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三部作品入手,分析了鲁迅人格的三个侧面,即吕纬甫:烦琐人事中的鲁迅;魏连殳:启蒙梦幻灭后的鲁迅;涓生:眷情兄弟的鲁迅。
关键词:鲁迅;《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鲁迅似乎曾被乡人们看成是一位漂亮人物。曾看过一幅先生二十三岁时日本弘文学院卒业时的毕业照,风华正茂的先生面容上颇能令人注意的,是浓眉下的那一双似乎能穿透人内心的锐利的眼睛。二十年后,飞逝的流光足以改变很多东西,先生那曾经英俊的脸庞也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当年以“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任的热血男儿在饱尝了人生的坎坷后,用如椽巨笔为艰难的生存困境下寂寞的灵魂画下了三幅画像,这就是结集于《彷徨》中的《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三篇。正是:心画心声总存真,文章自可见为人。半生艰辛一掬泪,尽入《彷徨》写形神。
一、吕纬甫:烦琐人事中的鲁迅
尽管叔本华说过,如果他是一个国王,下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道命令就是让他一个人生存,像他这样孤芳幽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尽管鲁迅从小因家道中落而饱尝世人的可憎嘴脸,长大后的鲁迅,还是脱离不了与人事打交道,因为,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
从日本归来,鲁迅首先要面对的,正是他笔下那些形形色色的庸俗而烦琐的“鲁镇人”,对如此的故乡人物,鲁迅很难说有什么好感,从杭州的师范学堂,到绍兴府中学堂都只留下了鲁迅匆匆而去的步履。到异地,走异路吧!在这样强烈的内心愿望驱使下,鲁迅最终到了北京,可眼前这一片新天地又如何呢?在教育部的小职员生活中,鲁迅大概明白了:南方也罢,北方也罢,他都只是一个很难在人群中找到共鸣的“客子”。茫茫人海,知音难觅,辽阔天地,已志难伸,问天不语,问人不应,读着《在酒楼上》,我分明感到了鲁迅心中的无奈:“我在少年时,看到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走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人到中年,才发现自己一直陷在人事的圈子里,一直在原地周旋,这该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啊!
在这种无形的圈子里费尽心力腾挪闪避,是真会令人老的。教育部近于机械的工作方式,与新文化运动主将貌合神离,与“现代评论派”持续不休的论战,更遑论周围充满着和故乡人一般无二的人们,鲁迅真是老了,从吕纬甫的相貌上,我们分明看到这种衰老:“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消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都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神。”生活在这样的紧箍咒下纵使你是齐天大圣恐怕也难以挣脱。吕纬甫为他早逝的小弟迁葬,小兄弟的尸骨早已荡然无存,可他仍煞有其事地办完了这场葬礼,这不过是为了骗他的母亲罢了。“瞒”和“骗”可能是与烦琐的人事打交道的人最常用的武器了。久经世故的鲁迅,是否也学会了这样的方法呢?可这恰恰正是鲁迅从内心深处最讨厌最排斥的东西,“唯大英雄能本色”,鲁迅这样的人又怎能忍受戴上面具的生活呢?吕纬甫向我们挑明了鲁迅内心的症结所在:面对如此烦琐的人事,鲁迅竭力想保持本真的自我,众人昏醉兮,唯我独醒。可浊世滔滔,清醒又何补于事呢?
鲁迅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以后?——我不知道。”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魏连殳:启蒙梦幻灭后的鲁迅
古人对人生常用“人生如梦”来描述。梦,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既有“庄生梦蝶”的奇幻,也有“黄粱一梦”的适意,还有“蕉鹿梦”的朦胧,“梦笔生花”的灵性。但,梦醒了呢?“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鲁迅说:“我在年青的时候曾经做过许多梦。”启蒙救亡之梦大约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吧!
不论是创办《新生》,投稿《新青年》,还是参与新文化运动,在我看来,先生正是为了实现他的启蒙之梦而不懈努力着。先生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既饱受着传统文化那一抹夕阳的返照,又沐浴着欧美风雨,在新的知识中脱胎换骨,可以说,他们天生就有一份文化的担当。因此,先驱者的责任被先生义无返顾地扛了起来。可是,结果如何呢?先生好象是一个天生的预言家,他对钱玄同所做的铁屋子万难毁灭的预言被不幸言中了,麻木、愚昧、冷血、欺诈、漠然,这一切的一切结成纵横交错的大网,这张网密不透风,人们被紧紧地束缚着,直至寂灭。结果这样的局面出现了:“寂寞的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扬臂高呼声嘶力竭的呐喊声面临的却是整个一个无声的中国,一片为国为民的丹心换来的却是千夫所指,中国啊中国,你的苦难难道真是如此深重吗?你怎么能将为你沥血启蒙的先驱推到悬崖绝顶,让他饱受孤独的折磨呢?
《孤独者》,一如题名,这正是启蒙之梦幻灭后的鲁迅的内心写真。我觉得,魏连殳的一生,正是先生启蒙之梦由萌发到碰壁到幻灭这一过程的隐喻。“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又一个鲁迅活跃于纸上了,连殳是一个启蒙者,注定了他孤独的命运,自然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以致于在祖母大敛时,作为别人眼中异物的连殳,不但没有屈从于旧习,反而打破了成例,弄得周围的人不知所措。鹤立鸡群的他可以将周围人投来的冷眼如蛛丝一般轻轻拂去,因为他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这简直就是《自嘲》的翻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己一直有“救救孩子”的愿望,孩子是希望所在,可当孩子也不理连殳了,他才真切的感到了一种悲凉的况味。启蒙,启蒙,当你所要启蒙的对象也对你的努力无动于衷时,这个梦如肥皂泡一样在瞬间幻灭了,可连殳毕竟是一个先驱者,当他无路可走时,世人皆欲杀,他偏偏要活着,还要“躬行”他先前所憎恶的东西,这是对旧的东西的调侃,这也是一种反抗。但梦醒了是真实的,连殳毕竟是一个失败者,鲁迅只能亲手将连殳送上死途,埋葬了连殳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的梦想。因为,梦醒了无路可走才是真正的孤独。先驱的陨灭如流星划过穹苍,带出一道璀璨的光尾。连殳用他的死向那个社会击出了强劲的一拳:“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悲伤里夹杂着愤思和悲哀。”狼性岂能驯?寂寞的鲁迅,用文字尽情地发泄着这寂寞,这真是不朽的寂寞。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涓生:眷情兄弟的鲁迅
家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心灵的避风港,人生倦旅的憩息地。从小家庭就不完整的鲁迅骨子里有很深的恋家情结,三兄弟中,他与二弟作人更为志同道合,在日本他们就共同编译《域外小说集》,在与兄弟纵谈人生、社会、民族、国家之时,鲁迅心中可能会泛起一阵阵的热潮吧!在这样深厚的感情基础上,鲁迅宁愿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毅然回国谋职,以支持作人的求学生活,当兄弟归国后,鲁迅更在北京八道湾置办大宅,过着幼年时就想过的家庭怡怡的生活,可是,由于至今尚未弄清的一些原因,周氏二人兄弟失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启明与长庚,注定了永为参商。鲁迅与周作人生前对这件事都讳莫如深。可我认为,在鲁迅的内心深处对兄弟之情从未忘却,《伤逝》这篇自抒胸臆的小说,一直是鲁迅小说中颇为难懂的一篇,晚年的周作人曾将之看作是鲁迅为兄弟之情唱出的一曲挽歌!我深以为然。
《伤逝》作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一日,距兄弟失和已有两年,其实,同年六月二十九日,鲁迅还作了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两篇作品都触及到了一个主题:“背叛”。朋友的离弃,社会的排斥,命运的玩弄,鲁迅的精神分明激动了,我仿佛看到两个鲁迅,一个如《颓败线的颤动》中的那个老妇人,在平静中痉挛着,她默默地承受着苦难,咀嚼着苦痛,她冷淡的默然的态度中其实包含了多少的怨恨,多少的愤怒,她无言地诅咒着,对于背叛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平静,这种无言,其实是痛苦与怨毒到了极致的表现,譬如火山,在爆发之前是那么的安宁。另一个鲁迅则不是如此,这就是涓生,涓生在《伤逝》中表达着对背叛的惋惜和伤感。我想,鲁迅的内心世界更倾向于涓生,因为一个看来坚强不屈的人,其实他的内心往往是脆弱的。鲁迅既有被遗弃的悲哀,但对兄弟失和又表示着深深的哀悼。这种感情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伤害着鲁迅,又使鲁迅更加坚毅:“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运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进,用遗忘和淡漠做我的向导……”往事已矣,且将这份感情深埋在心中,我且荷戟上阵,哪怕孑然一身,这才是鲁迅真正的声音。
艰难地读完这三篇小说,合上书页,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先生的另一幅画像。在厦门的乱坟之间,先生安然而坐,在他已显沧桑的脸庞上,那双眸子仍然炯炯有神,似乎穿透着国人的灵魂。虽举世而莫人知,先生仍然选择坚驻在黑暗的闸门,将他的痛苦、欢娱、艰辛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先生逝矣,我所感到的这个寂寞的灵魂还是如此真实地传达着他的感觉,这种感觉浓得化也化不开,说也说不完。
参考文献:
[1]鲁迅.傍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2.
[2]周振甫.鲁迅诗歌注[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3.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7.
[4]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认知04-26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04-26
历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04-26
浅析高职生的不良考试心理04-26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分组讨论操作规范研究04-26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讨04-26
心理教育研究述评04-26
心理资本在教与学领域的研究新进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