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现状以及职业院校贫困生的基本特点,研究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有利于对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职业院校更是方兴未艾。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已达到237.4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2.3%,目前,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5%。在这一背景下,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处在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下的贫困生问题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中职业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表现特征、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等做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普通高校中的特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10%,贫困生约占20%。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一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引导,二是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四是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形成健全的资助体系。
但是,通过万方数据系统全文期刊数据库对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模糊检索,鲜见针对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职业院校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按招生人数测算,职业院校贫困生人数约占高校贫困生总数的60%以上。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一群体势必还将继续扩大。如果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给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职业院校贫困生的现状与基本特点
(一)职业院校贫困生现状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兴起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一般属于地区或地方性教育机构,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其招生范围往往限制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省的范围内,由于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导致职业院校贫困生的分布呈现出较大差异,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中贫困生比例较小,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则相对较大。
据不完全统计,职业院校学生中的贫困生来自农村的约占75%~80%,来自乡镇的约占15%~20%,来自城市的约占5%左右。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决定了其生源质量在高校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低,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的一项公益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为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然而,截至2005年12月底,在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只有14.6%,其中职业院校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成功率更是远远低于其他高校。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达不到银行规定的良好标准。
据华南师范大学邱林等人对某职业学院1~4年级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5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说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王德强对某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在《健康心理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其他等方面,贫困生组较非贫困生组有显著差异,经对比分析,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某职业院校230名贫困生的调查发现,有52.3%的贫困生正在从事勤工助学工作,其动机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活困难状况和减轻家庭负担,其中半数人认为除以上两项原因外,从事勤工助学工作也可以得到适当的社会锻炼。没有从事勤工助学工作的贫困生则是因为勤工助学工作竞争激烈没有机会获得岗位,或认为学习时间不够、没有精力从事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在食堂服务、图书管理、校园卫生以及双休日校外临时岗位等方面。
(二)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特点
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以从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两个方面观察与分析。
积极心理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向上、自强自立、意志坚强的品质,学习刻苦,目标明确,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能吃苦耐劳,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适应能力与自立意识较强,能主动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靠自己的双手解决实际困难,能怀着感恩的心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信奉古人的一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视困难为人生一大财富,坚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与敏感心理和虚荣与妒忌心理。自卑是个人对自己在外貌、能力、处境等方面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自卑心理是多数贫困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有些贫困生则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充满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有时外在情绪表现出抑郁消沉,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中,对于涉及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把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当成是对自己的嘲弄、怜悯,甚至充满敌意,表现出过度敏感。由于强烈的自尊与自卑交织在一起,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虚荣心理。他们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唯恐暴露自己家庭的贫困。在生活上极力包装自己,消费大手大脚,甚至拒绝父母来校探望,但其内心深处又深感不安,觉得对不起父母,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难以自拔。少数贫困生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体验,对经济条件优裕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妒忌心理,往往采取贬低甚至损害他人的手段以求心理平衡。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贫困生的现实困难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逐步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贫困生经济上的压力。但是,从实际操作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对于职业院校的绝大多数贫困生而言,只能是天上的月亮,水中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这是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偏低,预期就业收入不高,银行对其还贷能力心存疑虑,导致在执行政策时出现“嫌贫爱富”的现象。职业院校较之其他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比较单一,校内达到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更是如凤毛麟角。因此,对贫困生的资助实在是力不从心,对于4000~8000元的高额学费,有限的学费减免仅具象征意义。每年政府助学金、奖学金分配给职业院校的额度比例偏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职业院校的贫困生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虽然现在大学生勤工助学既有助于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目前学校所能解决的助学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所从事的又往往是重复性强、耗时间的简单体力劳动,不仅加重了贫困生的生活压力,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沉重的身心和学业负担,严重地影响了贫困生的正常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学生工作队伍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亟待提高职业院校考虑到自身的发展,严格限制人员配备与引进,导致学工系统人力严重紧缺。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工作队伍都是超负荷运转,忙于应付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亟待提高。据调查,在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中,接受过心理学教育的比例极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指导,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欠科学。因此,动员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特别是加强对教师、学生工作干部与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报刊、电视等媒体屡有大学生因贫困而引发严重社会事件的报道,遗憾的是,尽管这些报道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或周围的学生有什么大问题,照常上课、学习,缺乏危机感与社会责任感,没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现代学校教育的高度来认识。有的院校存在以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用被动教育替代主动教育。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防止大学生因贫困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分层现象不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阶层的分化正日益影响着大学校园宁静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的课题研究发现,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贫富学生的生活习惯反差巨大,使得贫困大学生生活上受歧视,同学容易同住难,多数贫困生往往选择离群索居。贫困大学生的这种生活状况最终可导致他们三年的大学生活单调、痛苦、不完整。
解决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必要的体制创新与工作改进。
进一步完善经济助学体制,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消除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经济助学体制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需要,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是助学体制中最紧迫的任务。事实证明,国家助学贷款不仅能够解决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诚信的意识。因此,助学贷款应当成为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主要形式,要让每个贫困生都能顺利获得助学贷款,从而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职业院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而且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桥梁,对贫困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优势,积极探索符合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特点的勤工助学新路子,弱化勤工助学中“贫困生”的概念,使贫困生劳有所获,同时也能享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科学界定贫困生,有效运用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困难而复杂的工作。在职业院校中进行贫困生建档工作,可使贫困生更具有公信度和可比较性,为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提供依据。但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在改善贫困生经济能力的同时,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容易使贫困生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进行政策创新势在必行。
加快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步伐,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做贫困生的心理医生和知心朋友加快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从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工作队伍,研究和协调解决学生工作干部在工作、学习、生活、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难。要充实学生工作队伍数量,改善学生工作干部年龄结构,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素质。辅导员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总结经验。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大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力度,研究推动学生政治辅导员职业化改革,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交流与总结,以座谈会、经验交流、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而且应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工作干部逐步成为从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的专家,让辅导员成为贫困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加强校园文化、优良校风和学风建设,构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平台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没有明显反差,心理相对平衡。进入大学后,如果大学校园中缺乏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荣耀的良好学风,贫困生在这种环境中就很容易因为经济上的困窘而滋生自卑心理。因此,营造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有效遏制校园内的贫富分层现象,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学校应当特别重视班级与宿舍这类小群体环境的人际互动关系,努力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让贫困生在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心理调适。
随着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贫困生的比例与日俱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职业院校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贫困生的现实困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有些职业院校还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存在得过且过的现象等等。为此,应当采取切实措施,从政策制度创新入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特色优势,凝聚社会关注贫困生的一切资源,将自救与他救有机结合,努力使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段志坚,马仲明,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23).
[2]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就高校收费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04-09-16.
[3]邢佰英.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N].中国青年报,2006-07-17.
[4]邱林,郑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4).
[5]王德强.高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
[6]邓选梅.师专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论集体主义教育与学生人格的成长04-26
儿童学习钢琴的负重心理探究04-26
浅谈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04-26
中国古代儒家心理学思想探析04-26
谈如何克服演唱时的紧张心理04-26
构建心理咨询模式,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步04-26
地方性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与教育04-26
谈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04-26
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04-26
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与管理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