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时间:2024-04-26 15:59:0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规划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高职生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本文提出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思路,旨在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职业指导与心理教育齐抓共管的教育体系。  
   
   职业规划教育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评估外界机遇和制约因素,制订和修正个人职业奋斗目标和行动方案,选择和调整职业发展道路。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各种方法与措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校园走向职场的准备阶段,培养就业能力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两者互相影响。本文就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高职生在应试教育单一的评价体系中,难以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更易体验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另外,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导致高职生社会定位困难,高职生“弱势文凭”带来的就业压力等因素,都导致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研究。高职生在SCL-90的统计结果表明,高职生在各个因子上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特别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这几项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就学业成就的统计方面,普通大学生学业成就水平因素总分介于6~100之间,高于55分表示有成功的希望。而高职生学业有成就因素平均分只有53.63,学业成就水平明显偏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及学业成就水平略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心理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当代高职生较为普遍的现象。[1] 
  2.高职生就业压力引起的情绪变化。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就业有压力的占到84.55%,感到焦虑紧张的占76.25%,抑郁的占4.58%,恐惧的占6.58%。焦虑的主要表现是对未来超出实际情况的无名担忧和紧张,挫折承受能力差,稍有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便易急躁,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抑郁心理表现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面对就业压力时觉得前途渺茫,难以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恐惧表现为,面对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逃避现实,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情绪状态上,年级的主效应极显著。在焦虑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在抑郁上,大三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显著高于大三。 
  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各种负面情绪积压,对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对于其大学期间和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择业就业,都会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因素: 
  1.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学时期,在职业发展、意识形态、人际交往等方面主观探索不足,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模式,让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在树立个人信念和发展方向的大学时期,经历较长时间的摸索,是可以理解的,这点和普通高校生并无差异。 
  2.从生源来看,中小学评价体系建立在学习成绩之上,而高职生多数在中学时期就成绩中低,难免影响自我评价,而自信心不足会导致其发展的主观动力不足。 
  3.高职生多数是高考落榜生,他们中有相当部分可能并非出于个人意愿就读了目前的学校和专业,需要更长的适应周期才能投入到现实的努力中。 
  4.虽然目前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信誉,对高职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误解,这使高职生充满了自卑感,在身份上不能认同自己,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他们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2]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重心,除了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更应健全其心智发展,使其不仅掌握其专业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更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使其在课堂外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充分认识自我的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自我与职业、就业与社会的关系,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悦纳自我、正视现实、善与人处、情绪乐观、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职业规划能力体现在,正确评估自身劣势和社会职业环境,制定出符合现状的追求目标和可行的操作方案,从而使自己从入校之始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之中。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往往是在充分正确地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它需要做好自我评估,包括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弄清楚“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从实际出发正确选择生活道路,尽快适应社会生活。[4] 
  职业规划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和了解社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正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是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职业发展的探索进程中。 
  四、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操作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文件[5]指出,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分为以下六部分展开: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 
  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职业规划教育,力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学生形成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行动方案,引导他们自觉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他们健康、负责任以及有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非常强调其经验课程属性,认为态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和每个学生的成长挂钩,多设计一些学生必须投入的活动环节,通过专题讨论、团队协作、辩论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 
  2.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成为大部分学生得以形成独立人格和创造能力的平台。通过活动的历练,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开拓创新,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择业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3.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心理指导渠道。学校负责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期间带队老师等,经常与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和方式,如BBS、QQ聊天、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交流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等,使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通过心理测试、个别辅导的方式,不仅要着眼于辅导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更应加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的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是两项艰巨又复杂的工作,又是两项可以齐抓共管、相辅相成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研究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心理现象入手,整合各方面资源,使更多人认识到这两个手段的共赢效应,同时以学校为核心,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使这两项工作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能够齐头并进,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M].教育与职来,2005,(30). 
  [2]杨新惠.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M].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5]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007,12.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喜看传播学园地中破土而出的一棵新苗——读刘金星同学04-26

回顾新闻学的逻辑起点——以信息概念的引入为话题04-26

搜索引擎偏见: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从百度竞价排名风04-26

中国深度报道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04-26

美国广播管制中公平原则的产生及其演变04-26

基于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04-26

论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04-26

论俄罗斯媒体理论回归服务国家社会04-26

浅谈论党报改革与提升国家软力量04-26

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系统化管理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