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与定位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4-04-26 15:59:2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和高校自身的变革需要,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不能泛化,而应具体落实到企业家这样的载体上。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应创建以自身为核心的完整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在创业教育内容上的不拘一格和毕业生创业形式上的多种多样。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生态系统;创业类型
  
  巨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速了中国的创业教育,使这一过去处于边缘化的学科领域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所谓“显学”。但是,这种“应急式”教育变革的负面作用必然是一拥而上和急功近利,在遭受挫折——所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之后的灰心丧气和怀疑动摇,使人们陷于迷茫与徘徊之中。以上都对中国的创业教育无益并使国内的创业教育探索期延长,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探讨以理清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创业教育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需要

  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兴起,除众所周知的就业问题以外,高等教育自身的变革和创新,从传统知识传授型大学到普鲁士威廉·冯·洪堡创建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柏林大学)再到伯顿·克拉克在其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所提出的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国际高等教育的改革潮流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但是,更为重要和深远的因素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在需要。实际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即缺乏富有创造性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来创造社会需求,从而拉动富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供给问题而不是需求问题。当前,最为直接的表现是流动性过剩,大量的“需求”——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即所谓房地产和资本市场,造成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失衡,这种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长期发展下去必将给中国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创业教育是寻求新的创新源泉,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作为突破口,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这是中国创业教育的起点和根本追求。面对全球竞争的格局,我们需要大量充满了创新精神和冒险勇气的高素质新一代中国企业的领军人才,以超越前人的勇气和魄力以及全新的理念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提升。在这方面,美国高等教育走在了前列。仅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斯坦福大学两所高校毕业生和教师在20世纪中后期所创办的企业就超过4000家,雇佣人数超过110万人,创造超过3000亿美元的收入,1996年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就占到了硅谷总收入的60%。美国波士顿银行1997年发表了历时7年的研究报告《MIT:冲击创新》。该报告显示,如果把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的第24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创业领域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美国经济增长和全球的消费市场带来了无数的创新因子和巨大活力,使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直至本世纪最初两三年成为全球新经济的重要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革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心。美国从小学就开始的全民创业教育使人力资本这一最具潜质的经济增长要素显著增值并对美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涌现了诸如比尔·盖茨的微软、葛洛夫的INTEL和麦克·戴尔的戴尔电脑等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创业楷模。可以说,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创业教育的成功密不可分,同样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高等教育具有借鉴作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

  多数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有两种界定,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即企业家;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按照广义理解来定位中国的创业教育。
  但是,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且符合实际情况,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大量学者在定位中国的创业教育时,总是以美国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的数量、成功率以及中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企业数量、比例和成功率作为佐证自己观点的重要论据,并以此作为评判中国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却又极力否认中国的创业教育应该定位于培养未来成功企业家方面,认为国内高校应该以广义的创业教育作为自身的定位,这既是自相矛盾,也是将企业家精神泛化和抽象化的理解。
  在此,我们不否认企业家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任何的精神现象必须有一个物质载体,企业家是企业家精神最好、最直接的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创业精神和可操作的创业教育,而不是空泛的、不着边际的创业精神的培养。现实的创业问题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是迫在眉睫不得不去面对的而不是远在天边,空谈创业精神只能使学生陷入迷茫,教师也不知所措。试问创业教育如果不是针对自主创业、培养企业家和具体企业创办管理的教育,那么课程该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又如何安排,教师该如何培养?如果定位于泛化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那么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便可有可无,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创业学科。
  企业家是高价值稀缺资源,其所蕴含的能量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中国缺乏的正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敢于冒险、富有开拓勇气的高素质新一代企业家,这是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现实社会对企业家资源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和最明确的目标,而不是其他。诚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企业家,也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适合都愿意成为企业家,但一个庞大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队伍,必然涌现出社会所需的杰出人士。
  目前,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即创业的成功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教育部2004年所做的报告显示,全国较早的百余家学生企业中,盈利的不足五分之一;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存活的不足三分之一。但是,对于刚刚起步、处于模仿阶段和基础薄弱的中国创业教育而言,这是一个正常的结果,因而也就不能对中国创业教育的定位产生动摇,对自主创业、自我雇佣、创造就业岗位这样的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产生怀疑,进而寻求以一个模棱两可、模糊不着边际的概念来替换创业教育。
  实际上,创业教育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应该理解为创业教育的低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即创业教育的低级目标是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与创业素质的大学生,高级目标是培养新一代的企业家。这就如同金字塔,金字塔的顶端是未来的企业家,低端是大量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金字塔底端的宽度和厚度决定了顶端的高度。创业教育是通过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来培养企业家,而不是相反。

  三、大学应探索创建以自身为核心的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仅仅局限在操作层面,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重大转型,而超越研究服务型大学的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和日益活跃代表了未来高校发展的方向。从单纯知识传授到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再到创业型方向的转变,是大学肩负历史使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与社会、科技发展脉搏相一致的表现。这样的转变要求大学决不能困守在学术的象牙之塔中,为研究而研究,而是走在生产力发展的最前沿。创业教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从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高等教育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对于时代具有突出的引领作用,而反观中国的大学对时代引领作用在20世纪逐渐弱化,不仅在思想和技术领域都罕有让这个时代激动人心的创举。
  1.创业教育的重点是构建以大学为核心的创业生态系统,解决创业出路问题
  所谓创业出路问题是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的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总和,解决创业所需资金、基地或创业场所等问题,这是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最为本质的区别所在,也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定位是大学从事理论研究和基础性研究,即是形成了成果进行成果转化的主体是高校教师或者企业界,而不是大学生。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表明,作为全社会创新最为活跃的高校不仅仅只是创新思想的策源地,而且能够成为创新的平台、试验场、孵化器,形成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实现了从科研学术成果、创新种子、创业企业到成熟企业的完整创业链条。在这一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隔岸观火,大学和大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创新与创业成果转化的践行者、创业企业的管理者、成熟企业的领导者的角色,成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的中心。大学决不能将创业教育割断,只承担创业理念教育、创业知识传授的任务,而是将目光投入到创业的整个过程中。在此方面,斯坦福大学等创造了一种“创业的机制”和制度,提供了一个创新与创业的出口,解决创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陈浩凯等通过对美国和印度两国创业教育的对比研究认为,美、印两国高校都有较流畅的研发成果转移途径,印度高校在创业初期的企业孵化与技术创新、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企业孵化活动的支持系统、促进网络资源与专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印度加尔各答管理学院30%的毕业生都是创业者。目前在国内,由于体制等诸多原因,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诸多软硬件因素都制约着高校构建创业的生态网络,还远未形成学校创办企业、企业回馈学校的良性循环。就笔者所在的高校来看,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有比较高涨的创业理想,但是创业教育如果缺乏实践基地,必将是纸上谈兵。创业教育必须有一个“出口”——检验创业教育实际效果、实践创业理想的场所和条件,在此方面研究型大学应当走在前列。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创业教育内容应不拘一格,以促使学生的自我认知为基础
  相对于美国的创业教育,日本在创业教育内容上更注重于“创业家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印度高校的创业教育则对实践性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印度理工学院Kanwal Rekhi信息技术学院重视实践性教学并与产业互动保持高度协调,设置的项目在总学分中占了60%左右。课程有三种形式:研究开发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工业企业资助的长期和短期项目)、实验室、定期的研讨会。
  可见,创业既然是创新,是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那么创业教育也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每一所高校都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照搬。中国的高校情况千差万别,学生素质情况也千差万别,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状况的巨大不均衡性决定了创业教育内容不可能整齐划一。
  创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认识自我不仅仅是古希腊的哲学命题,同样也应出现在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之中。自我认知之所以重要,首先是由于创业意愿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创业知识和能力,而与自我认知有更大的关联。郭洪等利用前瞻性人格理论对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创业知识对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这个结论说明尽管知识对个体创业来说是重要的,但知识本身的积累并不会对学生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同样,该研究还认为创业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较不明显,路径系数仅为0.197,这说明提高学生的各种创业能力并非是增强他们创业意愿以促进创业的最佳途径。研究结果证明,前瞻性人格特质越明显的人越倾向于主动改变外部环境,他们的创业态度也会更加积极。此外,父母是否创业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明显。我们认为,创业意愿与勇气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个人经历、性格、家庭背景等的关系更为直接,这其中自我认知是前提条件。
  其次,造成创业成功率低的根本原因不是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差,缺乏创业勇气,而是学生的自我认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徐辉利用职业锚理论对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大学生职业锚逐渐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个人自我真正认知的过程,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干,并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贡献区,从而决定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笔者对所在高校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有39%的毕业生有毕业之后即创业的意愿,有50%的学生现在没有但将来可能有创业的想法,两者合计近90%,但仅有18%的学生认同现行创业教育的效果。在对毕业生自我认知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4%的学生清楚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拥有的资源状况,而66%的学生仅对自身优势和劣势有初步的认识,10%的学生对自身缺乏明确的认知。作为计划体制的最后堡垒,高等教育的内容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与整个社会发展脱节,整个社会实际运行的规则和体系与高等教育所灌输和传授的知识体系相互背离,严重脱离社会实际,这在管理科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管理学和经济学又是整个创业教育的基础。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迷茫,对所学知识持怀疑态度和“无用”判断。我们看到,世界上有很多中途辍学但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学历水平不高,但能抓住机遇、成功创业。而往往一些受教育较多的大学生却面临就业难等问题,这是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3.鼓励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
  德鲁克的研究成果表明,美国在1965~1984年间,就业人数从7100万增长到1.03亿,增长率为45%,其间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并且几乎全部是由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创造的。“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目前,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种类型的创业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为典型的“机会型”创业,即通过拥有创新性的高新技术种子项目以获得风险投资的方式进行创业,这一类型的创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机会型创业相对的是“生存型”创业,是大学生由于自身资源有限,无法吸引大量的资金,选择投入少、门槛低、见效相对快的领域进行创业,一般此类创业集中在第三产业。目前,国内大学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类创业饱受诟病,如台湾TIC100科技创新事业竞赛创办者、台湾财团法人研华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苏治华就曾拒绝清华大学学生的一个金奖项目的投资要求。来自实业界的观点对挑战杯创业大赛的评价并不高,就笔者多年来担任本校创业大赛评委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项目想象的成分大,与市场距离太远,更像是一场游戏而不是真正的创业计划,其结果必然是企业对此项赛事的态度是谨慎介入,而对项目的投资更缺乏热情,大学生在投资商面前是“烈火遇冰山”。
  与此同时,生存性创业也在挑战着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对于生存型创业,特别是投入到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大学生,不能不说整个社会存在着极大的偏见。客观上讲,发展潜力最大、就业机会最多的莫过于第三产业。世界上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60~70%,美国甚至高达87%,而我国目前不足25%,今后一段时期内必将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必然最多。在农村地区同样也存在着极大的可供开发的创业领域。以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为例,在创业类型上美国以机会型创业为主,而印度以生存型创业为主,印度企业的93%是追从型,几乎没有创新。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城市化的进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产业升级,创造着无数的机会。社会对于服务业的内涵、服务质量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消费者需要更富有技术含量、更具有人性化、更绿色环保、体验价值更高的服务,而不是传统服务的延续。此外,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升高和幸福质量的下降,农村成为了很多人的创业热土,这一点对大学生同样适用。对于中国内地大学而言,每年高校毕业生中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来自农村,回到农村既是反哺农村,毕业生切切实实为家乡为中国的现代化作贡献,更可以改变我国农村成百上千年来延续的传统耕作和养殖方式,以高素质掌握科学技术的新型农业从业人员来促进中国农村的产业升级,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农民,解决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推广难的问题。
  除以上两种类型的创业以外,笔者认为,还有第三种类型的创业——发展型创业。发展型创业也可以称之为“二代创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父母家长本身就是企业家,或者独立开展工商经营,就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的构成情况来看,这一比例在5~10%。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子承父业,成为企业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对这类学生而言,他们的创业就是发展型创业,是在父辈创业基础之上的开拓创新,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
  目前,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广大社会应该敞开胸怀,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方向、领域和类型都绝不应该限制在所谓的范围和框架之内。以高素质人才改造传统产业,这本身就是极大的社会进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社会舆论都不应该横加干涉,用传统的标准来评价今天的学生创业。

  四、结语

  尽管中国的创业教育已经走过近十个年头,但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的问题很多。内外部的各种需求都促使高校应进行战略性的变革,创造大有可为、更为广阔的创业教育空间。高校和社会都应在保持清醒意识的同时对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给予积极评价和引导,唯有如此,创业教育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综述04-26

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04-2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04-26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04-26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的思考——“四要素说”与“04-26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意义04-26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回眸与展望04-26

体育锻炼与促进心理健康探究04-26

关于传媒产业结构性进入壁垒探析04-26

关于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中风险投资的方式考量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