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代写论文,隐性课程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 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 心理学方式有感染、暗示、模仿、从众、内化。
关键词:隐性课程;心理方式;作用
隐性课程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已对这个方面进行过探索。保加利亚心理治 疗医生洛扎诺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功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创立了“暗示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证明了它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内学者从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和研究隐性课程,随着对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更多的教育者意识到,隐性课程广泛存在于学校之 中,不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隐性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隐性课程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去开发学生的潜力。作为隐性 课程,不论以何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都通过无意识发生作用。人在作为隐性课程的文化环 境、道德环境中生活就 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对其进行模仿,实现着文化心理积淀〔1〕。
隐性课程的特征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隐性课程的功能具有两面性,即正功 能和负功能。如今,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使更多学者们把目光放到了如何发挥隐性课程 的正功能上。隐性课程是通过人类无意识、易受暗示等心理特性发挥作用的,这正是隐性课程 正功能与负功能产生的内在机制。挖掘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方式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发挥隐 性课程的正功能、避免负功能提供帮助。
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主要有感染、暗示、模仿、从众、内化。
一、感染
感染是个体在无压力的情况下,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其他方式引起的与别人相同 的情绪和行为。感染有两种形式:一是情绪感染,二是行为感染。情绪感染是指一群人的情绪 统一起来,使个人放弃平常抑制其行为的社会准则,于是,每个人的行动便主要由自己的情绪 发动。情绪感染在所有参与者都有相同的态度、信念和价值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它们会促进个 体间的模仿过程。行动感染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向另一个人乃至许多人传播。隐性课程的 感染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要想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风,离不开集体中各 个成员的努力,每个成员的行为都在相互感染,不仅包括着情绪间的感染(“我是班级的 小主人”观念在每个学生中形成),还包括行为的感染(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打扫教室、参 加班级活动等等)。
尽管感染是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我们可以有意地通过具体活动或者情境来 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如舒 适、整洁、安静的环境会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同时约 束学生的行为,使其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美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 对美的追求,而且能培养学生爱班、爱校、爱国的情感。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健康的文艺活动 使学生从音乐、文学、影视等艺术活动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品德情感。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暗示
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影响。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人之间不断进行交流的一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 普通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些信息的刺激和暗示下 ,人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每个人在生活中 都会或多或少的接受暗示,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接受暗示的可能性就更大。在教 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可以减轻学生在课堂上 的心理负担,达到高速、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但是,暗示也是有两面性的,有些暗示是积极的,有些暗示则是消极的。对于个性心理 还不成熟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可塑性极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暗示都很容易对他们的行 为和心理产生影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消极的暗示,采取积极的暗示。积极暗示有两个作用:一是对学生的优良品行起积极作用;二是对不良品行起到抑制克服作用。
与其他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可以通过一系列间接的、不被人察觉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 ,发出信息,以此来调整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暗示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通过语言方式对学生加以暗示。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含有丰富的 信息,不管是音调的高低、还是语气的轻重和节奏的急缓,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取某些暗示。(2 )体态暗示。体态暗示是指教师用自己的眼神、表情、姿势、手势等非语言行为对学生加以暗 示。体态暗示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暗示方法。适当的体态暗示能起到激励、调节的作用。如在学 生回答问题时给以鼓励和赞许的眼光,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会让学生感受到莫大的鼓舞。(3) 环境暗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在学校中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如在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引导和刺激学 生。教师通过创设特有的教学环境,能对学生提供积极的信息暗示,调动学生情绪。(4)自 我暗示。根据暗示信息的来源,心理暗示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暗示、周 围的环境暗示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同时,还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如教师对学生语言上进行暗 示,“你很聪明,你能行”,这种暗示就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说我很 聪明,看来我只要努力就能做到。正如美国学者卡尔•施米歇尔所言: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 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模仿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刺激或影响而仿效其言行,并使自己的言 行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两个层面。无意识模仿不考虑行为的原 因和意义,在不知不觉中仿照别人的样子,是低层次的模仿。它可能是简单的瞬间动作,也可 能是比较复杂的长期活动。有意识模仿则是自觉地仿照他人的行为、动作进行活动,模仿者了 解行为的意义,并经过一定的思考,这种模仿常常是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进行的,是积极的、 高层次的模仿。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可以互相转化。模仿在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上,特 别是在儿童的动作、语言、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教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 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 和创伤地、不觉难受地逐渐消失。”〔2〕
隐性课程中包含的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学生的模仿,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勤于模仿, 越是他们喜欢、崇拜、感兴趣的人,他们越容易模仿。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为学生提供好的榜样来模仿,可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鼓励、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青 少年学习模仿的榜样有很多,在学校里,教师和同学是离学生最近的榜样,他们的影响最直接 、最有效。教师的言行常常比说教更能对学生产生巨大作用,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相同的学习环境、相似的生活经历和相近的年龄,使得优秀生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是最具 有说服力、感召力的榜样。
例如,某校“你为小凯做些什么”的活动开展后,班上同学间的关系格外融洽,大家 开始领悟到了“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有的同学说:“我们遇事应像雷锋 那样先替别人着想,为别人做完一件好事之后才安心。”同学们的思想感情变了。近一年来,做值 日不用老师带头,同学们就把教室和卫生区打扫得干干净净;周岩同学每天用墩布擦大厅,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王洪同学的脚摔伤了,同学们自动组织起 来用自行车接送他上下学;傅东升脚上长了个瘤子,不能上体育课,他就主动给上课的同学 打洗脸水;一位老师患高血压病仍然坚持工作,同学们知道后便买来山里红悄悄地放在他的 抽屉里。
事实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学生学习英雄,就是使体现在榜样身上的道 德要求转化为同学自身的品质。这种转化尽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采取生动的教育形式 去诱发同学心灵深处潜在的上进因素,总是可以收到成效的〔3〕。
四、从众
从众是个体因受到群体的影响或刺激,引起自己在知觉、判断、意见和行为上的变化, 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 有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刺激物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程度决定了他们从众心理较强。对于青少年而言,同伴群体的价值观 念、行为规范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从众现象表现在学生中主要有:一是学 习上的从众,如学生在一个班级中会受到这个班级学风的影响,学风好的会促使那些以前不努 力学习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生活上的从众,主要体现在生活习惯上,如消费习惯 ,从名牌运动鞋和衣服、MP3、手机等在学生当中的受欢迎程度就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消费倾向 。同学之间过生日互请吃饭,送昂贵的生日礼物,尤其是在过洋节时送礼物等等这些现象早已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三是行为习惯上的从众,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遵守 校规校纪上,如考场上的作弊、上课迟到、课堂上说话睡觉,在我们看来只是个别学生的行为 ,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一大批学生。
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集体的价值 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团结求实的学 生集体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五、内化
内化是个体通过学习将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的过程。
隐性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把学校中习得的知识和经验、社 会规范、价值观念等转化成个人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而在人的道 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统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外部到内部的 转化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人的内化反映到人的道德发展中就是指个体把一定的道德规范和 观念纳入到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之中,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 、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
内化的发生规律要求教育者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教育施加的影响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内化吸收才能成为自身的思想品德。 内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内化是社会道德观念转变为个体思想 品德的心理通道和中间环节,它不仅是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集中表现,还是学校德育目标是否实 现的标志之一。因此,在德育中要加强对受教育者主体因素的研究,强调在德育实践中从受教 育者实际出发,发挥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因势利导,促其内化。
“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不可避免会传授给学生好的或坏的价值观标准,无论是书本课 程还是行为课程中的规则、角色和关系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品格具有潜在影响, 且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问题不是怀疑价值观标准本身,而是怎么将这种教育做 得更好”〔4〕。对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的研究,让我们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更加注意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促进隐性课程正面功能的发挥。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能大大 增强隐性课程的渗透能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隐性课程中所传达的积极的信息。
学校应该注意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接受隐性课程信息的良好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如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的教学设施等。舒适整洁 的校园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和谐宁静,陶冶他们的性情。其二,互动层面,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包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民主、完善的 人际关系才有利于学生接受隐性课程传递的各种信息。其三,积极奋进的文化氛围,比如健康 向上的校风、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气氛等等。积极的校风班风促使学生奋发向上,使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接受到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在班集体中树立团结进取、友爱互助的风 气。
参考文献:
〔1〕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2〕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6.
〔3〕北京市教育局政治思想教育处.中学德育集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 3:149.
〔4〕〔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董晓 航,邓海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63.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中国对外投资受限04-26
浅谈企业投资价值的研究04-26
试论风险投资的几个财务问题04-26
试论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和投资价值04-26
试论巨灾风险证券化04-26
中国证券纠纷仲裁法律制度和构建浅议04-26
票据保证的本质属性浅议04-26
开放我国地方债券市场的可行性探究04-26
私募股权基金的积极作用浅议04-26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与防范浅议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