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强调事业单位推行分类改革后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必要性。通过选取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股权激励及职工绩效工资等作为组成要素,设计了适用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职业年金筹资模型,并且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划分不同类型单位性质的基础上,确定模型的具体适用范围,以使设计的职业年金真正应用到实践中。
【关键词】事业单位 职业年金 筹资模型
事业单位改革是解决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众多意见及政策的出台、“双轨制”并轨推进等,职工养老保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旨在推向市场,同企业员工一致,这必然会降低事业单位人员原高额养老金替代率,导致养老金的骤减。职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手段,在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必要性
职业年金是基于事业单位自身建立的职工养老金方案,同企业年金类似,都是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以增加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的绝对额。目前我国拥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3 000多名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名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 000万人。众多的职工、庞大的薪酬支付、高额的财政负担已经给国家带来沉重的包袱,因此大力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利于明确事业单位性质及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减少国家政府的财政支出。事业单位职业年金作为改革的关键点,在以保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事业单位改革前后的人员稳定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强化事业单位服务业绩。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层次已不再仅仅维持在底层的衣食温饱问题,然而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难以保证更高层次的需求实现。在事业单位改革的热潮中,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是确保人们生活需求最低层次坚固不动摇。
首先,事业单位多年来一直享受高达80% ~ 90%的养老金替代率,而分类改革的推进使得原本高额的养老金替代率骤然下降到同企业一致的40% ~ 50%,中间出现的近50%的落差急需补充。职业年金作为有效的补充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改革前后的差距,能保证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稳定性。
其次,职业年金的建立是以企业年金的构建思想为基础,在企业年金的构建过程中,年金的资金来源由企业自身和员工个人共同承担,以企业的经营利润为基础,国家只在政策上予以鼓励而不投入资金的扶持。职业年金的设计亦应通过事业单位自身和职工承担,国家无需投入或较少投入资金以助建立。与4 000万名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的高额财政支出相比,职业年金的建立较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再次,由于多年来一直享有高额养老待遇,事业单位被广泛称为稳定性高、待遇丰厚、工作清闲的组织集团,但其在发展中却呈现诸多问题:事业单位的服务表现一般,人员工作热情低迷,业绩不能让社会公众满意。职业年金的建立与事业单位的业绩直接相关,与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联系,从而有助于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强化事业单位的业绩表现。
鉴于以上所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建立职业年金十分必要。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筹资br />事业单位推行职业年金应借鉴我国较为成熟的企业年金制度的经验,在资金来源及方式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成果,以设计适合于事业单位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年金。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构建是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基础上通过事业单位自身措施填补职工养老金的空缺,因此在设计上资金的来源主要由事业单位本身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职业年金=事业单位支付部分+职工个人支付部分
(1)
企业年金是基于效益好、利润高和持续增长的企业组织通过自身建立的补充保险,只有良好的公司业绩才能保证企业年金的正常运行。职业年金因与企业年金的相似性亦要求事业单位突出的业绩指标评价结果才能真正开展。然而在确定事业单位和职工个人的支付方面,以服务为宗旨的事业单位难以确保稳定的利润满足事业单位承担的支付份额。因此,本文通过事业单位业绩和职工个人业绩设计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模型。
1. 职业年金中事业单位支付部分。
鉴于设计事业单位承担部分的金额绝对值应考虑资金来源和分配比例,本文以业绩评价方法中的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为资金来源的组成要素,以股份支付激励手段为分配比例构建模型如下:
W=EVA[×]BSC%=[(P×Q)] (2)
P= [EVA×BSC%S×Q];S[Q] (3)
W=事业单位支付部分的金额
EVA=事业单位经济增加值
BSC%=平衡计分卡评价结果百分比
P=单位为每位职工支付部分的金额
Q=每位职工所拥有股份占单位全部股份的比例
S=事业单位的全部股份量
(1)事业单位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是最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收益的重要业绩指标,以税后营业利润剔除资本成本的差额作为企业自身实际可支配额度。事业单位经济增加值(EVA)是在取得利润的同时剔除国家投资的债权资本和银行的债务资本,剩余资金即可作为事业单位自身独立拥有以建立职业年金的资金来源。
然而,事业单位并非同企业目标一致,即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增加值在计量分析时会出现诸多偏差,如:科研事业单位的研发支出一般都以科学技术发展为主旨,投入资金巨大导致资产总额扩大,但实际收益却往往转移到生产型企业,经济利益未留存事业单位自身,鉴于此,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应将其从资本成本中剔除;有些生产事业单位必须首先满足国家定量生产指标任务,其实现的利润率一般都低于市场资本成本,从而导致传统基准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会降低经济增加值的绝对值,然而国家投资下达任务并非以追求回报为目的,而是旨在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因此应剔除此部分资本成本。
事业单位经济增加值(EVA)在一定程度上应在传统公式基础上进行调整,以真正反映和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保证职业年金的资金来源真实、合理。
(2)事业单位平衡计分卡。事业单位经济增加值(EVA)重点强调以财务业绩来保证资金的有效来源,但事业单位本质并非以追求利润为核心,而是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是具有公益属性的社会团体,在真实反映事业单位业绩方面需加入非财务指标的评定。平衡计分卡以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及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综合反映业绩状况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业绩评价。
在制定指标值和评分标准时,对不同纬度赋值(总分为100),考核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完成程度确定分数,赋分应高比例落实客户和内部流程两个维度,即群众满意度、社会认可度、同行业地位、工作效率和效果等社会属性的服务方面,四个维度的分值分配比例应以客户为主,各具体指标的确定以行业特征为基准进行选择以便真正适用于本单位。通过百分制的评分标准下得出最终结果,推算平衡计分卡评比结果百分比(BSC%),以反映事业单位服务机制的业绩表现。
(3)事业单位“股份”激励。事业单位作为行使国家服务义务的组织群体,其业绩与事业单位人员自身没有利益关系,导致可能出现工作热情低迷现象。
借鉴企业股份激励政策的激励优势,在事业单位推行全员股份支付政策,使每位员工都拥有名义上的单位股份(Q),并根据持有的数量获得相应的职业年金额度:事业单位效益好,职工根据所拥有的股份分享收益并计入职业年金;事业单位业绩低迷,职工亦无须承担任何支付义务,事业单位本身也无须承担支付责任。职工持有不得转让的内部看涨期权能有效保证职工的工作热情以增加单位业绩,从而增加个人收入。
对于事业单位股份支付的制定和管理方面应以事业单位的性质划分:存在实收资本的事业单位以实收资本为总股份数量(S),不存在实收资本的事业单位以净资产或总资产为标准,根据职工工作年限划分若干等级,随工作年限的增加来提高等级从而扩大股份的持有量,以保证股份总量一定、人员变动不影响配比额度。职工退休的股份自动收回,新进人员以最低级取得相应股份数量,中途离开事业单位则自动收回股份。需强调的是,在事业单位推行股份支付不以级别等方面的高低划分,只强调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即为单位服务的长短,这样更加体现了职业年金的公平性。
2. 职业年金中职工个人支付部分。
基于事业单位职工个人支付部分的提取是从职工个人目前的薪酬中抽取存入个人职业年金账户中以便未来养老适用,在设计个人支付部分的金额时,应本着公平原则来评价个人工作业绩的绩效工资为基准提取一定比例,构建模型如下:年均浓度等。在缺乏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情况下,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审计缺乏可衡量的尺度。
3. 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规的建设与当前大气污染防治不相适应。例如,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主要是酸雨、二氧化硫、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机动车船排放污染、废气、尘和恶臭污染,当前社会和公民高度关注的PM10、PM2.5等的防治只有部门规章或者技术规范,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备。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配套的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尚在逐步制定当中。
4. 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掩盖了空气污染加重的现实状况。我国现行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仅包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这三个指标,污染物浓度限值较宽,不能完全反映空气污染特征。以该指数反映的全国站点空气污染指数变化自2001年至2010年总体呈下降趋势,无污染出现的天数整体上逐年增大。在API评价体系下的首要污染物以PM10为主,这与公众的直观感受及实际空气质量状况不相符。按照环保部2012年发布并将于2016年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将PM2.5、二氧化氮、臭氧等指标都列入,在AQI评价方法体系下,现行的API达标指标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
三、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构建大气污染防治审计的全覆盖。在国务院、省市县地方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细化、责任明确,规划制定、实施和考评逐步确立之后,大气污染防治审计应尽快列入项目计划,单独实施。在审计方案制定上,要全面覆盖大气污染防治的各种资金,如排污费的征收使用、财政投入的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企业投入的技术改造资金等等。审计目标和范围的制定要覆盖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等三部委印发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2. 确保国家审计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大气污染防治治理的责任在于各级政府,若按照常规“同级审”的方式,以甲地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审计为例,从审计关系人看,甲地审计的接受人是甲地政府,甲地审计的执行者是甲地审计局,甲地审计的委托者为甲地政府,导致审计客体与委托者重合,会影响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因此,宜采取“上审下”、“交叉审”的方式。
3. 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政策评估作用。大气污染问题是公共经济学中典型的“外部性”不经济问题,该问题需要政府以法律法规,管制性、指导性行政措施以及经济措施来予以纠正。这些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导向作用、目标实现情况、具体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等,需要通过审计来进行客观公正的政策评估、绩效评价。国家审计在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制度、执行等合规性审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绩效审计,建立审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从大气防治政策的效益、效果和效率等角度出发,做好政策评估和建议。
4. 多维度、多视角设定审计重点。结合《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从“三个地区”、“十个城市群”等重点区域选择审计实施对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从社会关注度高、危害性大的空气污染物因子、污染物来源开展审计;从各地的大气防治污染责任书明确的目标、地方政府制定的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结合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联防联控特点选定审计区域。
5. 重视对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检验。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3 189个,这些监测点位形成的数据是审计判断大气污染防治效果的基础之一。审计人员在运用这些数据时,要按照数据对信息重要程度、证明力的强度和数据运用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对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的分析、测试、验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确定数据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之后,才能运用于审计评价。
6. 关注环保领域的腐败问题。2013年,世界最高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工作组发布《环保资源审计应对舞弊和腐败问题指导意见》,认为该领域的腐败问题导致的环境污染后果是严重的。从我国环保领域的腐败现象看,由于行政权力缺乏约束,加之环保领域特有的行业特点、技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腐败多发于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前置审批、排污费征收与排污许可证发放、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等环节,这需要在大气污染防治审计中加以重视。
7. 信息公开,确保公众环境知情权。公众享有环境知情权,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对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回应。大气污染防治审计结果公告应在以往环境审计公告例行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在2016年前使用API评价空气质量,导致API提供的空气质量信息与公众直观感受以及实际空气质量状况不相符的特殊情况,对PM10、PM2.5等指标进行披露,或者提前引入AQI评价方法体系,确保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参考文献】
1. 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br1 论文检测天使-论文免费检测软件[EB/OL]. /d/file/p/2024/0425/shu.html />1. 陈正兴主编.环境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 杨雪.浅谈环境空气质量新旧标准的差异.科技信息,2013;15
3. 左睿,俞雅乖.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审计的框架重塑和演进方向.财会月刊,2012;12
【作 者】
刘 丹 卢相君(教授)
【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长春 130117)
相关文章:
论江苏沿海开发金融支撑04-26
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4-26
浅析我国民间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以温州高利贷危机为例04-26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04-26
分级基金套利研究04-26
浅谈垄断金融资本阶段下的金融危机04-26
关于我国股市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研究04-26
浅谈金融创新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改革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