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坚持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有着丰富的层次和类型表现,并通过理论内容创新体系、理论传播创新体系和理论应用创新体系三大方面表现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其社会共性与高校个性相结合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创新的社会制约性、创新的周期性、创新的多样性和创新的延展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社会制约性;周期性;延展性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经验是必须坚持不断创新。近年来,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它们既有对创新实然的经验总结,也有对创新应然的理论探索。这些文章从不同视角与不同层面反映或表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状况与相应的理论创新要求。但我们也从这些研究中隐约可见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即理论视点不够多样,理论视界不够开阔,大量的研究都聚焦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方法创新等问题上,不少研究内容交叉重叠且低水平重复,其中更有一些文章连话语表述都毫无新意,以至给人们留下了“创新研究”即将沦为一种时髦的“话语筐”的感觉。在这方面,有关创新的基础性问题研究特别薄弱,有关创新的制约因素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涉及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社会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状况等外部条件,以及社会需求、社会问题刺激、主体创新的内驱力等内部条件。本文一时无法对这些复杂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只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表现和创新的特征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同样,以上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道理。
一、关于创新的一般表现
关于创新的层次。人们在总体上已认识到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而这种自主创新又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层次。
关于创新的类型。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化和创新探索的不断进展,人们将创新从内容上逐渐区分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并且这种不断界分的状况还将继续。
实际上,有关创新的层次与类型是紧密结合的,即一方面,每种创新层次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创新类型,如原始创新中存在着理论的原始创新,也存在着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另一方面,每种创新类型中也包含着创新层次的多样性,即理论创新可以表现为理论原始创新、理论集成创新和对有关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同样,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创新层次。值得指出的是,人们一时无法对何种类型或何种层次的创新进行简单绝对的价值判断,但从经验层面的理解看,人们通常比较看重原始创新,因为它充分表征着主体的自主性、创造力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竞争力和主动性。在创新类型方面,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因此人们很难将某种类型的创新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简单类比,更不可能作出非此即彼的评价和选择。相对而言,理论创新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创新层次与创新类型的结合也可以理解为创新体系的建构。
实际上,人们对创新的理解还在于将其作为一个过程看待,即从理论、技术、制度、管理等雏形或基本理念的提出,到具体应用实施,又到结果评估验证等,都是某种具体创新活动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存在着创新的机会,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有开端才有创新。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将创新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或主要环节的话,那么创新可以发生在任何阶段和任何环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们不妨可以将创新体系理解为理论内容创新体系、理论传播创新体系和理论应用创新体系三大方面。理论内容创新体系主要表现为理论的生产、新形态加工、理论组合等。这里所谓的“理论的生产”主要指组织或个人所提出的观点是前无古人、完全原创性的,即原始创新。这方面的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在大量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众多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领导者经过集体努力、运用聪明才智反复总结凝练而成的。这种理论创新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政党组织提出的新理论,也可能是个体所发表的新见解。它可能是一个理论体系,也可能是一个理论观点,更可能是灵光闪现的思想火花,但这种思想火花却有助于他人归纳提炼出新理论。一般而言,平常个体在理论方面的原始创新常常是比较细微的,而各行各业的领袖和精英的理论创新则比较显著,这是由于领袖与精英善于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善于对前人与众人的思想进行概括、凝练和总结,并且拥有大局观的缘故。所谓“新形态加工”是指人们对新理论的叙述方式或表现形态进行重新加工,如将深奥的哲学道理通俗化,或将学术言语有效地转化为生活话语,或将理论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等等。所谓“理论组合”是指人们对若干新理论进行组合,使之成为某种理论体系,它是一个“集成创新”的过程,也可能是一种对某些新理论雏形进行细化理解并拓展其内涵后产生的新理论,属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类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创新方面,大量表现为这类创新,如将其他学科的一些新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通过学科渗透与科际组合,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当然,我们也可以将理论内容方面的创新作更广义的理解,即存在着提出新观点、运用新资料、采用新方法、转换新视角等几个主要方面。所谓“提出新观点”即如上所说;“运用新资料”是指发现或揭示了前人没有使用过的资料来论证某些理论观点,使其更有说服力和增加理论涵盖面;“采用新方法”可以属于方法类创新,但由于它直接关系到“提出新观点”,所以我们将它归类于此;“转换新视角”是指通过变换理论分析视角或层面,得出新的结论,达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理论传播体系主要包括传递、扩散与分享理论的若干环节及过程所构成的系统,有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传播技术等内涵。它们在形态上也可以表现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三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大量表现在第三领域。承当这种理论传播体系创新的主体是学校、部队、机关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充任着重要角色。
理论应用体系主要指运用新理论创造性地结合实际去教育培养社会成员,使之发展出具有新理论所指向(或要求)的精神世界、较高技能、最新知识等综合素质。理论传播的最终目的必须充分体现在应用体系之上。这方面的应用状况的考量比较复杂,因为它至少涉及两方面的情景,一是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对理论的应用状况,是墨守成规的机械式套用,还是创造性地运用,显然是一条应用连续谱上的两个极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多种状况的应用事态,而考量这种实际事态的创新程度显然不是一桩轻易的事,更不能仅仅凭自诩来判定创新,自然也不能仅仅根据过程来判定,而只能根据过程与应用结果的合目的性的统一来作为基本的衡量要素。二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创造性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及其行为后效究竟如何,成为考量理论应用创新的另一要素。这方面的复杂性更为突出。
以上三大体系既有相对的独立的意义,更多是相互作用与渗透的关系。一般说来,理论内容创新是核心,它制约着理论传播创新与理论应用创新,但理论传播创新和理论应用创新也会反作用于理论内容创新,即传播某种理论过程中可能由于编码的需要而对理论表述方式有所调整,也可能由于受传者的经验与理解力缘故而需要对理论内容本身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增进理论的感召力与解释力;还可能由于传播遭到较大的障碍而需要对理论本身作出调整修正,等等。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三者大量表现为一个统一体,即在对理论内容进行创新的同时,创新也
同时表现在传播与应用方面。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三者的分离状况,即在理论创新的同时,理论传播与理论应用方面却创新不够,或者是仅仅对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仅仅满足于“新瓶装旧酒”的形式转变,等等。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有其社会共性与高校个性相结合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
1、创新的社会制约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作用的一部分,它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要求,而社会意识形态的运作,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形势的需求。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表现为社会整体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动因是指社会需求引发创新、社会问题诊治刺激创新、社会危机凸现倒逼创新、社会比较激励创新等等。
关于社会需求引发创新,是指满足社会需要是创新的内在动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种革命和革命的结果,都是由现有关系与需要决定的。”[1](P439)同时,这种社会需求永远不会停止,它作为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之一,总是表现出如下的状况,即:“由于人类本性的发展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2](P223)这种大量存在并不断涌现和发展着的社会需要,成为激发人们不断创新以满足层出不穷之需要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变化发展看,原先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不为人们所重视,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需要,相应的教育要求与内容逐步提出并实施普及。这可以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原先思想政治教育善于运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这可以归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传播方式方面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关于社会问题诊治刺激创新,是指由于解决某类问题的迫切需要而强力刺激某方面的探索与创造冲动。它实际上也是社会需要的表现,两者的区分仅仅在于前者属于一般性社会需求,而后者属于问题凸现、针对性较强的需求。如上所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源于适应国家需要、学校发展需求,以及广大教育员工丰富的发展需求等,即要注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但这仅仅是一个十分笼统的说法,仔细区分的话,可以将社会需要类分出国家需要、政党需要、民族发展需要、群体发展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等等。这些不同社会主体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但也存在着非一致性。于是适应这些不同主体的社会需要就会面临着一系列困境。解决这些需求冲突及由此引发的矛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动力。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作为管理和规范学生的活动样式,主要满足党与国家的需要,而对学生的需要满足则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出现一定逆反心理与政治冷漠情绪。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体制创新方面也迈出了许多新的步伐,如增设许多学生事务部门,由管理学生更多转化成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曾经在中国的高校是一个盲区,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这个问题由提出到引起普遍关注,再到今天的高度重视,其中从内容到形式各方面都有不少创新,包括原创。
关于社会危机凸现倒逼创新,是指为了解决应急性的特殊需要而引发的创新。这些年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文精神凋敝、价值观迷乱和人们的信仰危机,这些问题又产生出一些次生危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些次生危机的主要表现是教育实效性不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建设、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方面推动改革创新,已取得令人欣喜的初步成效。
关于社会比较激励创新,主要指通过比较、解读与分析国(境)内外有关社会意识形态运作、信息传播、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隐蔽课程设置等理论与实务运作的经验教训,寻找和明确改进我们工作的思路和着力方面,激发出相应改革创新的动机。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创新的周期性。从一般的经验来看,创新是人们的一定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刻的表现,而能量积累总是需要一定的时期和条件。同时,个体还存在着创造力衰竭的现象,这一经验在个体身上表现得比较充分,但有时在群体与组织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集体无意识”可以看作是对这种经验的一种不太直接的描述。尽管个体之间的创新特征可能大相径庭,而群体或组织的创新与个体的创新更不能简单相类比,但我们不能忽视群体和组织也可能存在着创新的周期性问题。我们在此扼要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周期性,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它不得不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这种周期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二是导致这种周期性的原因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仅仅从创新视角审视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妨具体划分成几个时间阶段,每个阶段的创新有不同的内容与特征表现。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阶段:1979—1988年,这一阶段大概又可分成两个小阶段。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小阶段是1979—1984年,这是一个侧重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建立新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活动秩序的时段;第二小阶段是1984—1988年阶段,这是一个富有激情和理论想象力的时段。在第二小阶段,整个社会在发展方面的指导思想日趋明确,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决定,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等;并且注意运用高度政治智慧排解与超越“左”与右两大方面思潮的纷争,提出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基本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有不少理论内容、传播方式和应用体系方面的创新,如提出开设思想品德课,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组织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等。
第二阶段:1989—1992年。这一阶段的总体创新是不多的。但我们又不能从没有创新表现等于没有创新准备的理解出发去认识问题。窃以为,创新与维旧历来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创新是必要的话,那么在一定时期维旧也是必须的。仿佛“温故而知新”一样,维系优秀的传统,也是在为新的创新铺垫基础和提供元素。再说在表现形态上似乎是“新”的东西,其实未必一定是创新,而维旧的成分未必一定没有新意,人们平时所说的“推陈出新”也就是这个道理。为了防止人们大量发生自吹自擂现象,防止“自诩式”创新的恣意蔓延,我们可能也要考虑像真理标准讨论一样,建立创新衡量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实践标准,即实践结果及其效用程度是衡量是否创新的唯一标准。如果说这一阶段存在着创新的话,则主要表现在应用体系方面,特别是在解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方面有不少努力。我们可以通俗地将这类创新看作是一种老树发新芽的过程。这一时段创新的另一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了新进展,即在巩固提高已有建设成果基础上,全面开展专业建设,形成学科群。随着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和硕士点的院校不断增加,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培养等多方面的进展,学科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在教材编写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第三阶段:1992—2004年,是蕴涵新发展机会的阶段,其中快速发展又与不平衡状态交相间杂。在这一相对比较长的社会时段中,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新主张与新举措,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新方案(1998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贯彻和落实中央精神的进程中,通过理论教育途径与方式方面以及应用方面进行创新,开创了许多诸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等新形式。并且在应用理论方面进行了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如坚持将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学生头脑(即习惯所称谓的“三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传导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即坚持2+1教育模式),提高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吸取借鉴其他学科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与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如借鉴美学方面的接受理论、传播学方面的大众传播理论、心理学方面的学习理论、社会学方面的社会调查方法、群体研究方法、管理学方面的激励理论和组织学方面的群体动力理论等。随着我国学者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核解读的深入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务与理论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与应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并且注意从具体品质到文化精神、从思想内涵到思维方式的不断提升与拓展。也就是说,这一阶段在应用体系创新方面是全方位的。
第四阶段:2004年以来。这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面临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的有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开端以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16号文件为标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呈现全方位的综合创新之态势。从目前已经显现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是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丰富化,从原先以工作为本逐步转变到以人为本,这将有一个过程,但起端已很良好。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人们对大学生的认识也逐步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变得多样化、丰富化与复杂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开展开始摆脱模式化单一化影响,各地各高校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与高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唯书唯上。这种状况是形成创新态势的重要契机。再次,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都注意在工作和研究中不断拓展理论视界和增强问题意识。在这种过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研究范式正面临着转型,这种范式转型主要有两大动力,一是解决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新问题的迫切需要,二是一大批新世纪以来培养和毕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军充实到本学科的教学科研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一线,这批学科发展的生力军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探索精神和学术研究冲势,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改变不良现存的意念,有相当理论基础和较开阔的理论视界,有比较开放的心态和兼收并蓄的能力。因此可以断言,在他们身上蕴含的创造力会远远超过他们的前辈。
至于说到这种周期性的表现,不能简单用时间的视域所能表征,并且精确到多少年一个周期的程度。如果从创新体系的三大方面的分类看,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随时都在不断地出现。但如果从综合创新的角度看,这种创新则可能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既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创新大格局的制约,又受到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的制约,因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不是一个常量,有人可能是早发,有人可能是后发。从代际交替和代际接续的状况看,这种综合创新可能表现为20余年左右的周期。笔者在这里十分看重年轻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表现,无非也有这样的意思。
3.创新的多样性和创新的延展性。如上所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创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表现。这种创新的多样性可依不同的分类标准作不同的归类。除了本文开头所说明的层次、类型等分类外,还可根据创新主体分个体创新和集体创新,根据创新的影响力分成本义性创新和延展性创新等等。本文比较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性创新。这里所谓的延展性创新是指某种创新具有巨大联动效能、从而带动其他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发生及进展,这种创新通常居于创新活动链的高端或创新活动系统的中心。至于这种延展性创新的表现,可以体现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各方面。正如马克思当年在分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时,曾经认为“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创造这种剩余劳动”,资本“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3](P286)也可以说,资产阶级创造出资本运作方式,这种资本运作方式又衍生出许多新的东西,不仅有剩余劳动,有严格纪律、致富欲望、普遍的勤劳、节约劳动时间以及普遍财产等,而且创造出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同样道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延展性创新,其联动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如20余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除了自身能量的不断增生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务正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推进作用,而实务工作的进展又反过来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在工作理念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不断探索,注意将教育规范与充分满足学生的成才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产生了一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理论和教育方式,如这些年来所提出的生活德育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等。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的创新从总体上看还比较缺乏,需要引起重视,应通过体制保障、政策引导、规则宽容等多方面的努力予以提倡和推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声乐教育创新的心理学导向04-26
浅谈如何构建墙角心理04-26
非重点学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与对策04-26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04-26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与预防04-26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04-26
论智力与直觉04-26
论结构思想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