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人类生活的世界,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社会与家庭变故等突发事件的侵袭,会给处于事件中的人们造成种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尤其是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负面的心理影响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功能。心理学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育需要研究和借鉴的内容。本文就审美经验中的三种心理要素,即感知、想象与情感的活动,对在美术教学中治疗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心理要素;心理创伤;治疗
一、在感知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心理
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内容首先是感知。美国著名符号论美学家代表人物苏珊·朗格认为,“在人的内在生命中,有一些复杂的微妙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种感受必须借助于知觉和体验才能得到,因此,表达它是语言这类推理符号所难以胜任的,而只有艺术这类表意符号堪负此任。因为,生命总是呈有机状态的,连绵流动,错综交叠,微妙复杂,而艺术是包含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其主要领悟方式是体验与知觉,很少诉诸于推理。”正是艺术拥有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得它与有机生命息息相通,也使得艺术成为人体验和感知生命的载体。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可运用感知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命与艺术的魅力,从而深刻地认识人生价值与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对于遭受重大创伤的学生而言,通过美术来治疗心理创伤的任务,主要是靠教师平时的美术教学来完成。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应通过感知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一切见闻、经历、体验都会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表露出来。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材料,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一方面,能使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态,吐露真情,或宣泄情绪、疏缓压力。另一方面,能为教师从学生的创作中发现隐蔽着的某种问题提供依据。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对某一事情的陈述,教师要能从学生的画中看出一点端倪来,以便及时诊断,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达到心理干预或治疗的目的。
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各种单纯的线条、色彩或图形之所以会在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具有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不同的情调,就在于它们能通过人的感官作用于生理,使人产生一定的快感,这种生理感受是情感和想象活动的基础。玛克思·德索把这种生理感受称之为“审美反射”。在审美感知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充分掌握美术语言的特性。如:线条的形态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关。一个学生画出清晰流畅的线条,另一个学生画出零乱无序的线条,其绘画时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古人早有“喜画兰,怒画竹”之论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又如:色彩能使人产生联想并形成心理反应。即明亮的色彩让人感觉活泼、温情、愉快、幸福;而灰暗的色彩令人感到乏味、寂寞、忧郁、消极、无激情等。只有了解色彩的基本感觉,掌握绘画语言的特点,用敏锐的眼光和细致的观察去分析学生作品,从中辨别学生丰富的情感,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二是在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精选“图式”。现代心理学中揭示的“差异原理”证明,人的感知能力的敏感性和眼前的“图式”与心中熟悉的“图式”之间的差异程度有关。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们总是表现得心灰意懒、毫无兴趣,而当把那些他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放在面前时,他们便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由此可见,在审美感知中,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学对象,选择那些与学生心中的图式不完全雷同和完全无关的形式,即与内在图式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图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敏锐的知觉,达到感化学生的心灵,发挥绘画治疗的作用的目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在想象活动中调控学生的心理
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第二项内容是想象。每一个心灵受过重创的人,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眼前的无助和对未来的担忧。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美术想象的手段来充分揭示自己的无助感内容与担忧的具体问题,以及未来憧憬和希望的事物,让受伤的身心逐渐舒缓、平和,尽快恢复身心的健康、愉悦。瑞士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特的研究发现,特殊的“想象信息”传递后,人的下丘脑便会发出指令使人产生或紧张或松弛的反应。“通过图画等视觉艺术帮助患者排除忧虑和紧张情绪,使之自我放松和乐观,即能达到治疗之目的”。据传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代巴比仑空中花园的建筑就与画疗有关。一个做了古代巴比仑王妃的少女,因思念故乡而忧郁成疾,画师便为她画了一幅其故乡的美丽风景画,使其愁云顿散,疾病痊愈。国王见之大喜,下旨仿图建造了相同的景观。
想象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这种想象没有完全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想象活动中,应考虑学生具备亲身感受知觉中的想象经验。可围绕着美丽的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品来展开,当学生的心理功能都被激活起来去拥抱自然或感受艺术品时,当他们的心境、情感、痛苦、欢乐与自然或艺术情境相吻合时,他们的想象活动便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发挥作用。教师可选择类似《丰盛的午餐》、《我的卧室》、《明天的家乡》等题材作为想象活动的内容。
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依赖于大量的感知、重复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不过,在创造性想象中,只要眼前有刺激物,便会起到一种触发作用。如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并创作美术作品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活动。例如:以郭沫若的诗歌《骆驼》为创作题材。
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暴风雨来时,旅行者,紧紧依靠着你,度过了艰难。高贵的赠名呵,生命和信念,忘不了的温暖。
春风吹醒了绿洲,贝拉树垂着干果,到处是草茵和醴泉。优美的梦,像粉蝶翩跹,看到无边的漠地,化为了良田。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纵使走到天尽头,天外也还有乐园。
骆驼,你星际的火箭,
你,有生命的导弹!你给了旅行者以天样的大胆。你请导引着向前,永远,永远!
作者通过赞颂骆驼,抒发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感情,并向人们展示出坚毅不拔的精神和无限美好的未来境地。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节选诗歌的片段进行想象画创作。在想象活动中,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一方面,根据想象的两种类型,提供多样化的题材,让学生有自由选择表现内容的空间,创设一种让学生愿意表述与沟通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表现来移情,要注意学生作品中隐蔽的细节或不被人关注的情绪,对于作品中出现的无助感与担忧,教师要细心观察,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方法和措施;而对未来憧憬和希望的表现,则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抒发情感,表达明媚的境界,以达到调控学生心理的作用。
三、在情感活动中慰勉学生的心理
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第三项内容是情感。美术教学的特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康宁、和谐的发展。美术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艺术美的形式陶冶人的情感,使日常的生活情感升华为精神的审美情感。感情封闭是遭受心灵创伤学生心理的一个特点,美术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这一心理反应,通过情感活动来开启学生闭塞的心扉,以达到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的目的。
人的情感表现分为两种:一是情感的自然表现,二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自然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美术方面是运用艺术语言将内在的生活感受与人交流。面对受过心灵重创的学生群体,学校可在校园里设立“绘画墙”,让学生通过这一渠道随时、自由地将自己内部的躁动、不安“流泻”出来。情感发泄是身体自卫机制的组成部分,内在情感一旦集聚,身体便感到某种紧张、抑郁、伤痛,只有寻找到合适的渠道流泻出来,身体才能感到轻松。因此,校园创设“绘画墙”能将学生自己的内在情感完全释放出来。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掌握存在差异,不同学生对美术兴趣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有时候某些主观情感并不容易找到想要表现的形象去与它对应。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美术语言的运用与情感表露的关系,使学生懂得选择不同的线条和色彩组成形象。在抽象的形象中,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例如:“那转折突然和生硬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愤怒的感情相对应,方向向上或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紧张、进步和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方向向后或向下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消沉、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只要学生充分认识艺术语言的特点,协调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使情感的自然表现变得更为顺手和自由一些。
如果说情感的自然表现是倾向于一种生活手段,那么,艺术的表现则带有创造、发现、组织或探索人类感情之奥妙的性质。它的主要着眼点是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形态或本质进行发现、认识,并使它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度,挑选有说服力的典型的作品来影响学生,尤其要联系艺术家的生活历程、个人遭遇,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揭示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与艺术表现方式,以感化学生的情感,慰籍学生受伤的心理,使之调整生活态度。在美术史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如米开朗基罗、梵高、蒙克等。以蒙克为例,蒙克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15岁时姐姐去世,成年后父亲和一个弟弟又相继离世,面对一连串的创伤,蒙克的精神崩溃了,性格忧郁而孤僻,绝望的感觉深深地纠缠着他。《呐喊》这幅作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表达的是抑郁、不安、孤独的情绪。这时期蒙克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只是企图将自己的伤痛与恐惧借助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他通过创作打开了自己幽闭着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觉中泄露出自己潜意识的情感,使内心产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而在蒙克的精神得到彻底解脱的后期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作品变得明亮、宁静而富有哲理了。这时可以肯定地说,蒙克内心世界的痛苦和冲突已经被完全释放。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所论述的:“个人愈是与创造过程发生关系,治疗成功的可能性便愈高。最后病人对其障碍、能力和其他依赖性预期的认识,取决于这个人在作品中所建立起自我体验的程度。个人和创作程度之间的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基于他对身体较强的敏感,但很快地就从身体机能的强调引导到感情的涉入,这两点,可能是源于两种原因:制作的程序和题材。”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将情感表现融入美术制作的程序与相关题材的创作之中,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不幸经历转化为一种创作的财富与动力。把情感作为动力,将潜意识中的压抑与冲突呈现出来,把情感作为精神食粮,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获得缓解与满足,而达到慰勉与治疗的目的。
以上谈的是审美心理的三个要素在美术教学中治疗学生心理创伤中的应用。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感知、想象、情感这三种要素是互相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心理学与艺术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现状,充分运用审美心理的诸多要素,寻求心理学与艺术的最佳契合点,发挥美术教育教学的优势与功能,在审美活动中疏导、调控、慰勉学生的心理,以达到通过美术教学来治疗学生心理创伤的目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家庭教育对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04-26
关于一例大学生焦虑情绪心理咨询报告04-26
班主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引路灯04-26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04-26
简析呵护孩子生命成长的心理安全04-26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04-26
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探析04-26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04-26
浅淡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