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

时间:2024-04-26 15:57:2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回顾历史与现状,并结合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析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考察高校体育的各个环节,探索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之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以促进更大范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缓解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样化,并与体育学科特点有机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地实施操作与检验,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的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人作为身心统一的整体,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积极的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众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表明: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倾向者的比例为30% -40%,而其中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0%。并且近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以心理困扰为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适应问题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新生表现最为突出。目前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入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 
  1.2学习压力问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在增大。学习压力是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易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下降,精神上的压抑与焦虑不安。 
  1.3人际交往问题 
  在交往中认知上的偏差、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等常常使大学生面临尴尬、陷入困境,加上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心理,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 
  1.4恋爱问题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使得恋爱成为其敏感话题。部分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1.5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费和生活费等如同压在其心头的大山。窘迫的家境使其易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冷漠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1.6就业问题 
  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当前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下降,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常常无法找到自身的定位,难以接受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 
  1.7网络中的心理问题 
  网络积极作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游戏成瘾、网恋、网上暴力等。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2.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则是心理危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因此,改变传统教育只重视学术、职业与生理健康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心理卫生工作已迫在眉睫。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2006年,我国健康学者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患有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占20% ~23%。对江西省23所高校6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调查测试,发现20% ~30%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6. 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在我国高校患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的学生总人数的64. 4%,列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为常见。目前,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团队协作能力差、意志品质较薄弱、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2.3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 
  体育学科因其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人际交往的立体性、心理操作的复杂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它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具有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2.4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的促进体能、技能等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同时推进体育素质教学,树立“健康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改变目前体育卫生工作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的紧迫需要同时,学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学习领域就包括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这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本质,又体现了这门学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3.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条件及优势 
  高校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学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提高的最直接、最自然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它学科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 
  最后,大学生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体育运动能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从而把被压抑的情绪和思想释放出来。所以,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手段、方法,使学生敢于面对逆境、困难、挫折、失误和落后的考验,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面对挫折进行正确思维、判断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体育教学和长期系(下转第76页)(上接第58页)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雨燕.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改善的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 
  〔2〕蔡菊英,刘军占.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4):79. 
  〔3〕王树明,等.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体育科学,2003,(2):21. 
  〔4〕田珊.体育运动与人的健康素质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3,(2):2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议图书网络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04-26

浅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04-26

浅谈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04-26

浅谈关于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04-26

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04-26

浅谈加强中等职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04-26

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04-26

我国新闻内参机制现状及其对策分析04-26

浅谈现象学新闻学理论体系04-26

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的发展、问题及路径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