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心理学以普通人的幸福为核心,强调人类在关注人的各种问题时更应关注人自身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品质。这种平衡的观点不仅使人提高了自己改正自己缺点的能力,同时也改善了自己发展自己潜力和优点的能力。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和谐社会;幸福;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更好的造福国家、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其根本就是要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权益得到保障,生活幸福安康;就是要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民幸福,用人民幸福来引导和检验和谐社会建设。
一、和谐社会与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幸福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从美国心理学界开始兴起的一新的研究领域,是关于人类幸福的科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动机等因素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懂得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学在个体层面上关注人的积极面,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个体积极人格,体验幸福;在群体层面上关注全体的和谐互动,培养合作、共享、利他、宽容等积极品质;在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整个社会的风气、文化氛围,提倡建立有责任感、关系良好的社区、社会;在自然层面上,积极心理学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心理学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不仅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更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社会的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在其理念上存在一个理想的常模,其目标是把所有的普通人,不仅仅是小部分的问题人,尽可能的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致力于使社会成员追求幸福的理想,发现使得个体、团员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会层面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良性的互动、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幸福。而积极心理学也是从个体,群体以及人与自然层面上促进人类的发展的,积极心理学不仅仅谋求个人的幸福,而且更加关怀人类的福祉,两者有着本质的联系。所以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机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二)和谐社会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幸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所谓价值和意义,社会历史因为有了“人”才存在、变化和发展[4]。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民的幸福,经济增长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政治善治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文化发展还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而社会和谐更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民生幸福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和谐之本、和谐之源。构建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实现最大幸福。
社会和谐,民生为大,民生问题,幸福为本。致力于人民幸福是共产党人的本质使然。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矛盾的重要关口,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就我国目前而言,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民生无小事,民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之事,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是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5]。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指向是要给老百姓一个幸福的家园,给人民群众幸福的生活。关注民生问题、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积极心理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促进个体积极健康的人格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是指在共同物质条件下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后天通过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所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人是否能适应社会并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
积极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人格健全的个体才更有活力,更有利于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维护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除了要大力改善社会系统之外,还应着力于改善其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积极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他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心理学应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发掘人的这种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和谐社会在积极人格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人外在的积极能力,也要关注人内在的积极潜力。个体一旦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人格,他就会把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外在的可变化的因素,从而使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会朝好的结果去努力。人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体内化人外在活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社会的良好环境来达到建构人的积极人格。而要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建构社会的良好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发展人的积极行为能力,因为具有了积极行为能力的个体,他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积极人格的建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二)建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新秩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人类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幸福的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危及着人类生活的安全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使我们思考人类究竟应该怎样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幸福是物质的,但更是精神的,它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追求,更是对健康和谐、让人身心舒畅的生活环境的一种要求。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社会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没有存在的基础。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需要建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新秩序,需要重新我们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嬗变的历史轨迹和日益恶化的趋势,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人对自然的掠夺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对话 ”,从而使人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新型“共生 ”关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对民众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引导,指导人们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态度与责任感;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制度及法律法规,环境法制建设应坚持体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倡导绿色科技,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大力发展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科技,改变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线性发展模式,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积极的社会制度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的社会制度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现阶段我国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如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差距扩大等,并且社会弱势群体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利益关系失衡、民生问题得不到合理重视造成的。民生问题,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是关系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和谐社会建设将毫无意义。
积极和谐的社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符合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必然选择和实际步骤。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首要的就是建立积极的社会制度。构建积极的社会制度必须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以人为本,坚持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相关的制度保障机制要坚实有力,切实保障弱势和困难群体的利益,充分体现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在各项制度中目标明确,要充分重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有广泛的、有成效的沟通机制,社会公众可以顺畅地表达意愿,制度制定者真诚地而不是形式地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尊重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在社会中寻求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的制度性均衡。这样既能有力地保障和谐,又能使所定制度在社会内部得到切实支持。
参考文献:
【1】Sheldon KM, Laura K.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3.
【2】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 2005, 2.
【3】高青梅. 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支撑[J]. 思想教育研究, 2007, 6.
【4】谢春艳.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J]. 湖北社会科学, 2007, 1.
【5】林巧健.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 5.
【6】袁淑玲. 塑造公民健全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 魅力中国, 2009, 4.
【7】余欣欣,郑雪.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抉择与策略[J]. 学术论坛. 2007, 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如何在批评学生中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04-26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及其成因04-26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浅析04-26
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心理困惑的成因与对策04-26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04-26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04-26
浅析对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04-26
浅谈引导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