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中职生;逆反心理;教育对策;调适
【摘要】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不顺从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中职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中职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大因素。教育工作者必须区分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对于消极的逆反心理应在具体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教育和调适。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作为青少年一部分的中职生,虽未进入社会,但由于比其他青少年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往往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距离,表现出种种不适,由此形成了逆反的心理。中职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可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观因素。中职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首先,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其次,青少年性意识的逐渐强化和建立,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
但是,作为青少年的中职生在心理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二)客观因素。中职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家庭方面。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中职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2)学校方面。学校对中职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学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存在着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应付差事的想法,教师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中职生对教育、教学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中职生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中职生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如果中职生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中职生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个体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青少年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中职生心理上被潜移默化,再加上中职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于大众,而忽视了对中职生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他们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中职生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青少年生理上基本上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中职生心理的发展更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更为突出。逆反心理在中职生中的表现大致有:(1)超限逆反。这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眭质,一概过度地批评指责),就会引起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2)情境逆反。这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在讲解课文),会使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3)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中职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4)禁果逆反。中职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均属禁果逆反。(5)自主逆反。这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却用喝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喝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6)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师无意表扬了一个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7)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中职生逆反心理之教育和调适
对待中职生中存在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应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同时,应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而对待中职生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一)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
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教育者的指导,而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职教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尊重中职生,进而才会减少中职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二)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心理学理论以及大量的社会现实表明,感情可以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中职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均有体会,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上课。如果职教工作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被教育者心理上就不会产生厌恶、背离、逆反心理。
(三)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较有威望者的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四)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中职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职教工作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分,帮助被教育者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
(五)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中职生逆反心理的调适应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的办法。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在中职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的出现是十分正常的,它对中职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中职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所有消极的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应正确对待,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和调适。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自然地理分野与精神气候差异04-26
台港女性书写的现代进程与意义向度04-26
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04-26
关于大众传媒的误导偏向04-26
试论新形势下广播文学节目的生存对策04-26
新时期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04-26
论期刊品牌的创建与维护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