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长文化程度高低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4-04-26 15:51:53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三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迫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迫和其他二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心理问题检出率越高。
  【关键词】父母文化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校环境因素,同时还有家庭环境因素。有研究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关系等相关,不良家庭环境可导致大学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本文旨在通过家庭背景问卷调查,了解父母文化程度高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期引起家长及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研究方案设计
  1.1研究目标一是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比较;二是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三是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四是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1.2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分为二个部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部分为家庭状况问卷,包括性别、家庭住址及父母政治背景、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父母关系和家庭结构等,父母文化程度分为大专及以上、中学、小学及以下三个层次;第二部分为心理健康自评(sC 0)问卷,包括10个因子分量表,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按1—5个等级评分。
  1.3调查样本的选择被试为四川某大学学生,实发问卷430份,回收问卷418份,回收率为97.21%,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为96.89%;男生101人,占33.22%;女生304人,占66.78%。问卷采用SPSS11.0社会统计软件包进行统一数据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其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占6.42%,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学生占65.93%,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占27.65%,说明大学生中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占的比例较少,绝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近三分之一的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
  2.1大学生总体SCL——90各因子检出率


  从表1可知,大学生总体SCL——90的10因子阳性检出率较高的主要为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强迫、其他、敌对和精神病性,躯体化和恐怖检出率较低。

  2.2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从表2可知,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二者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三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可能本调查样本有一定的局限性,限于一所高校取样,不能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考察所研究的问题。
  2.3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从表3可知,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差异,二者在强迫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余9因子差异不显著。

  2.4、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从表4可知,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二者父母的文化程度差别不大,可能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家庭文化氛围没有太大的区别。
  2.5、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从表5可知,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差异,除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外,二者在强迫和其他二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自身素质也越高,越注重日常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育方法也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子女的教育也越好,并对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较好的示范作用。相反,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尤其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一般处于农村或城市下岗,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欠佳,为子女成长创造的条件艰苦,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执,极易使子女形成心理障碍。
  3讨论与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人的心理与家庭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美国学者Lang(1946)曾指出:家庭在中国比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更重视,因而获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素养,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文化程度高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发展越健康,此结果与吴敏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党的十六大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终身学习不仅成为面向21世纪的生存理念,而且已成为现代人们的典型生活方式。同时,随着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浪潮的不断涌入,人类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成为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资源。家长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及时地吸收、处理外界信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学习,通过终身学习获得持续动力,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家长只有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而不断反思与创新,才能适应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3.2营造和谐家庭文化氛围。为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所谓和谐家庭文化主要指家庭所体现出的和谐的精神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在家庭的存在方式、家庭成员的和谐文化行为方式、家庭的和谐文化消费方式等。家长健康的读书、学习、看电视、听音乐、文化娱乐习惯等反映了家长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文化向度等。因此,作为家长,不应成天沉迷于麻将、饭局、武打短片中,而应欣赏高雅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重视价值观的培养,将道德教化作为人的培养的关键环节,这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3培养健康心理。实现自我超越。大学生要形成自身的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观念,克服自卑、嫉妒、冷漠、愤怒、压抑的不良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认识自我,了解家庭,正确合理地看待自我,正确合理地看待家庭,正确合理地看待父母文化程度高低,才能实现自我超越,由个人的“小我”走向更加广阔社会的“大我”,重塑今天的新我,不断发奋努力地学习,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关于心理契约与教师激励的互动04-26

关于心理契约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应用04-26

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的研究04-26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心理调适的关系初探04-26

网络偷拍视频的网民心理探究04-26

试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心理机制与对策04-26

关于科学认识儿童同伴关系引导伙伴群体健康发展04-26

遭受性侵害患者的心理护理04-26

60例高中学生考前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对照比较04-26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