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大贸易伙伴、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大出口市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和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大顺差来源国,韩国则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两国贸易结构和竞争力以及国际市场地位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并带来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中韩两国之间贸易结构的变化及竞争力状况,对两国贸易关系予以展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贸易竞争优势;市场显示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韩国的贸易主要是依靠比较优势,以各自国家的优势产业进行国际生产而分割实现的。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的技术竞争力不断增强,其出口竞争力也随之提升,使韩中贸易关系进入到历史新阶段。因此,利用最新资料研究韩国对中国产业竞争力以及贸易竞争力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模型的设定
通常了解某种特定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多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或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根据比较优势分析出要素赋存程度与竞争力的关系。但是,若以此来阐释国家间分工带来的交易协同效果仍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除了对贸易竞争优势、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以外,还将产业内贸易指数作为分析韩国对中国竞争力的工具,并试图通过这些工具观察韩国对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变化。基于这一观点,本文将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以函数方式予以表述,其研究模式:
Y = f(TSC,MRCA,IIT)(1)
在模式(1)中,Y表示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并与上述三项测定指数形成了函数关系。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是通过贸易竞争优势、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内贸易的竞争力来确认的,对这些指数的分析是以SITC 1分位和HS 2分位数据作为标准的。通过对各种指数进行个别分析,也可评估韩国对中国产业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对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SC)的分析,可以评价个别产业的与进口相比较的出口竞争力,从而筛选竞争力卓越的品种;通过测算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RCA),评价出个别产业的市场优势竞争力;同时,通过对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分析,了解韩国与中国的国际分工发生程度,并以此分析贸易结构的相似性,从动态的角度利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观察其产业领域的竞争力。最后利用TSC、MRCA、IIT数据,综合考察不同领域的竞争力,提示韩国在与中国交易时具有主要竞争力的品种以及不具备竞争力的品种。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所有品种的贸易竞争力变化
(一)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它表示出口的相对比较优势,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系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TSC 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在世界市场是否处于竞争优势及其程度。
本文以在贸易结构分析中起着核心作用的制造业为中心,考察1998-2007年间韩国对中国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韩国对中国而言,在SITC 5大类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方面最具出口优势。但也不难看出,从2004年开始其优势度已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SITC 6大类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如皮革及其制品、橡胶制品、金属制品等),从1998年开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2003年以后其出口竞争力更是急剧下降。也就是说在十年前属于出口优势品种,但从2005年开始已转化为进口优势品种,且其程度愈加严重。与此相反,SITC 7大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与十年前相比,其贸易优势度略有上升,但从整体来看,其出口竞争力仍停留在与过去类似的水平。SITC 8大类产品(杂项制品,如卫生、水运、钟表等)在2004年以前仍属于进口优势品种,但到了2005年则转化为出口优势品种,其优势度在此后也略有上升。
本文以2007年作为基准,根据韩国贸易协会的统计资料,分析过去十年的数据,测算了韩国对中国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同时,为了解整个贸易变化的流向,计算时采用了SITC 1分位数据。关于韩国对中国的贸易,分析表明SITC 0大类产品(食品及活动物)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处于比较劣势状态,SITC 1大类产品(饮料及香烟)虽然在过去七年间属于进口优势品种,但其竞争力也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2007年的数据虽不高但已开始转化为出口优势;SITC 2大类产品(非食用原材料)虽然呈现持续的进口优势,但也不难看出仍未达到严重的地步;SITC 3大类产品(矿物性燃料及润滑油相关物)的出口与进口优势虽然交替出现,但从2003年开始其出口优势更为明显;SITC 4大类产品(动物性油脂及蜡)因失去比较优势而形成了进口加剧的结构,SITC 9(未单独提及的商品)则具有出口优势。
(二)关于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
通常在多数研究中是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来测定国家之间或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主要用于测定国家之间的品种比较优势的差距,但是无法测定一国在特定出口市场具有的比较优势。本文主要研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品种优势,因此未选择RCA,而采用了MRCA(Marke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MRCA以下列式来表示:
MRCA = (Xij/Xi)/(TXij/TXi)
Xij:对特定市场的i国j品种出口额;
Xi:对特定市场的i国总出口额;
TXij:对世界市场的i国j品种出口额;
TXi: 对世界市场的i国总出口额。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MRCA是一国对特定市场的特定品种的出口比重,除以对世界市场特定品种的出口比重。因此,各国可以通过对某一特定出口市场的特定比重,掌握其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
本文考察了1998-2007年间韩国对中国制造业领域的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趋势,发现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MRCA指数接近20,这说明本品种对中国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杂项制品虽然在1998年对中国市场未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但此后其竞争力呈现持续增强的趋势,这类品种在中国市场具有市场比较优势。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方面,它们在十年前是对中国市场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但此后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且从2006年以后,其在中国市场已无明显的竞争力。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过去十年间,它们在中国市场处于比较劣势状态,近年来虽然略有变化,但从整体上看,此品种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仍很薄弱。
通过计算1998-2007年间所有产业领域韩国对中国的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发现食品及活动物在中国市场上并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可以认定该品种在中国处于比较劣势状态。与此相反,饮料及香烟对中国市场具有很高的比较优势,非食用原材料对中国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矿物性油脂及润滑油相关物,在十年前对中国市场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已呈现逐渐减弱趋势,到了2007年相对于世界市场在中国市场已无明显的竞争力。动物性油脂及蜡在2000年成为对中国市场具有很高比较优势的品种,但此后开始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而从2006年以后则失去了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从未单独提及商品方面的数据也可看出,过去十年间,该品种在中国市场从未获得过比较优势,且仍呈现持续的比较劣势。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关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
为考察韩国与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变化程度及其竞争力,本文对两国之间发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以制造业为中心,以SITC 1 分位数据为基准,测算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与中国的国际分工程度越来越密切,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同样也显示了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机械及运输设备也具有较高的国际分工度,而杂项制品虽然在2007年发生了较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但其升降幅度很大,很难确认其分工结构已很稳定。通过计算1998-2007年间韩中两国所有产业领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在食品及活动物方面,韩国以较低的水平与中国发生产业内贸易。与此相反,在饮料及香烟和非食用原材料方面,发生很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这说明这些品种在韩中两国间形成了很紧密的国际分工结构。矿物性燃料及润滑油相关物国际分工结构比较密切,动物性油脂及蜡虽然在过去发生了很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但其发生程度正呈现持续减弱趋势。未单独提及的商品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可以断定该品种属于产业间贸易优势品种而非国际分工品种。
三、各类技术水平产品对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生产工厂,而且通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积累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本文围绕技术领域的变化,观察近年来韩国与中国产生的贸易竞争力变化,重点分析在过去的十年中,韩国的各类技术水平产品对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变化,以及两国之间贸易结构的紧密性。
(一)各类技术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变化
通过分析1998-2007年间韩国的高端技术(high tech)、中高端技术(medium high tech)、中低端技术(medium low tech)、低端技术 (low tech)产品对中国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高端技术方面,出口与进口优势交替出现,而到了2003年转化为出口优势,但其竞争力并不高;对中国最具出口优势的中高端技术品种也在2004年达到顶峰后开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中低端技术方面,同样未能确保明显的出口竞争力,且相对显示其竞争力大幅升降,同时可以看出,2005年的出口与进口水平基本相当,这说明其品种未能确保明显的竞争力。最后,在低端技术方面,呈现出口优势竞争力的持续下降趋势,而到了2002年开始则转化为进口优势品种,且其程度越来越加剧。
本文以HS 2分位数据为基准,具体计算了各类技术群组中个别品种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发现在高端技术群组中,精密仪器品种至2002年呈现进口优势,而从2003开始转化为出口优势品种,且其优势度相当高。这说明该品种在与中国的国际生产分割方面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竞争力占第二位的品种为半导体,虽然从2002年开始呈现出口优势但其程度并不高,电器电子领域也呈现出口优势,但优势度微弱。在航空器方面,其进口优势愈加严重,同时也加剧了整个高端技术品种的贸易竞争力的下降。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航空器制造大国,韩国不仅从美国进口航空器相关产品,还需从中国大量进口与之配套的零部件,这一结构加剧了进口优势。
在中低端技术群组中,橡胶及塑料品种显示相当高的出口优势度;矿物品种虽然水平并不高,但从2003年开始转化为出口优势品种并一直维持其水平。船舶和钢铁从2005年以后形成了明显的进口优势,韩国从中国进口的技术含量较低的材料-建设用条形钢类、普通钢管、钢板产品的进口比重较高,而这些钢铁的进口额高于韩国对中国的高附加值钢铁(比如板材类)出口额,从而加剧了进口优势,同样在船舶方面也出现了进口优势现象。在低端技术群组中,毫不例外地出现进口优势现象,其中木材呈现很高的进口优势度,而鞋类、纤维等品种也逐渐丧失贸易竞争力。
(二)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
仅用贸易优势度来分析贸易竞争力可能片面,因此,本研究还运用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其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考察韩国的各类技术产品对中国的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趋势,并以此分析其整体流向,可以看出2007年对中国的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最高的是低端技术群组,但其减弱幅度比其它品种更为明显。与此同时,从整体上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的有中低端技术群组。其余群组虽然呈现微弱的升降幅度,但从整体MRCA指数来看,除个别品种的竞争力外,在其整体流向中未能发现对中国市场占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技术水平群组。从这一结果来看,各类技术群组中的个别品种在竞争力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这一现象,本文以技术分类的方式,分析韩国商品对中国市场具有的比较优势。在高端技术群组中,2007年最具竞争力的品种为精密仪器,其对中国市场的出口达韩国对世界市场出口平均的178倍以上。同时,从其十年以来的增长趋势来看,直至2004年,MRCA指数仍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此后虽出现过暂时的停滞现象但又重新保持了增长趋势。电器电子虽然从十年前开始略有变动但仍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对中国市场的出口竞争力有些下降,航空器则在中国市场上呈现持续的比较劣势。
在中高端技术群组中,最具出口竞争力的品种为化学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机械类产品目前仍具有一些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呈现缓慢的减弱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汽车品种在过去十年间在中国市场从未具有市场比较优势,而成为市场比较劣势品种。
在中低端技术群组中,最具比较优势的品种为橡胶及塑料,但呈现持续的缓慢减弱趋势。矿物品种与世界市场相比对中国市场未能确保明显的优势,钢铁品种亦如此,船舶是在中国市场最具比较劣势的品种之一,也是对中国竞争力最低的品种。在低端技术群组中,韩国的鞋类对中国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皮革及毛皮在中国市场拥有第二位最具竞争力的品种,但是呈现持续的缓慢下降趋势。纤维类在中国市场也无明显的竞争力,造纸品种在缓慢的下降趋势下呈现比较劣势,而木材业同样没有明显的竞争力。
(三)各类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
本文分析了1998-2007年间韩国对中国各类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趋势,发现高端技术群组在2000年和2001年度与中国形成了很紧密的国际分工结构,但此后呈现逐渐减弱趋势,然而从2003年以后,其产业内贸易程度则急剧下滑。中高端技术群组在过去十年间其产业内贸易发生程度的升降幅度比较大,但从2004年以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且其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其它技术群组。因此,可以断定2007年以后它有可能成为产业内贸易最活跃的产业群。中低端技术群组在十年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平平,而到了十年后的2007年略有上升,虽然期间出现过微弱的升降现象,但分工程度没有太大的变化。韩国低端技术品种在十年前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过半,此后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已与中国形成了密切的国际分工结构。
本文通过计算1998-2007年间韩国对中国各类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中观察到各技术群组的个别品种与中国形成的国际分工程度的具体情况。在高端技术群组中的电器电子和半导体品种,以较高的水平发生产业内贸易,这说明在电器电子及半导体领域中,韩国与中国的国际分工结构比较密切。虽然航空器品种在2004年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最高值,但此后产业内贸易程度明显下滑。精密仪器品种也在1998年至2003年之间以比较高的水平发生了产业内贸易,但从2004年以后其程度大幅减弱。也就是说电器电子和半导体品种在高端技术品群组中,其在韩中产业内贸易的发生程度高,而航空器和精密仪器品种的产业内贸易不太活跃。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在中高端群组群中,机械类品种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从2003年开始呈现持续的增长趋势,这说明与中国保持相当高的分工结构。化学产品为对中国的出口优势品种,该品种的产业内贸易以及产业间贸易各以50%比例进行交易。汽车品种在2003年及2004年很少发生分工,但在2005年发生了很多国际分工,因此,其产业内贸易更具弹性。韩国向中国出口整车会遇到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等诸多难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当地生产汽车。因此,韩国汽车制造企业的中国投资,实际上促进了韩国的出口。
在中低端技术群组中,2007年矿物品种在同群组内其国际分工程度最高,船舶品种的分工程度呈现逐渐增长态势,钢铁品种在2005年度实现了很高的国际分工程度,但此后其国际分工大幅减弱,橡胶及塑料品种与中国的国际分工不太密切。
在低端技术群组中,造纸品种在过去十年间其产业内贸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这说明该品种与中国的国际分工水平相当高。同时,皮革及毛皮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近年来也不断上升,纤维类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比重很高,而鞋类品种在2001年达到高后呈现逐渐减弱趋势。与此相反,木材品种持续减弱,到了2007年在产业内几乎看不到交易。
四、结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利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考察了韩国所有产业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结果发现化学制品及有关商品在制造业领域最具出口竞争力,而在非制造业领域未单独提及的商品的出口优势度高。对各类技术水平产品进行具体的品种分类分析后,发现高端技术群组中的精密仪器品种对中国具有最高的贸易优势度,其次为半导体;中高端技术群组中的汽车品种的出口优势最明显,化学产品的出口优势度也很突出;中低端技术群组中的橡胶及塑料品种的出口优势度最高;低端技术群组中的所有分析对象均出现进口优势倾向。
第二,利用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了韩国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发现化学制品及有关商品同样对中国具有最高出口竞争力,这说明该品种为韩国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优势品种。与此相反,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对中国的竞争力持续下降,并从2006年开始失去了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对各类技术产品进行具体考察的结果发现,在高端技术群组中最具竞争力的品种仍为精密仪器;电器电子与世界出口比例相比,对中国的出口多达125倍,这说明对中国市场仍具竞争力。在中高端群组中,化学产品对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最高。而在中低端群组中,橡胶及塑料品种的竞争力高。从贸易优势指数来看,低端技术群组中的大多数品种均转化为进口优势品种,而从MRCA角度来看,其中竞争力较高的品种为鞋类和皮革及毛皮等。
第三,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了韩国与中国的产业分工状况,发现韩中两国之间的国际分工程度在制造业领域比较高,尤其是在杂项制品方面呈现最高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度。在不同技术水平产品的竞争力方面,高端技术群组中的电器电子和半导体品种与中国形成了较高的国际分工结构;在中高端技术群组中的机械类品种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度很大;在中低端技术群组中的矿物品种的国际分工程度高;在低端技术群组中的造纸品种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中国海关统计年鉴[Z].1998-2007.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1998-2007.
[3]刘均霆.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涂澄. 中韩双边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6(6).
[5]韩国贸易协会1992-2007年贸易统计资料[Z].
[6]韩国贸易协会动向分析室.韩中交易结构分析[Z].韩国贸易协会贸易研究所,2006-2007.
[7]Turkcan.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Final Goods and Intermediate Goods between Turkey and Selected OECD Countries”,Istanbul University Econometrics and Statistics Journal,2005(1).
[8]Mansoob,M.“Pattern of East Asian Trad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Manufactures”,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01,6(1).
[9]Durkin,J. T,Jr. and Krygier,M. “Differences in GDP Per Capita and the Shar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Role of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Trad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8(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新闻要素在故事化过程中的变形04-26
新闻报道的“泛故事化”论析04-26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网络推手出现的必然性04-26
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小众营销04-26
如何写活经济新闻?04-26
从传播学视角看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04-26
中国版权代理机制的比较思维04-26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传播学解读04-26
中国流行歌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04-26
今天,我们应构建什么样的媒介文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