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区域创新效应研究

时间:2024-04-26 16:23:0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分析总结了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东道国为视角,着重对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区域创新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R&D;区域创新系统;效应
  
  一、R&D与区域创新系统
  
  R&D,即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研究与开发。OECD 把它定义为:“所有用以增加科学和技术知识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包括大学、企业、公共研究机构以及非盈利机构所进行的所有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如基础科学、战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开发)。”
  区域创新系统(RIS),本文认为,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或行政区域内,由地理上相联系的企业、大学、科研和开发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地方政府组成的创新主体,通过各种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密切合作,重置区域创新系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社会经济网络巨型开放性系统。
  R&D是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进行研发活动从而产生知识和成果的环节,这些研发活动、产生的知识和成果通过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各种要素、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及资源配置方式等会带来一系列的区域创新效应。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自1994年以来,众多著名跨国公司(如拜耳、大众、英特尔、戴尔、通用等)纷纷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截至2008年9月,已有258家外资研发中心在沪落成。这些研发中心不仅有着雄厚的资金优势,还凭借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中国人才,拥有强大的人才优势,发展越来越迅速,主要有以下特点: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投资领域以电子信息、化工、制药、汽车为主,比重超过80%,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行业。其研发成果由母公司在境外申请专利,技术转移具有强烈的内部化倾向。
  第二,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R&D机构占上海外资R&D机构的比例超过70%,投资方式表现出灵活和多样化的特点,如建立独立型的R&D机构或与上海科研机构合作等。其中,独资占80%以上,约有75%属非独立法人机构。
  第三,其数量由2004年底的152家迅速增长到2008年9月的258家,增长速度是1994—2000年间的30多倍。主要集聚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思科、飞利浦等)、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杜邦、通用电器等)、长宁多媒体产业园区(戴尔、LG电子等)、金桥出口加工区(通用汽车等)等市级或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但也有向嘉定和松江等郊区扩散的趋势。
  第四,投资的本土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一方面,其研发人员90%来自上海、北京等大学或研究机构;另一方面,其研发资金约有52%是投入到应用研究方面,研发的重点放在了产品中国化上面。
  
  三、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区域创新效应
  
  跨国公司在沪进行R&D投资,可以提升上海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对区域经济建设有积极作用,会产生一系列正的即促进创新系统发展的效应。但由于大部分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研发过程中都会严防技术溢出,其R&D投资会导致人才和资源仅为其内部所用,致使上海人才和资源流失,从而抑制本土研发能力,带来一系列负的即阻碍创新系统发展的效应。
  1.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区域创新正效应
  (1)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指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从而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但跨国公司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情形[1]。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海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与跨国公司的技术交流学习其先进的科研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其研发成果可以带动产品和工艺的创新、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并在区域产业链内快速扩散;其R&D投资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上海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将加速上海区域创新系统的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2)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意味着一个产业存在着一种不能从现有的研发支出标准向后退让的趋向,是一种刚性的趋势[2]。跨国公司R&D投资带来的技术创新可以促使上海企业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形成收益递增的正反馈效应,进而不断加大R&D投入,形成“棘轮效应”,促使上海区域创新主体的研发水平、经济水平不断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聚集效应。由于上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智力机构密集、技术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先进、经济水平高、投资环境良好、交通辐射面广等因素,跨国公司R&D机构纷纷设在上海,并逐渐形成了“产业聚集”。同时,这些机构还以较丰厚的待遇吸纳了中国大批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聚集”。这两方面的聚集效应不仅提升了上海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主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大大改善了上海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其智力密集程度、技术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4)市场化效应。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研发工作以市场为核心,在竞争机制下,其注重产品质量的原则和执行方式影响了上海企业的R&D管理方式,增强了上海区域创新主体研发面向市场的能力。
  (5)开放效应。在上海创新主体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交流与国际创新同步的同时,跨国公司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也会对国际创新作出重大贡献,这些都会增强上海区域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从而增强其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提高创新的效率。
  2.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区域创新负效应
  UNCTAD强调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对东道国创新系统会产生“挤出效应”[3]。从上海跨国公司R&D投资的实际情况看,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的区域创新负效应主要表现在:
  (1)抑制效应。跨国公司与上海本地科研机构争夺公开招标的研究课题、使上海本地科研经费更加短缺的同时,转让给上海企业的也往往是较旧的技术,这进一步加剧了上海企业的技术依赖性,严重抑制了上海本土的创新能力。
  (2)马太效应。“马太效应”主要是指在累积因果循环的过程中,产生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效应。跨国公司在上海R&D投资的行业分布过于集中,主要在电子信息、化工、制药、汽车等高新技术行业。研发不平衡会导致行业间产出和经济效益的失衡,出现行业间的“马太效应”,不利于上海区域整体发展。
  (3)流失效应。跨国公司R&D机构严防技术溢出,造成“技术流失”;占用上海的科技资源,如资金和配套设施的占用等,造成“资源流失”;吸引大批优秀人才,造成“人才流失”。这些都严重削弱了上海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也导致了上海研发机构向跨国公司逆向的技术扩散。
  (4)吸收效应。竞争机制下为了与跨国公司抗衡,上海相关产业与企业不得不加大R&D投资,投资方向紧跟跨国公司的战略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本地相关产业与企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技术主导权。
  (5)垄断效应。随着跨国公司R&D投资的进一步加大,其技术垄断优势越来越明显,从而相关产业或行业内缺少技术竞争,致使上海科研机构的研发基础更弱,严重影响了上海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环境。
  
  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为正确引导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发挥正的区域创新效应,弱化其负的区域创新效应,本文针对跨国公司在沪R&D投资区域创新效应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1.加强上海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设立国外R&D机构。经验表明,上海如果有可以与跨国公司进行对话与合作竞争的企业,跨国公司无论在加大R&D投入、转移先进技术,还是在寻求上海配套、产品定价等方面,都会比较符合上海本地的利益 [4]。因此,政府应在引导R&D 投资、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及合作开发等方面给予上海企业更多的支持,使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形成核心竞争力。此外,应鼓励扶持实力雄厚的上海企业设立国外R&D机构,充分利用国外研发资源,使上海区域创新系统更加开放与国际化。
  2.调整投资结构加大研发投资,扶持投资不足的产业。R&D 投资是增加区域技术存量、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5], 应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合理配置和引导公共财政资金,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增加区域R&D投入。特别是对R&D投资不足产业,更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吸引多个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对其R&D投资,形成区域竞争机制,以提升产业研发水平、弱化“马太效应”、抑制垄断,使上海研发机构获得更多的机会与跨国公司合作交流。
  3.改革人力资源培养体制,促进人才和技术的交流。上海科研机构应施行自主创新人才(如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术工人等)的激励政策、提高待遇,积极引进和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同时,要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促使人才和技术合理地在跨国公司和上海科研机构间双向流动。
  4.加强对R&D投资的引导,鼓励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合作。上海政府应加强引导跨国公司在数量和研究方向上的投资,防止上海本地企业被动地纳入跨国公司研发运作体系,弱化其“吸收效应”。同时,应鼓励上海研发机构采用合办研发机构、联合项目开发等方式,与其加强合作交流,学习其产品市场化的研发模式,切实提高上海研发产品面向市场的能力。
  5.增强高校竞争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上海高校与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必须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主动竞争知识产权,弱化“垄断效应”和技术流失。同时,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防止上海科研机构对外合作中知识产权不明晰、我方人员外流时非法携带科研成果的情况发生,保证在区域创新系统开放性不断增强的同时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Kokko.Ar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host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M].Stockholm:the Eonomic Rsearch Ititute,1992.
  [2]威廉·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UNCAT.World investment report[R],2005.
  [4]江小娟,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J].管理世界,2000,(3):46-52.
  [5]Meyer-Krahmer,F.and Reger,G.:New perspectives on the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Lessons for TechnologyPolicy in Europe[J].Research Policy,1999:751-77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6/fontbr /> 

相关文章:

基于次贷危机启示的我国资产证券化稳健发展的理性思考04-26

代理成本对上市公司股票价值的影响分析04-26

证券经纪人管理规范化研究04-26

论我国证券仲裁制度的构建04-26

中国股市泡沫量的测量04-26

后股权分置时代投资者行为分析04-26

论资产证券化的宏观风险及防范措施04-26

雷曼破产与制度无效率04-26

约束理论的管理方法及其在生产物流中的应用04-26

可转债转股价向下修正条款解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