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因理论的隐喻

时间:2024-04-26 15:50:33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它扩散了我们的感知体验,也加深了我们对目的域的理解和把握。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模仿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现象及其机制。事实上,为了适应不同语境,某些隐喻成分不断进行复制(包括突变)和传播。确切地说,喻体模仿、复制了本体中的一些内容。作为语境的民族文化,可以成为隐喻性话语内涵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它能够被模仿、复制和传播。

  关 键 词:隐喻;模因学;民族文化
  
  因为有些意义直接表达出来不太容易理解,所以人们倾向于运用隐喻手段。在隐喻中,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可以说,喻体复制、模仿了本体的某些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
  Carroll指出,隐喻的理解首先要从心理词汇(lexicon)中提取信息,选择适当的那部分意义,最后识别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1〕。所谓“适当的那部分意义”,其实就是体现喻体与本体相似性的含义,即喻体复制、模仿本体的那些内容。
  
  一、 隐喻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d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现实情景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描述的,这种描述把现实情景与固有的图式(schemas)联系起来。束定芳指出,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影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而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也具有了认知的功能〔2〕。
  由此可见,人们已不再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格,而是把它提升到了思维方法的高度。Ungerer和Schimid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3〕。Mey甚至说, 隐喻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4〕。
  事实上,大约在1725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5〕。然而,Lakoff 和Johnson等人真正把隐喻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Lakoff和Johnson认为,语言表达本身并不是隐喻,只有将概念结构从一种范畴作用于另一范畴,它才有资格被称为隐喻〔6〕。在他们看来,隐喻更多的是与思维而不是语言有关。他们从体验现实出发,认为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反映,隐喻思维是首位的,隐喻性语言是次位的,是日常语言的一部分,隐喻思维是常规的,而不是变异的,表达概念隐喻意义的某一个词可能失去隐喻意义,但是其概念隐喻却可以保持其活力〔7〕。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隐喻研究如火如荼。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在涉及隐喻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最近,模因学(memetics)发展迅猛。模因理论表明了隐喻性语言单位的动态性,也说明了人类思维及语言的进化过程。然而,人们几乎还没有开始从模因这个独特视角研究隐喻现象。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 模因理论
  
  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Dawkins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8〕。它可以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就是说,模因通过模仿在人的大脑之间进行复制和传播。它存在于个体的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或者说是个人记忆中能够模仿、复制的信息单位。
  模因(meme)类似于基因(gene)。生物个体通过基因得以繁殖和生存,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理解生物个体和生命本身;作为复制因子,模因能够描叙文化现象的进化过程和机理。
  Dawkins认为,人是基因赖以生存的肌体之一,是基因得以不断复制和永存的一种载体;同样,人类也是模因赖以生存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模因传播机器。因为模仿,模因得以传承和繁衍,并与环境相适应。正是由于模因的繁衍能力,Dawkins将模因比做能力非凡的“复制机”(replicators)〔8〕。
  人们既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也是源语模因的重要传播者。1999年,Blackmore在《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指出,人类的独特之处是具有模仿的能力。人是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动物。从生物性上看,人由父母所生;从社会性上看,人脱胎于社会文化的母体。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基因(gene),从社会继承模因(meme)。对于生物种群来说,物种的进化是通过基因库中基因的准确复制和有益突变的积累来实现的;而对于一种文化来说,其进步也需要通过本身模因的复制和有益突变(有时得益于先进的外来模因)来实现〔9〕。各种模因为了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不断进行复制(包括突变)和传播,以求生存、发展。
  我们知道,在隐喻中,喻体与本体具有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喻体模仿、复制了本体中的一些内容。比如: 在“She is a tigress”(她是一只母老虎)这个句子里面,作者用“母老虎”的凶残、蛮横来影射和模拟she的恶劣态度。既然模因理论强调模仿、复制和传播,那么,它显然对隐喻现象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
  
  三、 模因理论对隐喻的解释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陌生事物的特点和结构,人们倾向于把熟悉的事物投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比如,最初,人们形成光明的观念是从太阳开始的。千百年来,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太阳、光明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光明的观念逐渐从最初的意义扩展开来,从而适用于其他的相关概念。就是说,它完成了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Barcelona探讨了“光明”概念隐喻的基础和它们的一般特征〔10〕。Deignan通过英语语料库收集丰富的语言材料来对“光明”这个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系统的分析。他发现,“光明”有三个概念投射〔11〕:
  (1) 已知是光明(Known is light),例如:Lyn's seen the light(Lyn已经明白了);
  (2) 美好是光明(Goodness is light),例如:They hold a celebration at the coming of the light(在希望来临之际,他们举行了庆典);
  (3) 快乐是光明(Happiness is light),例如:虽然舟车劳顿,但他依然容光焕发。
  但是,我们认为,(2)(美好是光明)有些笼统。显然,美好还可以包含“前途”(光辉前程)、“公开”(光明正大)、“聪慧”(He is bright)、“景色”(风光)、“生命”(回光返照)、“恩惠”(沾光)、“面子”(脸上有光)、“彰显”(光宗耀祖)等等。事实上,“快乐”也是美好的,所以,(2)(美好是光明)可以包含(3)(快乐是光明)。
  Cacciari和Glucksberg指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并不仅仅涉及语言或话语过程,也涉及到推理和概念过程,具体地说,隐喻既与先前所获得的范畴和概念图式的使用有关,也与新的范畴和概念图式的产生有关〔12〕。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听话人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确定隐喻性话语的会话含意。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步,听话人分析话语本身的字面意义;第二步,针对语境,听话人斟酌字面意义的适宜性;第三步,如果字面意义与语境不符,听话人便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关联理论则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大一些的语境,直到找出话语的关联,使话语在这个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13〕。
  当人们理解They hold a celebration at the coming of the light 的时候,这里的light并非光明的意思,否则就与上下文不符。于是,人们便转而寻求其他的含义,进而发现,在这个句子里面,light是希望的意思。“希望”与“光明”具有相似性:都是美好的、令人振奋的东西。换个角度说,light模仿、复制了“希望”的部分内涵。
  “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扩散了我们的感知体验,也加深了我们对目的域的理解和把握。隐喻用可感知的语言描述超出感知范围的对象,从而使主观体验客体化。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对隐喻情有独钟,不断地进行模仿和复制。例如:
  a. 如果你看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了。
  b. We were greatly illuminated by the discussion.
  c. 一定要说明这件事。
  d. 学习了这篇社论,心里更敞亮了。
  e. He puzzled at first and then the light dawned.
  我们在许多场合使用它们,使用得太频繁,以至于有时根本感觉不到它们是隐喻。这里的“明(白)”、“(说)明”、“(敞)亮”、“illuminate”和“the light dawn”都与“光明”或者“light”有关,都表示“已知”。它们在人们的记忆中被反复模仿和复制。Francis Heylighen认为,模因复制需经过四个阶段。①同化(assimilation)。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能感染新的受体。②记忆(retention)。指的是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③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因子必须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形式。④传播(transmission)。在“表达”的基础上,解读还原之后,实现传播〔14〕。
  以上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复制环路。每个阶段都有选择性,因而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
  Blackmore指出,出现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时,在别人去复制它或别人对它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9〕。
  
  四、 模因理论在隐喻类别中的体现
  
  对于隐喻,人们有许多分类标准和方法。但是,无论哪种类别,我们都能够发现模因及其复制和传播。限于篇幅,我们只探究Lakoff和Johnson的分类。
  根据源域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隐喻分为三类: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6〕。而隐喻的各种类型都体现着模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的是把描述某种概念特征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或者说,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例如,在“Argument is war”这个句子中,人们根据“战争”来理解、谈论和筹划“辩论”。我们知道,“战争”与“辩论”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而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显然是模仿和复制,完全符合模因理论。
  在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过程中,人们渐渐学会用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从而丰富、扩展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类自身的生活经验,帮助人们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取向。
  毫无疑问,本体包含的喻体越多,就越能充分揭示本体。隐喻不仅复制概念特征,还可以由此生发开去。例如,由Time is money这一结构隐喻出发,形成了waste time, save time, cost time等说法。这样,“时间就是金钱”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不断复制和重复传播,因而具有很强的模因性质。
  2. 方位隐喻(或空间隐喻)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概念来组建隐喻,它以空间域为源域,将空间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概念。或者说,它用物质语义域中方位语义域的词汇来表达心理认知或情感语义域中抽象概念的隐喻现象。
  人们常常将上、下、前、后、深、浅等这些具体概念投射到情绪、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例如:She is up/low these days.这样的语言表述是有现实基础的:屈曲、蜷缩的姿势与悲哀、沮丧联系在一起;而直立、高昂的姿势与愉快、幸福紧密相关。又如:The price is going up.这个方位隐喻的物质基础是,将更多的东西加在一起,其高度会增加。
  可见,方位隐喻是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它是某种模因进行自我复制的结果。
  3. 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语义域的概念投射于实体语义域的物体。它抓住实体的特征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
  I'll give you some time to prepare.
  It will take a lot of patience to do it.
  time是抽象的,但是我们可以give;patience也不是具体的,但是我们可以take。这些说法,显然是抓住实体特征来理解抽象概念。
  “实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心理的。”〔15〕例如,在The fear of snakes was driving me crazy中,“drive”是具体可感的,可以归为实体语义域;同时,它又具有抽象的属性。由此引发出具体语义域向抽象语义域的联想,进而产生隐喻。
  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人们将这种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甚至包括一些抽象的事件或状态)。例如:
  He got Mary into trouble.
  The volcano is in eruption.
  这里,我们把关于容器的认知概念投射于trouble和eruption这样的抽象概念。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隐喻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是通过将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来表达和理解目标域的。一般来说,源域通常比较具体,目标域则比较抽象。所以通常的顺序是,人们把某个模因从源域扩散开去,进而投射到目标域。为了表达空缺的信息单位,人们不得不借用已存在的词语。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
  我们固然可以说,抽象认知能力创造了人类的隐喻语言,但更具体地说,模因及其模仿和复制造就了隐喻。就隐喻产生的本源来讲,最初,隐喻是一种言语现象而不是语言现象。后来,言语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隐喻在语言系统中积淀为具有隐喻性的语言单位。比如“eye of a needle”,“mouth of a volcano”,“bottle-neck”,“arm of a chair”等等。在这些说法里面,显然存在着模因的模仿和复制。通过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抽象的关系具体化了,概念性的东西形象化了。
  
  五、 结语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隐喻结构中,两种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由于不同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呈现出不同的倾向〔16〕。在此基础上,人们内化其语境内容,并且把这种凝结着民族文化的隐喻性话语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模因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例如,中国人把“光宗耀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复制和传播,其中包含着“面子”的信息成分。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共性,它们是能够模仿、复制的信息单位,即模因。换句话说,在隐喻的形成过程中,模因表现为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语义交叉、重叠部分。
  
  参考文献:
  
  〔1〕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M〕. 3r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145.
  〔2〕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7.
  〔3〕Ungerer F, Schi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114.
  〔4〕Mey J L. 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93:301.
  〔5〕维柯. 新科学〔M〕. 朱光潜,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6〕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7〕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122-127.
  〔8〕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9〕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0〕Barcelona A.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
  〔11〕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12〕Cacciari C, Glucksberg S. 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language〔M〕‖Gernsbacher M A.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4:447-477.
  〔13〕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91.
  〔14〕Heylighen F. 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 Journal of Ideas, 1992(4):77-84.
    〔15〕刘润清,胡壮麟.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73.
    〔16〕张平.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3):275-278.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影响04-26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影响及对策研究04-26

从心理上引导大学新生走出失落感的方法初探04-26

浅析高校学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04-26

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探究及对策04-26

怎样搞好思想政治教育04-26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04-26

聋生逆反心理成因及调适探析04-26

试析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对策研究04-26

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调适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