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产生及克服措施

时间:2024-04-26 16:02:32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有些小学生在上课时常常有一种难熬的感觉,40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漫长、痛苦,在老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方面老师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即使懂了也不举手,不发言,就像上课时没有这些人一样;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老师不关心、同学也不关心,老师提问从来不请他们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多余的人”。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种孤独感。
  
  一、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产生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上课时,虽然全班学生都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面对着同一位老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组织或自身参与程度上的不同,学生在心理上可能“离群”,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于热热闹闹间仍感到“无依无靠、孤单烦闷”。
  调查研究表明,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时间里,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交往所占比例为73.6%,这主要表现为个别学生带领全班学生朗读课文,或学生到台前做示范表演等形式;在师生交往的时间内,教师所进行的言语交往对象不是个体,就是全班,而仅有0.2%的时间是与学生小组交往;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中,“回答”类占交往行为的93.8%,而“提问”与“异议”类行为的比重极小,分别仅为1.7%与2.7%。
  课堂言语交往情况表明,小学生在上课时确实存在着“孤独”心理,这与下列因素有关:1.某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上课时,教师只注意师生之间的交往,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不应只发生在课堂之外,也应开展于课堂40分钟之内,不然,学生往往不能真实地暴露学习中的困难与缺点,也就无法避免课堂上存在“被遗忘的角落”。2.学习小组尚未成为课堂教学的功能单位。缺乏小群体的学习活动,除了全班的“大集体”活动,就是“孤独的个体”。3.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受动”心理,他们很少或很不愿意自己去启动师生交往,更多的是等待老师赋予自己“主动”的机会,这往往被视作孩子听话、懂事这类良好的表现,学生行为上的“圈地”特色加深了心理上的胆怯、保守以及日复一日积淀而成的孤独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孤独感长期不能消除,不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孤独感会无法避免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中,可能导致病态心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措施
  
  (一)师生平等是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前提
  师生平等,是指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尊重、关心和严格要求,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应当学会尊重学生的现在,并以学生的现在为起点,把他们吸引到与自己合作的教育过程中来,使学生意识到教师要真心接纳与尊重他,让学生以“真我”和教师交往;视教师为知己,这样他就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几个环节:1.人格引导。教师须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知识、真诚的情感,用自身的人格去引导学生在健康的大道上茁壮成长。2.以情激情。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发每位学生的爱心。师生间的对话要向坦诚型发展。对困难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多用肯定、赞赏、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形成情感共鸣。3.意见沟通。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班级活动的意见看法,采纳合理的建议,求同存异。如设立意见箱,随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定期召开专题班会,共同探讨班务中的问题。4.情境创设。当学生最需要关注、理解或引导的时候,也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最佳时机。如:学生在课堂中遇到失败、寻求帮助时,及时给予爱的温暖。这样在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方面都得到了尊重,因此能得到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有利于发挥主体精神和丰富完善主体人格。教师绝对不能盛气凌人地对待学生,而应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思维,共同探讨,引发他们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
  
  (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是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关键
  小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时,即使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独的,因而克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孤独心理,组织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是关键。过去教师常常习惯于发出这样的指令:把书翻到第xx页、齐读第xx小节、回答第x题作业……要求学生“听牢!”“记住!”……学生被动地受指挥,一旦跟不上老师和大多数同学的节奏,就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学习,事实上这样的课堂也不允许学生发挥创造性主动地学习,他游离于课堂“主流”之外,孤单寂寞,自信心降低。教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而不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认识、把握和组织的要义不在于教师自己从中吸取多少,不在于创新知识,而在于为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提供最适宜的对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谈淡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谈谈对其他同学的意见和看法。小学生是喜欢参加各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的,教师要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在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克服一定的困难过程中参加到群体活动中来。上课时要经常采用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自由组合讨论等形式,学生就有机会在小群体学习过程中发表看法、交流思想、提出建议、得到帮助,这种小群体的学习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学生,他们都自主地参与了学习,而且分享了集体学习的成果,在心理上与老师、同学,与学习联系得更密切,从而有效地克服孤独感。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克服小学生课堂“孤独”心理的保证
  学生课堂学习的班级集体为学校所组织和安排,个体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和谐的课堂氛围须由教师来引导创设,能否有一个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将直接影响到其对个体成员的影响力。另外,师生心目中对“好教师”形象要求也是不同的。教师首先重视的是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其次才是对学生的态度。而学生首先重视的则是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要求教师是自己的朋友、知己,是指导者,然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者。一旦教师的态度令学生失望,他们很容易向教师关闭自己的心灵。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态度亲切,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有孤独感的学生不是个别的,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这种心理,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学校增设心理教育课程,还要做到课内外结合、学校家庭结合,因人而异更细致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努力促成所有学生健康成长。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论集体主义教育与学生人格的成长04-26

中国古代儒家心理学思想探析04-26

谈如何克服演唱时的紧张心理04-26

构建心理咨询模式,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步04-26

地方性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分析与教育04-26

谈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04-26

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04-26

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与管理04-26

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04-26

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对校本教师培训的启示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