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教育

时间:2024-04-26 15:53:0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心理问题 逆反心理 三位一体 立体化教育
  摘要:要从思想上重视他们,不能轻视,不能抛弃。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全面关心他们,要满怀爱地教育他们。
  我是宿迁市宿城区职教中心的一名普通的教师,根据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发现职校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据调查,职校生中约38.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且多为品德不良的学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培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应尽的责任。
    品德不良的学生是指那些道德观念模糊、纪律松弛、品行差的学生。
    虽然他们人数不多,约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但能量不小,影响很坏。了解他们的现状、特点及不良品行的成因,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一)主要表现
    偷窃、逃学或离家出走、结伙打架、赌博等。
    (二)主要特点
    1.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又受一定的客观环境影响,因而产生了行为上的错误,呈现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2.集体约束与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性。一些品德不良的学生不能充分地协调自我、他人和集体的关系。
    3.道德要求与逆反心理的对立性。一些学生由于某种需要或情感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压抑,便产生逆反心理,有故意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倾向。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文化生活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当前的文化市场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不可避免地产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这就使不具备分辨能力的中学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生活学习中,不求上进、追求金钱、贪图实惠、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厌学情绪严重,以致产生严重的不良行为。
    (二)家庭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三)学校教育不当
    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重视尖子生。对学困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惩罚手段对付学困生,致使学生学习和思想负担过重,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四)学生本身的内在因素
    对社会适应性低,生理变化与认识、情感等发展不协调、不平衡。
    三、对品德不良的学生采取的心理教育措施
    (一)用充满爱的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困生时曾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因此,对品德不良的学生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他们。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他们,不能轻视,不能抛弃。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全面关心,要满怀着爱心地教育他们。
    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因人而异,充分发扬这些学生的优点,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抓住有利时机,促其醒悟。
  (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必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实施全方位教育
    所谓全方位教育是指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只有三者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才能生效。
    (四)灵活运用各种辅导方法
    1.劝导说服法。由受学生尊敬的长者出面指出学生行为的不足,并示范正确的行为加以引导,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环境隔离法。将品德不良的学生与消极环境隔离,并主动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寻求积极的同伴交往。
    3.奖励强化法。当品德不良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时,立即给予奖励。家长、教师必须统一步骤、通力协作。
    4.活动激励法。多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同学、老师的信任,导致心灵上的震动,促使其不良行为的改变。
    5.反面教育法。和公安、司法部门联合,让改造较好的罪犯现身说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析中职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04-26

关于如何解决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问题04-26

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暗示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04-26

浅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04-26

自然地理分野与精神气候差异04-26

台港女性书写的现代进程与意义向度04-26

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04-26

从新感觉派到“身体写作”:西方经验的渗透及回应04-26

关于大众传媒的误导偏向04-26

中国-东南亚壮泰族群发展演化的传播系统理论观照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