社会长期经济、人口、科技等因素作用累计的结果,但政策可以起到缓和或是加速的作用。50多年来,辽宁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数次变动,都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如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和土地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充分调动了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增加;上世纪末,国家推出高科技开发区的政策,引起前所未有的开发区建设热潮,其后的“房地产热”又进一步加剧耕地数量的减少;自1998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辽宁省退耕还林面积急剧增加,由1998 年的0.16万公顷增加到2003的9.42万公顷,退耕面积是1998 年的58.9倍。由此可见宏观政策也是影响耕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
  
  参考文献:
  [1]汤江龙,等.山西省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理工学院报,2005,(2).
  [2]詹长根.近50年湖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调查与价,2005,(23).
  [3]严岩等.中国耕地资源损失驱动力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7).
  [4]刘思峰,党耀国.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44-46.
  [5]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的政策走向04-26

加强当前保险中介信用评价工作刍议04-26

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议04-26

转型时期我国保险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4-26

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04-26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思考04-26

论风险投资对于我国保险中介业的影响04-26

保险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启示04-26

试论保险条款费率监管04-26

不完全资本市场下养老保险运营:国际考察与我国的策略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