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心理课题组用了一年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写信、走访居委会、谈心、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家长会等形式,对我校高一到高三年级93位父母离异学生的现状和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果。
一、父母离异学生的现状
1.离婚后,孩子随其中一方生活,周末或假期父母去另一方看孩子。父母文化素质较高,他们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没有被抛弃的感觉,和父母感情都很好。这样的孩子学习较好,性格开朗。属于这种情况的有8人。
2.离异后孩子随父亲生活。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至今未娶,苦心孤诣地抚养孩子。孩子学习大多刻苦,成绩较好,但是少话多沉思,不喜欢与异性同学在一起。属于这种情况的有7人。
3.父母是个体户,经商多年,颇有积蓄。因各自有外遇而离异,孩子交祖辈看管。孩子讲究穿着打扮,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学习习惯不好,喜欢用钱请同学帮自己做事。这样的学生有9人。
4.父母是普通职员,离异后各自再婚,孩子随其中一方生活。继父(母)对孩子较为冷淡,极少与孩子谈话,当孩子与继父(母)所生孩子发生争吵时,受到呵斥的几乎都是自己。这样的孩子,讨厌学习,缺交作业,不愿意回家;喜欢独处,整天沉默寡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一般。属于这种状况的学生有37人,其中与异性同学交往密切的有8人。
5.孩子随母亲生活,父亲给抚养费。母亲将孩子的发展当作自己生活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支柱,要求孩子成绩拔尖,体育、文艺样样出人头地,希望通过孩子的功成名就来为自己不幸的婚姻“争一口气”。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好,但是性格内向,对集体活动不热心,不愿意帮助别人。这种学生有8人。
6.离异父母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但总是极力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样的孩子任性,自理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好,有早恋的倾向。这种学生有6人。
其他情况的学生有17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这93位同学中,有91位同学希望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占97.7%;经测试,存在心量障碍的有68人,占73.12%,主要表现为孤独、抑郁、焦虑、易怒、冷漠、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
三、父母离异学生产生心里障碍的主要原因
1.家庭原因
(1)孩子被当成了出气的工具。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当孩子问及对方时,总是千方百计找理由搪塞,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殊不知,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妈),精神上会受到很大的压力。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
(2)孩子成了“替身”。父母双方因为交恶而离异,离婚后仍然痛恨对方,为了泄气,便将仇恨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指责孩子:“你就像你那个爸爸(妈妈),没治了。”长此以往,会在孩子内心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为了自我保护形成“两面派”,有的还会冲破阻拦离家出走,甚至会做出更激烈的行为。
(3)苦涩的“爱”。有的家庭离异后,家庭成员关系变得简单了,父(母)怕孩子孤单,于是未成年的孩子便搬到了爸爸(妈妈)的床上,一直到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还未分床,这样虽然俩人有相依为命的感觉,但会形成孩子依赖型的性格,尤其是异性子女,形成孩子青春期性心理障碍,有进一步衍变成“恋父”或“恋母”的可能。再有,单亲家庭因孩子失去父(母)爱,总觉得他比那些拥有父母的双亲家庭孩子“可怜”,所以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便以加倍的爱投到孩子身上来做为补偿,对孩子的要求无不满足,形成了孩子依赖、懒惰、自私等不良个性。
(4)沉重的希望。作为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离异家庭的家长更是如此。孩子稚嫩的肩整天背负着沉重的希望,在小心翼翼中生活、学习,从而使孩子抑郁、焦虑,有的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走向希望的对立面。
(5)孩子是断了线的风筝。父母离异后,孩子成了各自谋求“幸福”和“自由”的绊脚石,于是把孩子丢给以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便再也不闻不问,有的老人因为身体、经济等原因,也无力教育和管束孩子,孩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父母之爱的孩子极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嫉妒的心理,有的甚至在家庭以外寻求关爱和寄托,从而产生“早恋”或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混在一起。
当然,离异家庭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家庭原因除了上述五点外,还有父(母)的教育水平、后父(后母)对孩子的态度、家庭经济情况等等。
2.学校原因
(1)由于目前我国师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认真仔细的分析,认为所有学生都应该到达同一个目标。离异家庭的子女则大部分难以达到这种目标,因而往往是训斥的对象,进取心受到挫伤,自尊心受到刺伤,形成怯懦胆小自卑性格或产生逆反心理。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一些教师缺乏良好修养,把离异家庭的学生看成是班级的麻烦制造者、不安定因素,从而对他们“另眼相看”,当这些学生犯错误时,不是有的放矢的耐心教育,而是当着学生的面“深挖”根源,一直挖到父母,挖到学生无地自容,这些都必然导致学生产生自卑、逆反、忧郁、消极等心理障碍,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紧张,造成内心烦躁,就会麻痹、扰乱学生的正常心理活动。
(3)我国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尚属起步阶段,许多学校并未设立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资料不全,师资困乏,对离异家庭子女疏导不够。
3.社会原因
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挥霍公款等现象已经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高强度的负面影响,对处在弱势群体的离异家庭的孩子更为强烈,从而产生嫉妒、逆反、敌对、消极等心理障碍。加上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黄色的诱惑,自己脆弱的情感,经验的缺乏,等等,更易使他们染上不良习气。
4.自我原因
高、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重要时期,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时期——青春期。在这个时期,由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一部分青少年不善于自我调节和宣泄,又有“闭锁性”的一面,不愿意找别人调节,从而极其容易造成心理疾病。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不顾自己的家庭情况和自我实际,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由于自我设计严重脱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最后往往是无法实现,必然产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加剧势必导致自我否定。在现实中,有的学生时时、事事、处处想争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一心想考上名牌大学……一旦理想破灭,他们就会陷入痛苦和失望之中,有的甚至失去理性,离家出走或自寻短见。可见,自我设计的偏差也是家庭子女产生心理障碍重要的主观诱因。
四、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强劲升高,导致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同龄人中占的比例直线上升,如何使这些孩子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去努力。
1.家长要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家长必须首先调整好心绪,尽快走出离婚的阴影,建立正常的家庭氛围,切忌将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扩散到孩子头上,孩子永远是俩人的,这种血缘关系是不可改变的,要定期让对方见一见孩子,使孩子心目中树立起父(母)亲的形象;应当多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这样孩子会堂堂正正地和他人相处,他(她)自己也拥有父母亲的爱。
2.加强家校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由于家庭的变故,孩子在老师面前、同学当中会有一些异样的表现,这些表现如果未取得老师同学的认可,将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这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家长要主动争取老师的支持,互通情况,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双向交流,倾听他的心声,以便沟通思想。通过与孩子交流和家长提供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的工作,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
孩子在父母刚离异的一段时间里,思想波动最大,极其容易出现偏激行为。如果这时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其注意力转移,同时用同学的情、长辈和老师的爱来填补孩子的心房,那么孩子就能正视家庭的变故。比如鼓励孩子在班里结交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家长经常带领孩子参加一些亲戚或家族的聚会;利用假期带孩子结伴外出旅游;在学校让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夏令营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忘却因父母离异而带来的苦恼。
4.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进行。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等,请负责任、业务精的医生坐诊,对离异家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地进行正确的辅导和指导,使矛盾化解在“摇篮”之中。
5.优化社会环境
学生是社会的成员,社会的积极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消极因素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社会上的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和纠正,就极为容易发展成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优化社区环境,遏制吃喝玩乐、结伙斗殴、偷盗赌博等不良风气;清理打击黄色书刊、网站、淫秽影视,使我们的孩子在一个健康、公正、向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高师曲式教学的心理浅析04-26
应用心理学专业《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探微04-26
论集体主义教育与学生人格的成长04-26
儿童学习钢琴的负重心理探究04-26
浅谈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04-26
中国古代儒家心理学思想探析04-26
谈如何克服演唱时的紧张心理04-26
构建心理咨询模式,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步04-26
地方性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与教育04-26
谈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