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心理活动课中“调侃现象”影响因素探析

时间:2024-04-26 15:57:13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探讨高中心理课中调侃现象的影响因素。在积累了相关的辅导经验后,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大致包括,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闭锁性和社会性)、班级氛围、心理教师的人格特质及上课风格、课程设计(辅导主题、辅导阶段、活动形式等),以上因素对调侃现象的生成具有较大影响。将影响调侃的因素作较详细的分析,对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可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调侃;心理辅导课;高中生  
   
  2007年11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首届年会上,作的《对心理辅导若干困惑问题的思考》报告中谈到困惑六“如何看待心理课的调侃现象”时,他提出,健康的调侃可以为团体成员带来快乐,不健康的调侃则是一种传染病,会很快削弱团体凝聚力;并提醒各位心理教师,需要对心理课的“调侃”问题做出认真反思和认真应对。 
   
  一、心理活动课中的调侃 
   
  “哗众,可以取宠,也可以失宠”——这是我在今年新学期的心理课上对高一新生提出的一个课堂要求,即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华丽,可以与众不同,但在表现前,请三思而行,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取宠”更多,还是“失宠”更多。 
  这里的“哗众取宠”,指的是心理课堂上的“调侃”,而且是“不健康的调侃”,即阻碍心理辅导课有效进行的现象。调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释义:(1)以言语戏谑嘲弄;(2)不经意间的一句玩笑话;(3)故意以诙谐幽默的话调节现场气氛。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种,比如在上《我是谁》时,某位学生在和大家分享我是什么样的人时,有好事者插话:“他的缺点就是太帅了。”第二种,比如在上《你我他》的同伴交往课时,有学生在形容对对方的印象时,说:“他很认真,很积极,但实际没啥水平”,边说边笑,以为开了一个很好的玩笑。第三种,如在上新生适应的活动课时,问及学生对目前的学习生活有何感想时,有学生憋笑说:“我们目前的生活犹如被强奸,既然不能反抗就不如躺下来好好享受,以后的生活将是像被轮奸……”,全班爆笑。虽然此话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它不适合出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实体验将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调侃,可以是一种防卫方式,可以是一种吸引他人注意的手段,还可以是一种故意脱离主题随心所欲的应对方式。以上三种“调侃”,在心理课上都存在,并相互作用,和谐或僵化心理课的氛围,促进或阻碍心理课的有效生成。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调侃现象的影响因素 
   
  在过去一年的心理课中,由于课时不多,虽然体会不尽深刻,但也积累了不少关于心理课的感想,其中较深刻的便是心理课中的调侃现象。每次心理课,我都作了课后感想记录,发现每次课上总有或多或少的调侃现象出现。甚至在某节课上的调侃之风肆意,令我一时手足无措,只能直接“叫停”,硬性进入下一个话题。 
  经过一系列的体会、总结及反思,笔者认为,高中心理课中调侃现象的出现,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只有将这些影响因素分析透彻,才能对症下药,进一步探讨引导“不健康的调侃”的措施。 
  (一)学生 
  1.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高中心理课中出现的调侃现象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是高中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其中,闭锁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在高中心理课上,必然会出现调侃现象,它们是调侃现象形成的基础,是调侃现象得以滋生的生长素。 
  (1)闭锁性。成长到十六七岁的学生,内心世界变化多端,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但并不轻易表现出这些内心变化,反而将“孤独”、“安静”、“寂寞”等字眼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色调,盼望独立,渴望独处,希望保留更多的秘密,“装深沉”也就成了他们追求的一种时尚行为。在心理课中,许多学生在辅导最后的分享阶段,会担忧自己被叫到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即使他们产生了很多观点,但都将这些意见保留,不愿和大家分享,或说不愿让别人知道。所以一旦被点到分享自己的感想时,这些学生会不断调侃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隐藏起来,防卫他人。 
  (2)社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而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的思想更上进,追求现代生活的欲望更强烈。大多数学生从小都生活于优越环境,接触城市中的新奇因素更多,融于社会活动更快,调侃欲望更自然、更强烈,调侃运用的资源也更丰富。如在一次心理课上有位学生对着另一位同学脱口而出“下流”,引起大笑,对方则回敬“下流,就是时下流行的东西,我很荣幸”。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有点“不正经” 之风。 
  2.班级氛围 
  这里的班级氛围指的是班级学生之间的相处状况,比如一些班级,学生之间相处融洽,集体荣誉感强,热爱所在班级,学习氛围良好,这样的班级属于团体凝聚力较强的班级,这时在心理课上的调侃现象会相对较少。学生之间彼此信赖,都愿意将内心的想法告诉同学,或者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想法,此时的班级环境是和谐温馨的。上课环境让人感到安全,学生们的真诚容不得“好事者”拿来做调侃的材料。 
  而在另一些班级,团体凝聚力比较弱,学生们都不愿意发言,只有一些平时好表现的学生起来喧哗一阵,大家大笑一阵,欢笑着就过去了。不仅没有把真实的想法在真诚的环境中展现出来,而且还将一些有倾诉欲望的学生的感想给抹杀了。 
  这需要心理教师对班级氛围进行提前了解,或者深刻感受这个班级属于什么样的心理氛围,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情境,有技巧地引导学生分享体验。 
  (二)辅导教师 
  1.人格特质 
  在一些心理教研活动中,我发现其他心理教师的课堂上并没有如此多的调侃现象,或者说,不同的心理教师上课,学生的表现会不同。正如有些心理辅导员指出的那样,“心理教师很多令人信赖的人格特质,如真诚、尊重、同情心、热情、人性化,这些特质在不安全的环境里往往是学生敢于调侃的原因”。因为本人性格属于开放、胆大、热情、活泼型,对学生也万分真诚,在心理课上与学生交心,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如交头接耳)都尽量宽容,也经常热情地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同时对学生的发言较尊重,不说重话,尽量给予肯定,学生与我几乎没有距离,课上课下都比较亲密。 
  基于以上事实,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也敢和我开玩笑,丝毫不为自己“越轨”的行为而有所觉悟,觉得和我用调侃的语气,非常有意思,极其有趣。这些都成为学生在心理课上调侃的催化剂。 
  2.上课风格 
  在我最初的心理课的风格设定里,觉得心理课应该是轻松、愉悦、有趣且饱含深意的活动课。所以在心理课中,我尽量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有趣现象或者流行、网络语言以及当下最流行、最热门的事件。例如,有学生在我的再三暗示下还在继续讲话,我会对他们说“不要得寸进公里”来警告他们不要太过分。又如,在上自我意识辅导课,提到气质时,我用了兔斯基的漫画“流氓也是一种气质”。用学生的话来形容我的上课语言风格,即“心理老师非常幽默,很搞笑,很时尚,说的话很多都很经典”。 
  虽然这种称之为“幽默”的上课风格很大程度上让我的心理课充满活力,趣味性高,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另一方面,也滋长了调侃之风,很多学生跟着我说些流行的话,觉得这些语言精练、有趣、经典,说出来很有“气派”,甚至有些“骂人不带脏字”。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心理课的设计 
  心理课的设计包含辅导思路、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过程、辅导后续、辅导反馈等很多方面,其中辅导主题直接影响调侃现象的出现,而辅导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调侃现象,采取不同的辅导活动形式,调侃现象也会有变化。 
  1.辅导主题 
  虽然调侃现象普遍存在,每次课堂上都会有些好动的学生抢着发言,但并不是每次课都出现大量的调侃语言,这与课的主题高度相关。一般说来,高中生异性交往的辅导课上调侃现象最多,经常出现哄堂大笑、争相起哄、嘘声一片的场景,甚至辅导老师做出微笑的表情,都被学生视为“暧昧提醒”。而在同伴交往、亲子关系、情绪辅导等主题的辅导课上调侃现象较少,更多的学生愿意拿出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并说出真实的想法,希望获得大家的认可或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这时的心理氛围是真实并安全的。 
  这说明,敏感话题,或涉及到自身的隐私时,更多的学生启动心理防御机制,而调侃也就成了他们逃避问题的有利手段,玩笑话或嬉闹的表情,都能隐藏真实的自己。即使这时的课堂是极具安全感的,高中生心理的闭锁性也决定了他们不会将这些内心的秘密与全班同学分享,只愿和自己的朋友共享。 
  2.辅导阶段 
  在心理课进行到不同的阶段时,调侃现象的出现有明显差异。例如,在一个情境体验结束后,给时间让学生体验一下时,学生神情都很认真,静静思索,表情丰富,但紧接着让他们分享体验时,气氛就开始升温,学生说说笑笑,在发言前有些还先清嗓子,咳几声,然后才慢条斯理地开始讲自己的感想。而其他聆听的学生,会随着发言学生的调侃语言或者调侃表情而出现相应的调侃姿态,或交头接耳,或掩嘴偷笑,或放声大笑,或发出“哦、哼、切、嘻……”等具有调侃意味的语气词,让原本深刻的体验、真切的感受,都化为心理课上的调侃因素。这些因素在学生眼中是有趣并开心的,但对于心理辅导效果,无疑起到阻碍作用。不仅无法实现预设的辅导目标,还有可能出现揭露他人隐私,践踏他人感受,伤害他人自尊等不良现象。所以辅导教师在分享阶段,应该特别提高警惕,及时对不健康的调侃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相互伤害。 
  3.活动形式 
  心理课中的活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将心理因素通过活动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体验,而不同的活动形式会引发不同的调侃现象,调侃的“量”也因活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活动形式为探讨式抒发意见,这时的调侃会相对较少,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分享欲望,他们渴望获取更多的资源。如,在情绪辅导中,让大家分享自己所采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时,一方面由于话题的普遍和大众化,学生不会隐藏心思;另一方面由于希望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更多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学生都很积极并真诚地交换各自心得,使辅导目标有效达成。 
  在一些类似情景演练或者即兴表演的活动中,则可能出现令教师手足无措的调侃场景,学生的言行不仅脱离主题,而且不符合生活实际,学生的表现夸张到“表演即是表演”,而没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其他学生看完表演后也不会有深层次的感想和收获。 
  总体说来,在心理课上,如果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更多的回答自由,学生可能会更多地表现出调侃的姿态,而如果将活动规则界定明确,将活动主题缩小在较小范围,学生的表现会更严谨、诚实。 
   
  三、关于如何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 
   
  钟志农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如何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主要有以下几点:(1)调侃应该“容忍”吗?要看具体情况;(2)重在预防,抓好团体动力的“起、承、转、合”,营造健康、开放、活而不乱的团体氛围;(3)重在及时发现,及时引导;(4)重在建立团体规范;(5)提高教师自身的组织调控能力。以上各点都需要结合调侃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辅导过程中作深层次的分析总结。 
  通过分析影响调侃现象的因素,笔者认为,调侃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心理课上用于调节尴尬气氛的调侃也是必需的,除了在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上要稍加注意,避免某些话题出现不必要的调侃外,对已经出现的调侃现象进行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这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在平时要多做课后笔记,进行归类分析,比如哪些情境、哪类学生、哪些话题、哪些活动容易出现不健康的调侃,做好预防性工作,为及时识别不健康的调侃作好准备,并积累一定的处理调侃现象的有效手段。在心理课堂上,随机应变,将平时积累的应付调侃现象的经验选取合适的加以利用,容许健康的调侃之风存在于心理课堂上的同时,及时引导甚至制止不健康的调侃之风,防止学生自尊受到伤害,加强心理课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他们更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从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困境看表达自由思想之阙如(下)—04-26

从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困境看表达自由思想之阙如(上)—04-26

报业与政治制度关联性问题论纲04-26

纪念《疯女之谜》诽谤案20周年04-26

从圆明园兽首拍卖报道看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04-26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04-26

论西方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固有矛盾04-26

论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出版改革与发展04-26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境遇04-26

加强民生新闻报道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