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和谐人文精神的生命伦理意蕴

时间:2024-04-26 15:50:2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中华和谐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题。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灵魂。它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从生命伦理角度看,中华和谐人文精神要求关爱生命,突出生命伦理的基础性;勇于担当,提升生命伦理的根本性;家国一体,注重生命伦理的社会性;天人合一,实现生命伦理的全面性;博采众长,增强生命伦理的融合性;与时俱进,实现生命伦理的创新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人文精神和生命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
    〔关键词〕 中华民族;和谐;人文精神;生命伦理

  Abstract: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 of harmony is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theme of Chinese nation, covering the cultural lives of Chinese nation in all aspects, and is also the soul of 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 It is mainly involv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respects: Firs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second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that forms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third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mselv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Bioethics, the 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 of harmony requests loving life, which outlines the basis ofbioethics; boldly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whichenhances the fundamental bioethics; making home and countries in one,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he sociality of bioethics; making persons and nature harmonious, which makes bioethics comprehensive; taking essence of everything, which enhances the integration of bioethic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which realizes bioethics innovative. In the new period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promote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 and bioethics building is of positive sense of the times.

  Key words: Chinese nation, harmony, humanistic spirit, bioethics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各种现象的概括,是对人的思想、观念、态度、方法的总体把握,是对人的存在的关注。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精华。从整体看,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和谐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题,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灵魂。中华人文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从哲学角度看,中华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生存所面临的三重主要矛盾,内容上也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三个关系构成三个相互联系的矛盾,渗透于中华和谐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
  
  1.关爱生命,突出生命伦理的基础性
  
  人文精神“追求对人的本质、潜能的发掘以及个性的张扬,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展现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求善求美是其核心。”〔1〕绵延五千余年的华夏文化,灿若星河,在世界文化景观中绚丽多彩。与西方文明相比较,中华文明很独特的是对人自身的关注。《易经》提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强调指出,“舍诸天文,征乎人文。”〔2〕可以看,在中国古代,不是首先考虑“天”,而是首先关注“人”。这也是“人文”的最本质的含义:以人为中心来考察其他一切事物。这与近2000年之后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以人为本是中华和谐人文精神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要义。著名思想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按照一般人类认识顺序,应该是先认识自然界,之后认识人类社会。但是,中华民族却走了很不一般的路径。在既定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下,中华民族在探索自己的生存的独特空间,以自己生存独特的时空为立足点,对个人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体系。但是,综合这些思想可以发现,中华文化始终以人作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核心,中华人文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对于生命伦理而言,从关爱生命开始,才是人生最为紧要的事情。只有关爱生命,才能善待生命;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自己;只有真正善待自己,才能真正去关注别人,去关注自然和外在的一切。也只有这样,才会去遵守伦理,遵守从生命伦理到社会伦理,人类伦理到自然伦理的一切伦理。也只有真正遵从这些伦理,才会提升自己的道德。“从道而有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引申与发展起来的。以人为本,才能真正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更有活力,更有异彩。
  
  2.勇于担当,提升生命伦理的根本性
  
  个体的存在是生命的本原。但是,中华人文精神强调的不是“狭隘的个人“,而是“大我”;不是单纯就个人来谈论个人,而是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认为个人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满足自我,而在于服务他人和社会,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个人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而应该追求真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具有不断的超越精神。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身而取义。”“义”具有最高的价值规定性,也是个人道德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要义。荀子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孟子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大学》开篇就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指出了精神生活对人本质和生命的意义,指明了人应该追求的价值方向。宋明时期的“理”与“欲”争论不休。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理性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主张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提升,不断完善自我,不断用理性去战胜人性的弱点和惰性。从社会意义上看,一切社会关系的和谐从根本上看是人的和谐。社会和谐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是和谐的核心。同时,人的解放和发展是和谐基本依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3〕。从个体的角度看,和谐是以生命为基础的,是生命存在过程中各个方面、环节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因此,从整体看,中华人文精神一方面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性,另一方面又重视个人社会责任的方向性;一方面强调崇高的伦理道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个人要善于学习,不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达到自我的协调,实现身心的和谐。
  
  3.家国一体,注重生命伦理的社会性
  
  马克思深刻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4〕中华人文精神重视个人价值,同时,也强调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倡导个人的社会贡献;不是把个人的价值局限于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是把价值的天平定位于“社会实现”;不仅从具体的人际关系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来进行思考。康德从人类社会行为的角度深刻指出,“道德行为不能出于爱好,只能出于责任。”〔5〕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中华人文精神强调的不是狭义的人际关系。固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了人际交往的“礼”、“义”等内容,但是,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人文精神中显著的特征。从历史发展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一次又一次的挺立于世界的文化和文明的潮头,不断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很为关键的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社稷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守望,有一代又一代秉承中华人文精神的中华儿女的努力。《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反对一己之私。也是出于对民族和国家的担当和责任,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个人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沉的忧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写出了“长太息以掩涕矣,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杜甫身居茅屋还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直接追问,“敌未灭何以家为?”也正是在这样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中国历史上报国志士英雄辈出。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部包含了中华儿女爱国之情的历史,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报国精神的凝聚、升华、弘扬的历史。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4.天人合一,实现生命伦理的全面性
  
  “一切的存在都首先是物质的存在,一切的发展都与物质有关,一切事物只有在与外在的环境进行物质的不断的交换中进行着发展和完善。”〔6〕中华民族很早就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强调人自身的生存与自然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道德经》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天道》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南华经》则进一步提出:“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益生。”与西方文明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甚至严重对抗的关系相比,中华人文精神中渗透了对自然界的爱护的思想。《周易》提出了“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谊”,主张对自然界要带有敬畏的心理,遵循自然规律。与此思想相承接的道家思想提出“道法自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要注意保护自然,而且要实现人、地、天等各个方面的和谐。儒家思想强调“究天人之际”,把人的积极有为与尊重自然结合起来;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界的规律性结合起来;把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生存环境结合起来。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也并不是强调人的生存与自然的对立,相反,也是强调对自然的关注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综合起来看,中华人文精神注重保持生态平衡,体现为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样,从整体上把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而不是简单的作为人的生存和生活的征服和改造的对象;把自然界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而不是简单的一般的物体;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作为更大的系统来看待,强调两者之间的共存与和谐,而不是排斥和对立。《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既是他的生存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 ” 〔7〕
  
  5.博采众长,增强生命伦理的融合性
  
  从中华和谐人文精神的发展看,在漫长的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华和谐人文精神也在流变传承中酝酿和发展着。和谐不仅是“儒家最高的标准”,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8〕从思想文化条件来看,历经数代先哲贤士,包括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的努力,他们的思想体系相互传承、整合、调整,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人文精神。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看,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以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家庭为背景的社会情况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的文化格局被网络化:一方面,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的意识形态文化被伦理化、大众化、社会化;另一方面,一些亚文化,如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士绅文化等,在与儒家文化的相互比较中存在,并且不断渗透。之后,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样,中华文化逐渐融合协调,不仅形式上相互补充,而且内容上也相互借鉴调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道释”并存的文化格局。无论是儒家主张入世精神,还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还是释家提出的超然,都是以和谐为基础的。但是,所有这些文化都倡导以人为中心,以关注人、关怀人为主线,从人的角度来考察事物,提出了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思想,注重人的精神的塑造。《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中和到万物的和谐,是天地演化的规律。从哲学意义上看,和谐是事物的本质中差异面的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反映了矛盾统一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对立面表现出来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辨证范畴〔9〕。中华人文精神对生命伦理的追寻,无论是形式还是实质,都是不断追求实现生命和谐的过程。
  
  6.与时俱进,实现生命伦理的创新性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0〕《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的觉醒的过程,也是不断探求宇宙万物的规律和真理,挖掘新的力量,提高自身,改造自我,奉献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为此,中华人文精神主张“格物致知”,倡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有用新我来不断改变旧我的勇气和行为。因此,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人文精神所展示的和谐生命伦理,并不是安常处顺的精神,而是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不断实现生命的意义,不断创新生命的境界的追求。固然,孔子主张“欲而不贪”,“思不出其位”;孟子则要求“养心莫善于寡欲”;荀子提出“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都主张对于人的欲望的适当的节制。这是人的理性的必然要求。但是,最为关键的是,他们的思想也恰好是重视道德的作用和养成,保持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平衡和协调,追求更高的道德水平,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的体现。这也是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的和谐的协调机制,是保持心理平衡与协调、修养成健康的人格的要求。泰戈尔认为,宇宙万有的基本精神是和谐与协调,和谐与协调构成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同时,他更认为并主张人生的基本原理是和谐,“希望在爱的赞歌中把人们引导到世界大同,到那里,整个人类和世界,都将笼罩在一片和谐的爱里”〔11〕。从这个意义上审视中华人文精神,就会发现它的思想的真谛——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对于人生的不断的追问和思考;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智者对后来者的谆谆教诲;不是主张“闭门造车”般的头脑中的革命,而是提倡社会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如今,人类面临纷繁复杂的问题。汤因比认为,要使整个世界避免危机,“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12〕。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和谐文明,尤其是其中的和谐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在当前,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和谐人文精神与生命伦理建设,对于社会而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对于个人而言,是促进个人养生保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总体来看,弘扬中华和谐人文精神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蔡贤军.论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J〕.理论月刊,2005,(7):34.
  〔2〕 李 华.人文化:探索技术创新的新形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7.
  〔3〕 吴兰丽,田宏伟.社会和谐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2-123.
  〔5〕 康 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8.
  〔6〕 李 钢.论发展的内在本质〔J〕学习与探索,1999,(6):46.
  〔7〕 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156.
  〔8〕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11-212.
  〔9〕 李殿斌.简论和谐范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5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11〕 任厚奎,罗中枢.东方哲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449-451.
  〔12〕 陈荣耀.追求和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95:18-1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04-26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04-26

高职学院学生逆反心理论析04-26

论析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04-26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4-26

浅论和谐校园语境下大学生思治教育课逆反心理的多维审04-26

浅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两重性“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04-26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04-26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04-26

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初探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