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中神话意象的翻译

时间:2024-04-26 15:52:3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莎剧中引用了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这些意象在莎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位名家译本的比较分析,试图探索这些神话意象的理想翻译方式。

  〔关键词〕 :翻译;神话;意象;神话意象

   Abstract:Lots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e mythological images were cited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partin Shakespearean dramas. The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reasonable way of translation for these mythological images by contrasting and analyzing the thre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istinguished translators, i.e., Mr. ZHU Sheng-hao, LIANG Shi-qiu and FANG Ping.

  Key words:translation; myth; image; mythological image
  
  1 引言
  
  “神话”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很多神话都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这样,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都成了神,能够祸福人类,因而人们也不得不对神敬畏崇拜。由此看来,神话一般泛指有关神或其他超自然物的故事,当然,有时也包括被神化了的人。弗洛伊德(Freud) 在《作家和白日梦》(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 中曾说过,神话是一个民族“幻想”的残留物,只是形式上经过了变化①。马克思曾说过,神话是“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②。这就是说,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该文化或该民族的历史。所以民族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她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1〕。
  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希腊、古罗马人创造的众多神话则是希腊、罗马文化的瑰宝,这些神话不仅直接孕育了整个西方文化,而且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最大特点就是神的“拟人化”,也就是神都被赋予了完整的人的性格,如女神维纳斯(Venus)是最完美的女性。
  对文学家来说,神话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以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为来源的意象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尤其是莎士比亚,更是对古希腊罗马神话大加引用,作为其创作的源泉之一。
  
  2 神话意象的翻译
  
  2.1 神话意象
  对于“意象”的含义,古今中外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要给“意象”下一个标准的定义并非易事。简言之,如柴梅萍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一文中指出:“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意象的功能即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③。吴文安在《意象的传译》一文中指出,意象的作用就在于“能诉诸读者感官,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在大脑中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带来身心的愉悦”,而“一旦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读者没有适当的前见和期待,不能形成某些事物的意象,文学的交际过程就会中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这些论述都有力地证明:脱离了意象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人们就难以准确把握、领会意象所传递的美感。
  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是莎剧中大量出现的、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原型为基础的意象,这些神话意象无疑有着很深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性,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因此,中国读者要获得对莎剧文本中神话意象的审美求解,必须依赖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虽然当今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但文化的差异性是永远无法完全消除的,并且这些神话意象背后的文化是很久以前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这对中国读者来说,无疑是感到相对较为陌生的一个领域。因此,这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对译者采用何种方式来翻译莎剧文本中的神话意象产生了重大影响。
  2.2 神话意象的翻译
  神话意象的传递在莎剧汉译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读者能否从汉译本中获得类似于源语读者的审美感应,这除了莎剧原有的魅力和读者的先入之见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这些神话意象的传递方式。因为这些神话意象从源语到目的语的传递,依赖的主要就是翻译主体,即译者的审美介入;而翻译主体在审美介入,亦即翻译的过程中对意象的接受和表达与莎士比亚当时创作这些神话意象的主观愿望往往难以完全叠合。因此,在不同的翻译主体接受和重新表达这些神话意象的环节当中,就会出现相对于原作者的不同分化,从而产生这些神话意象汉译的不同类型和结果。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莎剧中的这些意象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所译意象的具体情况,并要认真考虑中国读者对该意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关翻译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传递该意象的文化底蕴。
  2.2.1 仅音译——观象取意
  仅音译就是译者仅仅音译莎剧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不加任何解释或注解。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么可能是完全信任目的语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认为他们能够顺利地“观象取意”;要么可能是源语意象的审美信息和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已广为人知;也有可能就是译者有意识地要为目的语读者营造一种和源语读者一样的“寻象观意”的模式。不过笔者浅见认为,对于莎剧中广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神话意象可直接采取这种翻译方式,反之,最好另寻它法。如《皆大欢喜》第四幕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场45-46行有这样一个神话意象①:
  …, it may be said of him that Cupid hath clapped
  him o’ the shoulder, but I’ll warrant him heart-whole.
  莎剧中神话意象的翻译[DM)]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KG9*2]2008年第4期[KG11*2]第21卷第4期
  
  朱生豪:……,这种人人家也许会说邱必特曾经拍过他的肩膀,可是我敢说他的心是不曾中过爱神之箭的。
  梁实秋:……,也许有人说他是曾经被爱神捉住过的,但我敢担保他的心上是没有爱神的箭伤。
  方平:……,那么最多也只能算他是给小爱神丘比特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可我敢担保,他那颗心一点儿没事儿,不曾中了小爱神的金箭。
  Cupid,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小爱神,蒙着眼睛,手执小弓箭,凡被他射中者即坠入情网。对于可爱的小爱神丘比特,汉语语境下的读者还是比较了解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像朱生豪先生那样采取仅音译的方式,这样这一意象的审美信息和文化信息就完全能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和领会。完全没有必要像梁实秋先生那样“舍象取意”。当然,方平先生译为“小爱神丘比特”更保险,更能让读者观一目而了然于心,即保全了“象”,又传达了“意”,不过于形神兼似方面有些不够完美,而且也让中国读者失去了自发“求解”的冲动和机会。
  但这些神话意象蕴含的毕竟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信息,所以广为中国读者所熟知,能仅音译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相信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可仅音译的神话意象会越来越多。
  2.2.2 音译加释义——意、象同现
  音译加释义,即在译文中直接将意象的“象”和“意”同时传递,保留“象”的同时也将“意”和盘托出,即“意”和“象”同时出现在译文中(如上例中方平先生对Cupid的翻译)。这一做法无疑从某种角度上简化了目的语读者“观象取意”的过程,但是也让读者少了一些自发“求解”的冲动。《皆大欢喜》第五幕第四场111-112行有这样一个神话意象:
  Hymen from heaven brought her,
  Yea, brought her hither, …
  朱生豪:亥门一路带着伊,远从天上来;……
  梁实秋:海门带她从天上来;是,带到这里来,……
  方平:喜神引领她从天宇来人间和你团聚。
  Hymen这个意象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婚姻之神。对于这位专司婚姻的神,相信多数中国读者就不一定很清楚。朱、梁两位先生仅音译为“亥门”和“海门”,可能是完全信任中国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认为他们能够顺利地“观象取意”,也有可能是有意识地要为中国读者营造一种和源语读者一样的“寻象观意”的模式,这里不必妄加推测。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这样做“象”是留住了,但相信很多中国读者观“象”却难取“意”,翻译目的难以实现。方平先生舍“象”取“意”,意译为“喜神”,技高一筹,更容易让这一“意象”在中国读者的审美意识中产生意义上的共鸣,但有失“象”之缺憾。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由此,笔者认为,这一“意象”最好采取音译加释义的方法,译为“喜神海门”。这样既保留了“象”,又传递了“意”,虽简化了读者观象取意的过程,但毕竟同时保留了“意”和“象”,应该说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最佳方法。
  2.2.3 音译加注——观象猜意
  音译加注就是音译源语之“象”并在文后加注解,详细说明“象”之“意”、 “象”之渊源。这种文后加注的译法与前面提到的音译加释义的译法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即由译者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个顺利、快速地对源语意象进行求解的途径。但这两种模式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音译加注的意象似乎要比音译加释义的意象更需要译者倾注大量的文字对之加以说明,因此,这样的意象在文中直接释义会让译文显得冗长,必须在文后另辟地方对意象的“象”、“意”和文化渊源进行详尽的注解,这可以看做是它的缺点和不足;其次,音译加释义是让读者直接在阅读译文的同时就将源语之“象”和“意”都尽收眼底,而音译并在文后加注的译法则是先让目的语读者有一个试图自己“观象取意”的心理,因为在阅读译文时读者直接面对的依然只是“象”,而对于“象”外之“意”,读者必然会在审美意识中展开搜寻,当这种自发的“观象取意”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读者肯定又会去翻看文后的注解,从而获得对自己审美感应的一种求证。《哈姆莱特》第五幕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场251-254行有这么两个神话意象:
  Now pile your dust upon the quick and dead,
  Till of this flat a mountain you have made
  T’ o’ertop old Pelion or the skyish head
  Of blue Olympus.
  朱生豪:现在把你们的泥土倒下来,把死和活的一起掩埋了吧;让这块平地上堆起一座高山,那古老的丕利恩和苍秀插天的俄林波斯都要俯伏在它的足下。
  梁实秋:现在你们把死人活人一齐埋了吧,直把平地堆成一座山,比古代的拍龙山或奥林帕斯山的耸天绝顶还要高。(拍龙山〔Pelion〕,奥林帕斯〔Olympus〕,均希腊高山。巨人与天神争斗时,曾拟以欧萨山〔Ossa〕及奥林帕斯堆积于拍龙山上,或以拍龙山及欧萨山堆积于奥林帕斯之上,以为爬上天庭之阶梯。)
  方平:现在,把泥沙盖下来,把活的死的一起埋了吧!让平地堆起了高山,超过了古代的佩里翁,或是奥林匹斯插入云霄的青峰。(〔希腊神话〕巨人族与天上诸神 抗争,堆起佩里翁〔Pelion〕山,高与诸神所居的奥林匹斯山峰相齐。)
  这里出现的两个神话意象是Pelion和Olympus。前者是指希腊神话中巨人们(the Titans)堆起的高山之一;后者指希腊神话中众神所居的高山。朱生豪先生都采用了仅音译的方法,或许在形式上是可以为中国读者营造一种类似于源语读者的审美求解模式,但这两个意象进入汉语语境后,中国读者很可能难于直接从源语之“象”观得意象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信息。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后来的梁译本和方译本中,两位先生都采用了文后加注的手法,以期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些“观象取意”的帮助形式。
  2.2.4意译——去象留意
  意译一般表现为得“意”忘“象”,去“象”留“意”,即在目的语中仅保留意象之“意”,
  而源语中用来表意的重要手段——“象”,在译文中完全被舍弃。《威尼斯商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幕第二场104-106行有这样一例,鲍西娅受亡父的遗命要用选择匣子的方法来决定丈夫的人选,她对侍女聂莉莎(Nerissa)说道:
  If I live to be as old as Sibylla, I will die as chaste
  as Diana, unless I be obtained by the manner of my
  father’s will.
  朱生豪:要是没有人愿意照我父亲的遗命把我娶去,那么即使我活到一千岁,也只好终身不嫁。
  梁实秋:如其我活到西逼拉那样老,我也愿是贞洁如黛安娜而死,除非是按照父亲遗嘱的方法出嫁。(西逼拉,老态龙钟的女预言家。)
  方平: 谁想要得到我这个人,就得遵照先父的规定;否则,哪怕我活到西比拉老婆婆那一把年纪,我临死,也还是像月亮里的戴安娜那样,一个童女的身子。(西比拉,阿波罗神庙中善作预言的女祭司的称呼。阿波罗爱上了意大利南部克米地方的“西比拉”,答应让她活上跟握在她手里的沙泥粒子一样多的岁数。可是她忘了要求永久的青春,因此后来成了一个老态龙钟的丑怪婆。见奥维德《变形记》第15卷。)
  这里出现了Sibylla(西比拉)和Diana(戴安娜)两个神话意象。朱生豪先生采用意译法,舍弃了源语之“象”,仅保留了“年老”和“贞洁”的象外之“意”;梁实秋先生对Sibylla这一意象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对Diana采用仅音译的方法,可能认为这一意象已广为人知;方平先生对前者采用音译加释义并加注的方法,对后者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
  据罗马神话,Diana是月亮女神,她在林中狩猎,机智地拒绝一切爱情,保持贞洁。笔者认为,对于这两个意象,要么像朱生豪先生那样直接意译,去“象”留“意”;要么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既给读者留下审美求解的想象空间,又让他们能够先观“象”而后取“意”。两种翻译方式各有利弊,意译法简洁明了,但失去了源语之“象”,“损失”过大;音译加注法能满足目的语读者先观“象”而后取“意”的审美要求,但过分冗长,显得有些拖泥带水,不适合舞台演出。
  3 结束语
  综上,笔者通过比较分析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位方家对莎剧中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的汉译,浅显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翻译观点和方法。认为在汉译这些神话意象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兼顾到源语意象和中国读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汉译。能直接音译的,理所当然首选仅音译的方法;不能则退而求其次,采用音译加释义或音译加注亦或意译的方法。总的原则就是:既不要拘泥于仅音译的方法而无法自拔,也不要一味的完全意译而走向极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式,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译文质量,让读者既能观“象”,又能取“意”;既能保持原有的文化传统,又能在这一传统之中去领略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参考文献〕
  
  〔1〕 朱 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8
  〔2〕 吴文安. 意象的传译〔J〕. 南京社会科学,2003(10):65-6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探析农村中学学生心理障碍诊断及矫治04-26

探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4-26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朋辈心理辅导04-26

浅谈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04-26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04-26

浅析鱼跃前滚翻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04-26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04-26

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排除04-26

简析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克服中的教师因素04-26

简析体育教学中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控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