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心理暗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时间:2024-04-26 15:53:2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心理暗示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的确非常巨大,我们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关键词】心理暗示 权威效应 学习动机 
   
  心理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主体施放能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暗示有三个环节,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心理暗示可以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对人的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就能得到提高,人的内在潜能甚至也能得到最大开发。而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不自觉的自我贬损,心理冲突和内心自卑感加剧,严重的导致情绪失调,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举例说明,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1966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所小学的1—6年级所有学生进行了一项智力测验。 实验者告诉教师,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在学业上是否会有成就做出预测。然后实验者将一份在测验中得到高分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并让老师有意把这些得高分的同学名单透漏给这些学生。其实,这个实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老师们得到的名单也是实验者任意抽取的。一年后,奇迹发生了,真的像预测的那样,名单上所有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了,智商指数也有所改进,而且甚至有的学生从测验前的差等生跃到了优等生的行列。既然测验不具备预测的能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如此大的提高呢?原来,这些学生在心里总是这样告诉自己:我很与众不同,我是聪明的。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也倾注了更多的积极提示,并且表现出了更多的耐心和赏识。于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绩自然提高很快。这个经典的实验告诉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的确有着很大的作用。 

  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沉闷、刻板、僵化、灌输的教学方式大量存在,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压抑,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并由此而引发过度焦虑、自卑、烦躁、逆反和厌学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有效运用心理暗示这一手段,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下学习兴趣,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那么我们的教育质量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会减少许多由于学生厌学而引发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运用心理暗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利用环境暗示,创造良好的教室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往往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的潜能和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暗示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让同学们在书桌上角粘贴自己喜欢的名人格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暗示自己要刻苦努力,振奋向上;在班级板报或教室墙上等醒目位置张贴“幸运之光,将永远照耀XX班这群努力拼搏的孩子”等积极的暗示语音。这些激励的语言都将极大的鼓励学生,使他们心态平和、轻松愉快的去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树立高尚渊博的教师形象,创建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 

  心理暗示要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暗示活动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诱导教育,被暗示者必须对暗示者具有充分的信赖和期望,才能在暗示信息中获得启示,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暗示者,学生是被暗示者,要想让教师的积极暗示信息对学生发生作用,首先教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对其的敬佩感、信任感、崇拜感,从而产生权威效应,让教师的积极暗示信息有效的对学生发生作用。其次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还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创建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育氛围,这样才能建立和维持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关系,才能有效运用各种暗示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导学生良性情绪、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课堂教育中,教师把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所谓直接暗示,也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有意识地向学生发出积极的信息刺激,使学生迅速地不加考虑地接受,以达到预期的反应目的,而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例如,在学生正确的回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当即予以表扬:“你真行”,“你真棒”,“我真喜欢你”等,这位教师就是在运用直接暗示来鼓励这位同学使他更加喜欢这门课,同时诱导其他学生也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做一个“你真行”、“你真聪明”、“你真棒”、“老师真喜欢你”的同学。再比如,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前,导入新课时总要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你们共同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的、同学们十分喜读的课文XX。”这篇文章真的是同学们喜读的课文吗?那也不一定。其实,这位教师同样运用直接暗示的方式,激发每一位同学对所学课文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认真地去听课。所以,通过语言直接暗示尽量表扬孩子,引导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同学都对所学知识兴趣浓厚,那么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指日可待了。 

  所谓间接暗示,也就是暗示者向他人发出比较含蓄的刺激信息,既不显露时机,也不明指意义,而是让他人从暗示的内容去理解,从而接受暗示。一般来说,间接暗示含义深刻,委婉自然,易被人接受。如现代课堂教学中,对个体的心理暗示可先从集体学习的整体情绪和态度入手,通过大范围内面貌的改变和水平的提高去暗示激发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让其在班集体合力的暗示中逐步改变学习的动机、情绪等,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和成绩。当然,间接暗示还有许多途径和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实践中不断地去探讨。另外,我们在运用积极的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的时候,还要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及不良信息刺激。一些消极的恶性的心理暗示,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校和社会问题。
  四、家庭教育中,家长巧妙的运用心理暗示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家庭教育中的暗示和学校教育中的暗示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同样重要。家长要配合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方面多做努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动机是指引行动的方向,是组织和调节个体行动的心理动因,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会发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艰深,而是在学习中面临一定的动机障碍。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暗示给了孩子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如学习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学习是为了挣钱、出名等功利性的动机。再加上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往往言辞过于激烈,如“你怎么这么笨!”、“学习成绩怎么老上不去…”、“你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将来就去拾垃圾!”等等语言,这些消极的暗示信息传递给了孩子,导致孩子压力过大,厌恶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往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多鼓励、多肯定孩子,不断地把这样的信息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你是最聪明的,妈妈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这次成绩不好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学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来学习,是为了成长自己,而不是为了任何的功利”、“成绩不是主要的,而学到知识,善于运用才是最重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积极暗示信息。这样孩子对学习、对成绩就没有那么大的抵制和对抗情绪了,也会慢慢地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变枯燥无味的去学习积极地探索性的发现学习,那么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教育、培养孩子方面的作用的确非常巨大,关键是我们要利用好它,使它发挥积极的作用,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造人境界。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所有的行为,都适宜用心理暗示手段进行干预,心理暗示还应与其他教育手段相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或夸大心理暗示的作用,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误。 

  参考文献: 

  [1] 刘桂萍. 心理暗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妙用分析[ J ].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冯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 
  [3] 沈坚,李山川.儿童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15~22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老子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初探04-26

“80后”的思想及行为特点04-26

阳光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学实践04-26

孩子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浅探04-26

浅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04-26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论析04-26

浅谈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与对策04-26

后进生社交心理案例探析04-26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26

浅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